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釋、道確實是以精神的範疇實實在在地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這三者逐步轉化成了“教化”的模式,並蘊含著“宗教”的意境。自古以來,各朝各代在弘揚傳統文化之中,都必須依靠儒、釋、道這三者來支撐。
因而,在古代隻要有城邑的地方,都設有諸多的廟宇、道觀、社壇。這些宗教場所,有的是由國家出資,以為國捐身的英烈而建造的壇、或廟宇。有的是當地老百姓自發捐資修建的廟宇,一是祭拜神靈,二是為祭拜彰顯當地孝道者,以感化後人。
這些宗教場所和宗教形式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的血脈之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文化、經濟、民俗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
地處北緯30°的古巴陵本就處於楚文化的核心地帶,幾千年受楚文化巫卜文化的熏陶,加之瀕臨八百裏洞庭湖,其宗教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巴陵城邑內的宗教場所尤其在明清代以來格外的突出,並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曆史烙印。
古巴陵城內的壇、觀、宮、廟
首先尋覓古巴陵城內的社壇、祠、廟。
社稷壇: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兩者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根基。中國曆代在“父天母地”觀念之下,都非常重視社稷壇的建造和祭祀。社稷祭禮屬於祭地之禮的範疇。社稷壇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東、南、西、北、中五方。壇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
巴陵城內的社稷壇在“北門較軍廠下”[1],即現在的三五一七廠區內。明洪武時由皇家出資建造。壇製北向,甃甓[2]為之,縱橫各二丈五尺約8.25米,高二丈約6.6米,出階三級。壇下前十二丈約39.6米,東南各五丈約16.5米,繚以周垣[3]飾以紅色,由北門入壇。壇內立有“社稷之神”的神位。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由嶽州知府帶領眾官僚祭拜,此製由朝廷為各級地方官僚專設,以求國泰民安。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是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的場所。在現在太子廟西側。建於明洪武年,由朝廷出資建造。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令全國各府州縣政府依照《周禮》之製,在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的帶領下[4]祭祀山林川澤,以槱燎[5]祀風雲、雷雨、山川等三位神祉,此製一直沿襲至清末。
先農壇:“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魏時,先農為國六神之一[6]。藉天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685—688)後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製,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各個地方府衙的最高行政長官率領百官懷著虔誠之心,到本地先農壇予以祭祀。
巴陵城內的先農壇在城東孟家井左側,於雍正五年(),由知府尹士芬、知縣胡桓奉命由府、縣兩級出資建壇。壇製為前門中建壇,壇後建祠,中間供奉神農氏。每歲仲春亥日由知府帶領屬下祭祀。
厲壇:“洪武三年()定製,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裏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7]以上文字即交代了厲壇祭祀的來曆,又說明了祭祀的時
[1]《光緒巴陵縣誌》
[2]甃甓:井壁
[3]繚以周垣:圍牆
[4]巴陵縣在嶽州府旁,則在知府的帶領下共同參與祭祀山林川澤。
[5]槱燎:yǒuliáo古代封禪祭天的一種儀禮。以牲體置柴堆上焚之,揚其光炎上達於天,以祀天神。
[6]六神指: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為國六神
