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四個門,在慈化街上最重要的是南門。石板街盡管隻有巴掌大,街上的人卻有可能一年都不到東門,或不到西門、北門。但是,你不能不到南門。公路在南麵穿過,外地貨物要從南門進來,街上人出遠門要到南門搭車。最早的汽車站是公路邊一戶農家房子,貨物搬運站也設在這裏。後來在往東百把米遠的地方蓋了車站。慈化初級中學也在南麵慈化寺旁,街上的少年上初中要從南門出去。最關鍵的是,那時沒有自來水,街上人喝的水大多是在南門公路下一口叫搖籃井的井裏挑,各家各戶洗衣服也必須出南門,到三個地方洗。一個是搖籃井過去一點的廟即下清水溪中,一個是慈化醫院斜對麵的大泉水井,還有一個是車站過去公路旁的一口大泉水塘。每天早上,挑水的進進出出,互相打著招呼。上午,溪水旁、池塘邊棒槌飛舞,大娘大嫂們洗著聊著,笑聲飄溢。
對南門口外的吃水井,我記憶深刻。那口井,形同嬰兒睡的竹搖籃,大家都稱它“搖籃井”。我在那裏不知挑過多少回水,甚至到南昌讀書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扁擔,給家裏挑一擔水。“文革”時,“造反派”勒令父親每天為學校食堂挑水,一個大水缸,要六十多擔才能盛滿,父親有時挑不動,我就偷偷換著挑上幾擔,有一次被發現了,還遭到訓斥。
搖籃井井底石縫中,住著一條美麗的小白蛇,天氣暖和的日子裏,偶爾會出來亮亮相,清澈的水波下,白色的鱗片一閃一閃。這時,挑水的人都會放下水桶端詳,仿佛在看自家的寵物。那時的老百姓,還不知道生態文明這個詞語,但對這個小生靈充滿愛意。
那時的我,已經知道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心裏總是想,小白蛇會不會變成愛意濃濃的白娘子?慈化寺裏可沒有法海和尚呀!
談到愛,走出南門,有兩處地方被石板街人認為是傳播愛心的地方。一處是觀音閣,大慈大悲的觀音老母,在慈化人心目中,是最靈且最有愛心的菩薩。觀音菩薩是東方的愛神,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也是家鄉人最崇拜的菩薩。不少慈化人一出生就拜她為幹娘。平時,慈化人家有什麼喜慶樂事或疑難災禍,第一件事就是到觀音娘娘前燒炷香,磕個頭,抽支簽,許個願,是好事就感謝她,有難事,就求她保佑。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是傳說中的觀音菩薩生日,觀音閣前,燒香膜拜者人山人海。
觀音閣旁邊有座包公殿,慈化人認為,包公橫跨陰陽兩界,日審陽,夜斷陰,保護人世間的好人。黑黝黝的老包端坐在大殿上,地上鋪的方磚被歲月打磨得鋥亮。殿內光線不佳,給小孩陰森森的感覺。小時候外婆告訴我,包公殿正門門檻下的幾塊地磚是有靈氣的,如果誰做了損害老百姓的事,一踏上,殿內就會響起“嘩啦啦”的鐵鏈鐐銬響聲。那時小,聽了覺得很神奇。每次跟外婆去觀音閣,都隻敢在包公殿門前探頭探腦,不敢踏腳進去,盡管知道自己沒有做過什麼害人的事。可惜的是,現在的觀音閣、包公殿都是拆了重建的,盡管金碧輝煌,但找不到一點兒時的感覺。
從觀音閣再往前走,有一個令我終生銘記的地方,叫水口山,這裏有個舊碾坊,碾坊旁的水陂水很深,呈鍋狀。我八歲那年,和幾個小朋友躲著家長,在那裏野泳。我逞能失足溺水,被劉日新老師父子仨和肖錦生大哥撈起,死而複生。後來,我經常跟人說,自己的這條小命是好人救回來的。
救命之恩,我無以為報。他們是人性使然。大愛無疆,我隻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接過。
另一處有愛心的地方,是離南門口更近的慈化醫院。新中國成立後,慈化才有西醫,並建了慈化第一座兩層的小洋樓,作醫院用。醫院裏外都粉成白色,亮晃晃的,坐落在樹叢中,但凡有個頭疼腦熱的,一看到那座白洋樓就覺得心裏踏實。
醫院最早的兩位醫生徐醫師和熊醫師,是一對夫妻,對病人十分好。熊醫師是婦產科,那時,慈化才推廣新式接生法。她一聽產婦發作了,不論是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也不管路程多遠,是否要經過深山老林或荒野墳場,二話不說,背起藥箱,立馬出發。慈化街上有幾代人都是她接生的。她稱得上是慈化鄉裏的“林巧稚”。慈化醫院後來的西醫還有鄭醫師、石醫師、陶醫師等,還有一個長得很端莊美麗的女醫生彭醫師。他們和慈化醫院其他的醫護人員一樣,很受老表愛戴。那個時候還沒聽說過“醫患關係”這個詞。我記得20世紀70年代初,我母親在南昌求醫無果,送回老家曾坊,彭醫師還爬過高高的風門嶺,走了十幾裏山路,到曾坊為母親做胸積水抽取手術。徐醫師、鄭醫師、石醫師的家都在慈化醫院。他們都和街上人家一樣,小孩多而且年齡相當,和我們大家一起讀書玩耍,成為好朋友。
說到這裏,就想起一件往事。石醫師大女兒石小林和我姐姐是好朋友,好同學。“文革”時兩家都下放了,我們在曾坊江頭,他們家在新塘上陽。有一年,春寒料峭,爸爸帶姐姐和我去新塘挑煤,路過上陽,石小林姊妹倆在路下的梯田裏栽禾,抬頭看見我們,遠遠地就打招呼。我們走到煤井,買好煤,挑著趕路,忽然淅瀝瀝下起雨了,一行三人都沒有帶雨具,躲在路邊一間矮茅屋屋簷下,望著沒完沒了的雨發愁。這時,忽然看見兩個人,頭頂一疊鬥笠,在雨中朝我們走來。走近一看,是石小林兩姊妹給我們送來鬥笠。寒風冷雨中,接過鬥笠戴上,倍感溫暖。原來,細心的兩姊妹打招呼時就注意到我們沒帶雨具,一見下雨,就立即帶上鬥笠,匆匆趕了好長的一段路,給我們送來。
往事如醇,曆久彌新,每每泛起,心中都會湧起陣陣漣漪。
2021年12月26日於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