今天,人們的穿著豐富多彩。漫步街頭,各種式樣、各種色彩的服裝亮人眼目。就是在農村,甚至很偏僻的山村,大夥兒特別是年輕人的穿著打扮也很講究了。這與當年大不一樣了。
在我小時候,慈化石板街上家境好的人家並不多,大多數人家都是一個男人工作掙錢,女主內,家裏樓梯坎一樣一大串孩子。要解決好孩子的穿著,幹幹淨淨、大大方方地出門,莫給人笑話,也是一件讓當娘的人傷腦筋的大事。
最流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接力穿,老大穿兩三年,老二接著穿,老二穿不下了,老三老四再接過來穿。每個人同時都做新衣服,那是不太可能的。有一件好點的衣服,過年過節才舍得穿。所以在街上,要識別你是誰的弟弟妹妹,一看衣服就清楚了。
對這個,我小時候抵觸心理比較強,因為上麵是姐姐,傳下的衣服往往花花綠綠,穿出去人家會笑。“細伢仔,怕啥嗎,伢俚妹俚不一樣嗎!”媽媽總是這樣對我們說。
中街有個小女孩老是撿姐姐的衣服穿,褲子大,家裏舍不得改小,人會長大呀,怎麼辦?穿上後用帶子在腰間紮一下,褲頭倒垂下來,飄飄灑灑。大家就給她取了個綽號,叫“洋傘”。
但是,小時候伢仔妹仔我們還是分得蠻清楚的。盡管我和大多數伢仔,出於經濟原因,上小學一年級了,還穿著開襠褲,時隱時現的,但與妹仔還是要界限分明的。為改變這個現象,老師煞費苦心,一男一女坐一桌。於是,我們就在課桌中間畫一條線,誰也不準越界。
不上學時,細伢仔往往赤膊赤腳,曬得咩黑,又省衣服,又曬了日光浴。細妹仔就不行,不能打赤膊。但也有例外,隔壁的陋衫姐姐讀五年級了,還打個赤膊在小學堂裏進進出出,大家見了,也不感到奇怪。
夏天不能光打赤膊呀!總得要有衣服。每個人幾尺布票要留著做冬衣,夏天的衣服就得想其他辦法。當時有一種比較大的手帕,薄薄的,印著大格子彩色圖案,購買不需要布票。不知道哪家做母親的一下腦殼開竅,幾角錢買兩條,兩邊一縫,各留一個小洞,伸胳膊用,上麵一縫,留個大洞,伸腦殼用。簡簡單單,一件漂亮衣服就出來了。細妹仔一穿,漂亮得很。這一下就流行開了,上街裏下街裏,穿這種簡潔風的妹仔多得很,花花綠綠,成為石板街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細伢仔就更好辦了,當時有一種疏密相間的格子紗布賣,也不需要布票,一般是用來做蚊帳用的。這不妨買來做夏天的衣服穿呀!買上幾尺,像縫大手帕衣服一樣,縫好穿上,連裁縫錢都省了。
冬天的衣服也簡單,反正能穿的盡量穿上身,鼓鼓囊囊的,不挨凍就行。父母們則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們穿得暖和一些,體麵一些。我那時候住在外公家裏,外婆經常接給人家打毛線衣的活,賺點手工錢,有時拆下的舊毛線多餘的就攢下來,時間長了,攢得多了,加上自家的舊毛線衣拆了,一起拚著給我打一件毛線衣,一道紅的,一道藍的,一道黑的,各種顏色都有,巧妙拚在一起,還蠻好看的。這可是一件很令人羨慕的衣服,我穿上倍感神氣,上麵外衣都不肯罩。要曉得,石板街上穿毛線衣的小孩可不多,尤其是這麼多花色的!
在我印象中,街上穿得最整齊妥帖的要算小英姐,獨生女,父母當作寶貝一樣,什麼時候都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這也跟她勤勞善良,愛幹淨的媽媽有關。
小時候的穿著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上幼兒園,發了一條圍裙。這個嚴格來說,不是服裝。可是大夥兒都把它當成一件寶貝,平時還舍不得穿。那是條藍色的圍裙,鑲著白色的寬荷葉邊,中間是“慈化幼兒園”五個字。那一撥小朋友幾乎都有一件。我穿了,傳給我大弟弟穿,後來又傳給小弟弟穿。就這麼一條圍裙,竟接力般地穿了好些年。老家牆上的全家人合影,小弟弟就穿的這條圍裙。這是半個多世紀前的珍貴見證。
幼兒園老師周蘭英,慈化街上有名的美女,人聰明大方,又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惜我隻讀一個多禮拜就逃學了。任憑大人如何勸,就是不肯去了。你想想,一大圈人穿個圍裙,規規矩矩的,圍坐在教室裏,哪裏有在街上滾石板好玩。
2021年12月1日於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