[7]《明史卷五十誌第二十六·禮四》間和如何規範地祭祀。可以看出,厲壇的祭祀活動自明初以來一直是由皇家規定沿襲至各地,成為了一種公祭活動。
巴陵城的厲壇在城北三裏,明洪武初由朝廷官府出資建造。壇中供奉之神為本地曆史上最威嚴的神氏。由於朝廷擔心各級官員貪贓枉法,不受約束,則利用神明的力量讓官員們在心中升起敬畏之心,在朝必做清廉之官,明白“人在做,天在看”,“善惡自有報應”的道理,故特設置此壇,稱其為祭拜當地“嚴厲之神”,以監督官員的行為舉止。每年秋季,由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帶領下屬到厲壇專程祭拜。
嶽州府厲壇供奉的是靈官菩薩。據《道藏》所傳,王靈官本名王善,宋徽宗時人,曾拜西蜀道土薩守堅為師,得授道符秘法,成為宋代道土林靈素的再傳弟子。王善升天之後封為“先天主將”,主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後人尊奉稱謂“王靈官”並遂成為道教的護法之神,且能濟世助人。王靈官造像一般為紅臉虯須,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手執風火輪,右手舉鞭,一副鎮妖降魔的威猛氣派。
關帝廟:關帝廟就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
巴陵城內的關帝廟在黃土坡上,乾隆十年(1745),由知府黃凝道、參將桂棲鳳捐資建造。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府張五緯捐俸修葺。每歲五月十三日由知府率百官致祭。
文昌帝君廟: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為七星之一的星名,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
巴陵文昌帝君廟先是建在學道嶺上,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知府許玠改建,其經費由當地州府帑金資付。開始建在州府的南邊,此廟開始由紳士醵金[1]購買山坡下的民房建立文昌帝君祠堂。後來這裏改建成了嶽陽書院,然後在州府的動議下將其建在學道嶺上。乾隆四十七年(1782),監生黃令德、黃修德兩兄
[1]醵金:jù集資弟捐贈自家在白泥湖的民田二石二鬥九升作為帝君廟的香火之資。乾隆五十五年(1790),生員喬先超捐資修建帝君廟臨街的圍牆。嘉靖六年()五月初九日,朝廷規定每歲春秋必致祭文昌帝君。每年二月初三日是文昌帝君的聖誕日,還必須增添祭品,規定銀兩為十一兩九錢一分。同治三年,朝廷又規定,在每歲祭祀文昌帝君時,前麵為文昌帝君,後麵必須立“關聖帝君”的牌位,一並祭祀。其祭祀的經費一律由帑金支付,並列入每歲政府的財政支出的預算之中。光緒年間,文昌帝君廟改為“文昌閣”,移建在金鶚山頂上。
嶽州府城隍廟: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巴陵州府城隍廟原建立在府治北門旁,後轉移到乾明古寺內。
巴陵縣城隍廟:建於舊縣街即今日竹蔭街的永慶坊[1],明初建,明成化庚子()知縣施裕重建。清乾隆二十年(1775),知縣王居正重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縣馬見龍又重修葺。
城南洞庭廟:康熙十八年(1679),湖廣總督蔡毓榮[2]奏請皇上,說:大兵討伐吳逆,水軍駐師君山波浪不驚,是洞庭湖龍王助我朝為討伐成功起巨大之偉力,建議將洞庭湖之神列入國家的祀典之內。皇帝準奏,特派遣禮部主事鮑複業來巴陵,建立洞庭廟,並向洞庭神祗致以皇帝的祭典。其文曰:
[1]《光緒巴陵縣誌》
[2]蔡毓榮,清朝大臣。兵部尚書蔡士英次子也。康熙初,任刑部侍郎。先後出任湖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雲貴總督。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墾荒事宜。康熙十四年(1675)率綠旗兵征討“三藩之亂”,後領銜綏遠將軍,總統綠營。先後敗吳三桂部於嶽州、長沙、衡州、辰州、貴陽、雲南。次年,累上疏論雲南善後事宜,言及蠲荒、理財、弭盜、軍製等十數事。後以吳三桂孫女為妾,坐罪遣戍黑龍江,康熙三十八年卒。
“朕惟景運長隆,允籍百靈之助,明神效順,聿修[1]鹹秩[2]之文,是以詩頌懷柔,禮敦禋祀[3],緬稽祭義,胥答鴻庥[4],況乎肆征,不庭佐國,威於有赫,罙入其阻,彰神怒之,式憑幽讚,聿昭褒稱,宜懋惟神,德符河海,秀結東南,納三峽之洪流,彙九江之殊派。膏吳潤楚,普美利以成,能浴日含雲協太虛,而敷化粵自唐宋,曆被崇封,暨我國家宣偉績,頃者逆氛未靖,天討用加,地當師旅之屯。眾賴精英之佑,閱時八月,波浪不驚,俾我六軍,舳艫共濟,堅城立拔,餘孽宵奔,眷言撻伐之奇勳,實屬神功之丕顯。特申昭報,式考彝章,封為洞庭之神,載諸祀典,神其永膺,佳號配嶽瀆,而偕尊益著珍,符格馨香於勿替,專官告祭。惟神鑒知。”
