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袁州區慈化鎮,地處贛西邊陲,素有“吳楚咽喉”之稱,為贛湘兩省三市八鄉交彙處。一個小小的古老鎮子,四周厚實的城牆,把一條石板街和幾條石板小巷緊緊裹住。這在江西的鄉鎮中是少有的。慈化的城牆是什麼時候修建的,不是很清楚。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更不知道,打生下來就隻知道有城牆,能走路時就在城門樓下耍,稍大點爬上城牆溜達。好像作為一個小鎮子,這些都應該自然存在的。
現慈化鎮所在地原名黃圃,因地處險要,北宋元豐三年(1080)九月,袁州知州廖子孟奏請設置黃圃巡檢司,在此紮營築關建寨,周邊建有太平關(喝斷關)、南泉關等幾處關卡,並在關卡處修築城牆。至於鎮上的城牆是否為同時期所建,則不得而知。我們僅聽老輩人講過,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對城牆加修過,並挖了外壕。
從我們這輩記事起,似乎覺得城牆是應該有一些曆史的。特別是從城樓的風格和用磚來看,有那麼點滄桑感。至於城牆,因為基本上都是青石壘築,所能提供的曆史信息就有限了。請教過有關專家,回答是城牆一般都是冷兵器時代修建的軍事建築,在火炮炸藥等現代兵器出現後,一般的小鎮修築這類較普通的城牆作用就不大了。現在老家的城樓及城牆蕩然無存,要想作一個較深入的了解,也不太容易了。
慈化的城牆有東西南北四個門。但是,我小時候就隻見過東門、西門、南門的城樓。北門的城樓沒有見過,隻見過一個豁口。聽老輩說,北門城樓解放後不久就拆除了,城樓附近有個九皇殿也坍塌了好些年。
在我小時候,東門的城樓還很完整,有時會上去玩耍。後來,樓頂就逐漸破敗了,屋梁也有點歪斜,但門洞完好。2020年之前,我還多次從下麵經過,為老家留有這麼點古跡而高興。沒有想到,前兩年,忽然發現,城樓竟被拆了。問家鄉政府,回答是擋在街口,車輛進出不方便,群眾強烈建議拆除。“再說,歪歪扭扭,破破爛爛,既存在安全隱患,又有礙觀瞻。”領導們是這樣回答的。
其實,留那麼一座城樓,修繕保護好,作為一個曆史標記,擺在那裏,總歸會有點意思。
現在的慈化鎮,雖然說是一座古鎮,可古一點的東西不多了。象征革命的老區,曾經的宜萍縣委所在地,不少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活動,留下足跡。下街有一間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物單位“新四軍慈化通訊處舊址”,去年也倒塌了。這真有點令人心疼。而那條青石板鋪就,上麵被無數過往的獨輪車碾軋出一條深深凹槽的青石板街道,也被澆上厚厚的水泥,變成一條水泥路。兩旁的房屋,則更是被改建得五花八門,不成風格。
南門的城樓是20世紀60年代初供銷社組織拆的。我小時候曾目睹供銷社職工挑燈夜戰,拆除城樓、挑土修路的場景。商貿發達了,老百姓的需求多了,大量的商品要從外地運進來。商店的倉庫在鎮裏的周家場裏,離公路有個幾百米遠,中間就要經過南門城樓。原來的搬運站在馬路上,租一間農房用,貨卸下來後,用板車拖進鎮。後來,貨物多了,不方便運輸,堆在馬路上也不安全,於是,就拆了城樓,把一條老石板路填高,修成公路,汽車就可以直接開到周家場倉庫門口。
西門的城樓我就更親切了。離我家兩百米左右,過了隔壁一戶人家,路過兩丘農田,順著石板路,跨過一座小石橋就到了。西門城樓從我記事起,就沒有樓頂,隻剩下一個拱券頂的門洞和城樓上幾個破敗的垛子牆。拱券頂修得很結實,嚴絲合縫,雨都淋不下來。慈化街上的才子吳茂鬆在宜春當老師,畫得一筆好水墨。有一年暑假,回家了,自己找來顏料,在門洞牆壁上畫了一條飛舞的龍,龍下麵是滾滾波濤。那時,我們很小,每天都去看他畫畫,看著看著,就會想到外婆講的許真君追斬孽龍的故事,想到這位神仙在離西門不遠的一座石頭山上,大喝一聲,一劍劈出“喝斷關”的傳說。
可惜的是,“文革”前夕,西門樓就拆了,拆的動機是那些結實堅固的方磚,好像是要派個什麼用場。
至於圍繞鎮子四周的城牆,很晚才拆除,而且是“黃鼠狼斷蛇—一段一段地吃”,陸陸續續拆除的。這些年來,經濟不斷發展,小鎮迅速擴大,而城牆限製了小鎮的發展,不得不拆除。現在,原來城牆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幢幢的房子,小鎮麵積比過去擴大了好幾倍。如今,漫步小鎮街頭,看著兩旁接踵比肩的房屋,眼前車水馬龍的景象,你還真不容易找到當年城樓和城牆的準確位置。
今天,腦海中最深的記憶是,少年的我,站在高高的城牆上,用竹竿係上一根長長的麻線,掛上食餌,釣下麵田裏的蛤蟆。半天工夫,能釣上好幾斤,一家人能美美吃上一頓。那年月,沒有什麼魚肉吃,這是最好的營養補充,也不用擔心農藥殘存量什麼的。
當然,釣蛤蟆也有風險,城牆下好多毒蛇,有幾次給釣到了,往上一提,左纏右繞的,很是恐怖。這時,不能慌張,試試把竿子抖動幾下,蛇就會鬆口,掉下去。
2021年12月30日於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