雍正三年(1725),皇帝又加封洞庭湖之神,特派遣湖廣總督魏國經來巴陵,予以祭祀,並宣讀皇帝的祭文,曰:
“惟,神靈鐘荊楚,膏潤東南,三峽彙九江合派。朕撫禦寰區,考稽典禮,將祈福以庇民,宜加封而致祭。爰命所司,崇神封號,曰涵元彙利洞庭之神。惟冀波瀾永靜,蒸黎獲利濟之安。風雨以時稼穡,享屢豐之慶。神其昭鑒,來享苾芬。於是蔡毓榮倡擴神祠,既成而石其文。”
當時,封祀洞庭神祗之祭典本應該在君山舉行,但因湖麵風浪過大,渡湖艱難,隻得由官府在城南建廟並塑造神像,按照祭祀社稷壇的規格來祭祀洞庭諸神和洞庭龍王。[5]
火神廟:火神是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國民間信仰和傳說中最著名
[1]聿修:是個多義詞,一指秦漢時期的官職,二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學者,三作動詞,指繼承發揚先人的德業。
[2]鹹秩:指依次序行事的意思。
[3]禮敦禋祀:古代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燔柴升煙,再加牲體或玉帛於柴上焚燒。《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槱,積也……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孫詒讓正義:“竊以意求之,禋祀者蓋以升煙為義,實柴者蓋以實牲體為義,槱燎者蓋以焚燎為義。禮各不同,而禮盛者得下兼其燎柴則一。”《漢書·禮樂誌》:“﹝《郊祀歌》十九章﹞恭承禋祀,溫豫為紛,黼繡周張,至神至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固禋祀之殊禮,名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
[4]鴻庥:hóngxiū,是指鴻蔭。
[5]《光緒巴陵縣誌》的火神為祝融氏。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1],帝嚳[2]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3];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4],幫助成湯滅夏。此外,中國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
巴陵城內的火神廟在府城東門內,亦名“乾元宮”。[5]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知府張信建造。乾隆十年(),再次重修。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縣李逢升倡議再次修葺。嘉慶六年(1801),由城內邑人捐資再修,並決定按照祭祀社稷壇的規格來祭祀火神祝融,隻是時間定在每年春秋祭祀江神後的第二天,專程來廟祭祀。
二孝廟:在南津港北邊,舊時稱其為“羅娘廟”或“孝感廟”。此廟充滿著傳承孝道的神奇故事。據宋範誌明《嶽陽風土記》載:秦朝武陵令羅君用[6]因在洞庭湖中督運鐵料不幸船沉溺水而亡。其女兒攜帶自己的弟弟來到巴陵洞庭湖上,多日尋找自己的父親遺體不見,於是相繼跳入洞庭湖中,想在冥界之中與父親見麵。巴陵城的老百姓見狀,對姐弟二位的孝心十分感動,將其打撈上岸掩埋在南津港山坡上,然後在其旁建了一座廟宇以祭奠這對孝道的兒女。奇怪的是,後來凡有舟楫者在此祭奠過的人,行船都非常順利。於是,許多船老板專程來此祭拜,有的還為這座廟捐贈了一批銅鼓,廟宇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名聲也越來越大。到了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馬殷成為了楚王之後,以楚王的名義將此廟列入國家祭祀的範圍,並在此重修了廟宇。將姐姐在左,弟弟在右的順序塑造神像,以供人們祭奠,並由此對人們給予行孝的教育。宋代,這裏香火鼎盛,“祈禱無虛日”。[7]
[1]吳回:一說吳回是祝融之弟。
[2]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
[3]《山海經·海內經》
[4]《墨子·非攻下》
[5]《光緒巴陵縣誌》
[6]秦朝武陵令羅君用:嶽州府平江人,其餘不詳。
[7]《明一統誌》
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府李心耕重修了這座廟。鹹豐二年(1852),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之故,廟宇被毀。到了同治九年(1870),水師提督黃冀升捐金再次重修。邑人方宗朝拜羅娘廟時在廟內提筆作詩,曰:
殉父之歿有曹娥,表弟之俠有聶姊;
挈弟俱往成雙孝,誰識羅娘心未死?
孝女從父甘及泉,免教雨泣陟岵屺。
尻輪神馬湖麵馳,勃勃猶生樹連理。
湖山上屋荒涼,旁風上雨祠欲屺。
安得突兀美奐輪,辛楣桂房耀中芷。
晶盤不能使饌豐,玉杯不能令酒旨。
巷陋衣布惟德馨,誰謂室美令神喜。
我輩大義扶綱常,忠孝德潛務彰美。
生不笄珈沒鼎鐘,桷刻楹丹未雲侈。
富貴難解窮人憂,令淑褒崇禮宜爾。
君不見,
黃陵妃廟斑竹林,地老天荒淚猶紫。
謝維藩曾特來此吊唁這兩姐弟,並在此賦詩:
南津有古廟,斷碑繚廢垣;
剔蘚試披讀,羅娘字猶存;
父秦武陵令,運鐵死湘沅;
厥女攜稺弟,魂湖哭且奔;
求父屍不得,同赴蒼波渾;
後人陰雨時,每見姊弟魂;
踉蹌負父屍,雲雨為蔽昏;
籲嗟二弱稺,能使天地尊;
我述羅氏事,聞者淚暗翻;
鄉人多弗知,世遠奇孝淹;
近多無益費,湖山煥亭軒;
胡不修此廟,大書表湖濱;
來往盡傳告,使人天性敦。
後人在南津港發現了一座石碑,經查,該碑係清吳敏樹為羅娘廟所作。其文曰:
“嶽州城南上有廟,曰羅娘廟。秦時武陵令羅君用溺水死,女與其弟求父屍不獲,偕死焉,廟祀古矣。宋元豐中,封女曰孝烈靈妃,弟曰孝感侯。廟代有修葺,近今頹毀。巴陵謝維藩曾為詩歎之。敏樹以請長江水師提督黃公慨捐多金,克新茲宇。惟古稱廟曰羅娘,辭過質且未該弟也。宋封號稱妃,亦非宜,乃題二孝而文其事於碑。其辭曰:孝哉!羅女父溺洞庭,偕弟求父風濤,冥冥求父不獲,殞厥娉婷,弟亦隨死。家胡慘丁風濤,冥冥倏見其形,姊弟抱父立波亭亭。邦人感之,祀為明靈。自秦及漢。芷蘭薦馨。大夫陸賈使粵途經,爰獻銅鼓,百神來聽,悠悠千世,東逝滄溟,屈忠同哭,湘怨兼聆。漢有曹娥,度尚所銘,蔡邕題字,黃絹熒翳。此羅女作彼先型而況有弟。哀烏!急鴒湘廟,孔奕君山,揖青榜,瞻二孝,過者涕零。”
嶽忠武廟:祭祀著名愛國將領嶽飛[1]的廟宇,在七裏山上,[2]康熙十八年(1679)由偏沅巡撫韓世琦重修。由於與吳三桂征戰時,他的軍隊就駐紮在此處。因此,在此廟旁,曾有一塊大石碑,上刻有:“大司馬中丞公偏沅巡撫韓公
[1]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曆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複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複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
嶽飛的代表詞作《滿江紅·怒發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2]《光緒巴陵縣誌》世琦血戰屯兵處”。[1]康熙三十五年(1696),督學嶽宏譽將嶽忠武廟遷移到了白鶴山上的呂仙亭旁,並規定實行每歲春秋二祭。
魯將軍廟:在城北現三五一七工廠內,祭祀三國吳魯肅。建於何年不詳。
南嶽廟:為祭祀魯肅[2]而建造,建於城南附郭[3]。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州府修建西麵駁岸時,予以改建並加固。嘉慶三年(1798)重修城牆駁岸時,將該廟用石塊做成圍欄,以防洪水衝擊。
太子廟:在城南,即建在現太子廟附近。原為梁嶽陽王蕭詧為祭祀其父蕭統即昭明太子所建。蕭統(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4]人。南朝梁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丁貴嬪[5]。天監元年(502)十一月,蕭統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中大通三年(531)去世,諡號“昭明”,故後世稱其為“昭明太子”。後不少人認為“太子廟”是祭祀龍王太子,即誤傳矣。
忠義孝悌祠:城內九龍宮左邊,雍正六年(1728),由知縣李襄“奉文動項”所建。也就是說,建立這座祠堂是皇上的旨意,可以動用帑金建築,以祭祀本縣內的忠、義、孝、悌之英烈。
節孝祠:在城內九龍宮左邊,同樣也是由知縣李襄“奉文動項”所建。祭祀的對象是本縣內已故的孝女節婦,並在祠中將其姓氏刊刻牌位,以祀供奉。
[1]《光緒巴陵縣誌》
[2]魯肅:172—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裏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讚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3]城南附郭:今南嶽坡下,原城牆之下。
[4]南蘭陵:祖籍江蘇武進
[5]丁貴嬪:丁令光
昭忠祠:建在城內學道嶺嶽州府學宮的明倫堂內右邊。[1]嘉慶八年(1803),由知縣莊繩武“奉文動項”所建,祭祀本縣內陣亡犧牲的烈士。這座祠堂在清朝前是沒有的。據《清巴陵壬申誌》記載:雍正二年(1724)開始,凡為國家戰死沙場陣亡的文職三品,武職二品者,皆在京城設立祭壇予以供奉祭祀。嘉慶初年,由於洞庭湖區域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經常民變,不少士兵戰死在湘西或其他地方。於是,禮部向皇上提出,嶽州府這些陣亡戰死的士兵應該讓其魂歸故裏。由此,皇帝特予以上諭:
“著於外省各府城內建祠從祀,既足安妥忠魂,令其各依故土,可使其鄉閭親屬共覩共聞,互知感發,亦足以昭激勸文職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在京師入祠致祭外,其原籍地方仍著一體,設位致祭。正麵各依官職,崇卑序定位次,兵丁安設兩旁,春秋二次由該地方官承祭。”
孟府祠:在城東三教坊內,以祭祀南宋愛國將領孟珙[2]將軍。南宋嘉熙二年(1239),孟拱為湖北安撫副使兼任嶽州知府。繼南宋嶽飛之後一位偉大的愛國將領。他所率領的“忠義軍”在洞庭湖區域與元軍展開了近百餘場大小戰爭,最後因疾病而終。
閔忠祠:在慈氏塔旁。孟拱將軍為祭祀荊襄湘死節之臣及宋軍在洞庭湖戰死的將士而建。
劉公廟:在城北江岸石磯上。主要祭祀宋劉琦。劉琦(1098-1162)德順軍[3]人。南宋建炎四年(1130),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4],從張浚於富平[5]與金兵會
[1]《光緒巴陵縣誌》
[2]孟珙:1195—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號無庵居士。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人,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左武衛將軍孟宗政第四子。
孟珙出身將門,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為嶽飛部將。孟珙早年隨父抗金,並參與滅金的蔡州之戰。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以一人之力統禦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累官樞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製置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封漢東郡開國公。淳祐四年(1244),兼知江陵府。後以寧武軍節度使致仕。
淳祐六年(1246),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後特贈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
[3]德順軍:甘肅靜寧縣
[4]渭州:甘肅平涼市。
[5]富平:屬陝西戰,立有戰功。後至臨安領宿衛親軍。紹興十年(1140)率王彥舊部[1]赴任東京副留守,與順昌[2]知府陳規守城抗金,以少勝多,破金兀術拐子馬,史稱“順昌大捷”。次年援淮西,與張浚、楊沂中破敵於柘皋[3],與韓世忠、嶽飛等並稱中興名將。後旋遭秦檜、張俊排擠,罷兵權,改知潭州[4]知府,治內領荊南軍與元軍戰鬥中屢建奇功。後又貶為荊南府[5]。金主完顏亮南下,當時任江淮浙西製置使的劉琦守淮東,屯軍抗擊金兵,後退至鎮江,次年憂憤而死。巴陵人知他死後十分悲痛,為其建廟予以祭祀。
劉將軍廟:在城東門旁。[6]為祭祀南宋愛國將領劉猛即劉琦之弟而建。後來道家認為劉將軍升天後被封為禦蝗之神。據傳,每當巴陵縣蝗蟲為災之際,當地邑人將劉將軍之神位請出祈禱,則蝗蟲自行消退。
六賢祠:在縣北門月城上。[7]祭祀三國吳·周瑜、吳·魯肅、唐·張說、宋·範仲淹、宋·滕宗諒、明·陶宗孔。
九龍宮:在舊縣街即今竹蔭街,乾隆時由知縣熊懋獎建,以祭祀真武大帝[8]。
[1]王彥舊部:史稱“八字軍”。
[2]順昌:安徽阜陽市。
[3]柘皋:安徽巢湖市北。
[4]
[5]荊南府:湖北江陵縣
[6]《光緒巴陵縣誌》
[7]《光緒巴陵縣誌》
[8]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玉虛師相、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中國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
明朝時期,應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加封號,在全國影響極大,所以民間傳說他是盤古之子,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為龍身,天龍有八部,中華之祖龍。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發,金鎖甲胄,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道經如是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淨樂國淨樂宮,乃國王之子。淨樂國善勝王後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後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後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隻想修行,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妖魔。
古城內香火繚繞的佛教寺廟
乾明寺:城南一帶,占地三千畝。
慈氏寺:慈氏塔下。
白雲寺:縣城東南,宋代建,後改為白雲庵。
自然寺:在府城南邊的附廓邊,南宋時建造,後改名為觀音閣,即今天的觀音閣一帶。
圓通寺:在縣東即今天的梅溪橋鐵路東部,東晉時與乾明寺一同建造,原屬於乾明寺的一部分。明代無相寶禪師在此修煉圓寂。相傳,寺廟內有羅漢井。《明嶽州府壬申誌》記載,寺廟後山上有無相寶禪師的塔銘。明宣德六年(1431)侍郎黃宗戴撰序稱:“嶽陽帥張彬請師住持圓通寺,寺止有基無相。”於是,張帥便在此修葺創建,使之煥然一新。由此,圓通寺就徹底與乾明寺分離了。清代吳敏樹偕朋友遊覽圓通寺,特賦詩曰:
才見花宮失市廛,菜畦橫斷寺門前;
高丘遠水三千界,破院空場十五年;
初地自生人意思,經聲不斷佛香煙;
禪師未必全無相,塔石猶存亂草邊。
後吳敏樹再次來此,又作了一首五言詩,曰:
九日欲何往?圓通盡可登;
山寒落葉寺,門掩誦經僧;
前事語無記,後遊詩未曾;
坐禪吾未得,多媿檢齋能。
寧陵寺:在嶽州衛署右邊,清順治間知府李若星創建。之所以創建此寺廟,據李知府聽言“巴陵向無寧日,今而後可以望寧也。故名寧(安寧)陵(巴陵)禪林寺”。
巴山寺:在府城西牆外,即湖濱高坡上,原有巴山故刹。
湖寺:在城南
湖之濱的白鶴山上,後改為白鶴寺,原屬於乾明寺下院,因湖水衝擊,白鶴山整體坍塌,該寺亦毀。後人將與其相隔不遠的龍興寺亦稱開元寺混為一體。唐後期,龍興寺即開元寺已經毀棄,明中期,白鶴寺也隨著白鶴山的坍塌而淹沒在湖水之中。
李白曾登開元寺賦詩:
見君萬裏心,海水照秋月;
大臣南溟去,問道皆請謁;
灑以甘露言,清涼潤肌發;
明湖落天鏡,香閣淩銀闋;
登眺餐惠風,新花湖啟發。
許渾宿開元寺樓詩:
誰家歌褭褭[1],孤枕在西樓;
竹色寒清簟,鬆香染翠幬;
月移朱殿曉,風遞玉箏秋;
日出應移棹,三湘萬裏愁。
周賀宿開元寺樓詩:
西峰殘日落,誰見寂寥心;
孤枕客眠久,兩廊僧話深;
寒扉開雨氣,風葉隱鐘蔭;
此愛東樓望,仍期別夜尋。
和尚釋修睦宿開元寺詩:
竟夕憑虛檻,何當興歎頻;
往來人自老,今古月長新;
風送沉魚唱,鬆疎露鶴身;
無眠鐘又動,幾客在迷津。
湘妃廟:在君山上,即今湘妃祠。不知創建於何代,以祭祀舜帝二妃所建。唐代巴陵縣令李密曾撰寫過《湘君廟記》,曰:
[1]褭褭:(niǎoniǎo)意思是繚繞;纏繞。
“略雲,洞庭葢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稱湖名因山自古而然。昔人有立湘君祠於此山,因復謂之君山。其廟宇為秦王燬廢,後人亦久無構葺者。據此,君山之廟於君山葢自秦以前矣。然,梁僧孺湘夫人詩雲:‘桂棟承薜帷,眇眇江之湄’似不必在君山者。宋之問謁二妃廟詩亦不言君山。若李頎二妃廟送裴侍禦史,桂陽正當在城外湖上耳。杜甫詩中不言曾上君山,則所謂湘夫人祠。祠南夕望皆難定所在,疑彼時湖岸便於行舟,禱祠之廟殆非一所。若今洞庭神也。”
宋嘉定五年(1213),權知軍陳邕為湘妃廟為記,曰:
“雲,元豐五年知嶽州鄭民瞻以祈禱屢應,請於朝封神為‘淵德侯’。餘假守是邦,以為妃也。而有侯爵瀆禮孰甚。明年別建湘君之廟於君山,以湘夫人配之。據此,鄭民瞻所謂封之廟,自在城中。陳邕以湘君不宜有侯號,別建之君山。葢其時君山之廟已廢,邕故建之。而城中‘淵德侯’廟必以洞庭湖神當之矣。”
《明壬申嶽州府誌》雲:“君山湘妃廟唐以前建。”明弘治五年(1492)通判李士重修,拓其製,中為大殿,後為懿範宮,前為門,周繚以垣。嘉靖間,郡守韓英重修。到清代,吳敏樹上君山祭拜二妃廟時,韓英所建廟宇已經被水衝毀,僅存嘉靖年間的一塊碑文。古今不少人覺得二妃墓是否真實,確有待考。但吳敏樹認為,既然後人祭祀湘女水神,則必以舜帝二妃即“堯女舜妃亦不必深究,要之為水神耳。”同時,從曆史的長河中,這裏既然是舜帝二妃之墓所在,其流傳至今已經三千餘年,早已成為巴陵及中華民族約定俗成的神話故事,當不可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