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巴陵史話巴陵史話
段福林

第四節 話說街河口

“街河口”是一個惹人生趣的名字。嶽陽本臨湖,湖河本相通。然,是街在湖口上還是河在街口中?這是一個有濃厚禪意的地標名稱。據傳,它是由宋代古乾明寺的老和尚睦禪師依據“天河天街皆在口,即心即佛便為道”的意趣而特為此處冠名,即刻得到了當時民眾和官員的轟動和認可,便一直保留至今。

從宋代以來,有多少僧侶信眾修心拜佛、文人墨客登樓懷古、商賈漁夫牟利求生,皆從街河口上岸進入巴陵城。又有多少嶽陽之子懷著滿腔的惆悵、希望和追求從這裏登船走向九州,走向世界。千百年來,嶽陽就是從街河口揚帆而通向神州大地。

她從遠古裏走來

凡有城市的地方,皆離不開水,凡有水的城市,則必有碼頭、港口。港口、碼頭是城市的窗口,是通向外界的咽喉。尤其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的時期,水路交通是洞庭湖畔的嶽陽城的生命線。今天,我們在街河口雖然隻能聞到那裏連空氣中都帶有濃厚的魚腥味和看到幾排破舊的磚瓦房,但這裏卻是古代巴陵城唯一通向外部的港口。這裏曾有著她的輝煌和燦爛,有著曆史的悲歡和離合。街河口,她從遠古裏走來,曾承載著巴陵古城千年的滄桑。

五代時期,當時國內著名禪師灝鑒公持雲門宗“三轉語”而將雄踞在城南天嶽嶺上的“廣福禪院”更名為“新開寺”之後,一時名聲大震天下。為了擴大寺廟和廣納眾緣,方便前來瞻仰和修煉的僧人、信眾,灝鑒公便在寺廟前的湖邊開出了一條登船的碼頭。從此,這寂寞的山嶺便開始熱鬧起來。北宋時期,後人將碼頭進一步擴大。激湧的人流增強了城南的活力,人們在碼頭兩側開辟出了市衢,這就是後來魚巷子、茶巷子、油榨嶺、萬壽宮巷的雛形。宋初時,乾明寺方丈睦禪師為增加此處的意趣,便將這個熙熙攘攘的無名碼頭取名為“街河口”。後來,他給弟子們禪示時說:“一口吞下三江水,街在水中河在心”[1]。

宋太宗太平興國4年(979)皇帝趙光義頒詔,將“新開寺”更名為“乾明寺”,並親筆禦書“乾明寺”匾額後,乾明寺規模益發宏大,並成為了當時國內江西“開元寺”和南嶽“南台寺”兩大著名佛教道場的橋梁。但凡江西僧眾上南嶽,南嶽僧眾下江西,則必經街河口上乾明寺駐足。故時人戲曰:“凡到乾明寺者,必是走江(西)湖(南)也。”[2]由此,街河口也成就了佛家弟子們“走江湖”一詞的由來。

由於嶽陽城受地理位置限製,主要貨物的吞吐和人員的出入通道隻能依靠舟船。古代沒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對舟船運載的大型貨物隻能依靠人力。但北城坡度高,不便於碼頭貨物和大量人員的上下。城南雖是高坡山嶺,而惟有街河口一處與湖呈緩坡,人員、貨物不必翻越大堤、山嶺就可直接上街。因此,街河口曆代就成了嶽陽城一個天然的重要港口。為了顯示“碼頭”的等級[3],自北宋開始,郡府規定:凡達官貴人,皆由嶽陽樓下的“嶽陽門”上下舟船,“其他人等

[1]《五燈會元》

[2]《五燈會元》

[3]碼頭的等級區分至今在歐洲都存在。皆必由城南街河口碼頭而上下”,再經“迎薰門”[1]入城內[2]。

她從繁華中逝去

街河口真正意義上的繁華是從明弘治年間開始,最鼎盛時期是清乾隆到同治年間。宋元時期,街河口直通洞庭湖,商業貿易比較活躍。到了明洪武年,隨著人員和貨物運輸量的急遽增大,街河口碼頭益發顯得繁忙。由此,街河口港口的兩旁自然就建起了許多貿易商行。

清嘉慶時,嶽陽的商業貿易越發興旺,街河口已經有了上街和下街之分。我們今天看到的魚巷子、油榨嶺巷子就是街河口的上街。上街兩旁設置的商行開始分工明晰,大部分是前店後作坊的經營模式。當時,掛牌的商行有魚行、豬行、糧行、油行、茶葉行、木作行[3]、幹果行、木炭行等,主要經營的是巴陵、臨湘、平江、湘陰、華容以及湖北監利、石首等湖區和山區生產的土特產品。尤其到了清代中期,上街還出現了“牙行”經營人。所謂“牙行”就像我們今天的經濟人,或“皮包公司”,他們主要是做“提籃子”的買賣。“牙行”的人主要由魚販子和當地的行業霸主聯合組成,大部分是聯合經營,相當於今天的股份公司,他們有後台和有勢力的則獨立經營,相當於今天的“獨資經營個體戶”。他們實行的是“客買客賣”現貨交易,所得的傭金是“買七賣八”,即從買家抽取總貨物資金的7%,從賣家抽取總貨物資金的8%。每次交易,“牙行”可得雙方交易總額的15%。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可觀的生財之道,因此,牙行一般都能看到幫會的影子。1899年,嶽州府開阜,在城陵磯正式設置中國內陸第一個海關後,一些外國的代理商開始進駐街河口,有的直接在上街開行,有的在南正街[4]開設商行。如在街河口就有英國商人開設的“亞細亞煤油公司”和“太古車糖公司”。有美國商人開設的“美孚正大洋行”、“怡和洋行”和“鬆昌洋行”等國

[1]南門:雍正四年改為“瞻嶽門”,乾隆三十九年又改為“迎薰門”。

[2]內城:嶽州府所在地。

[3]木作行:以小型家具和棺材為主。

[4]南正街:民清時為“下正街”,吊橋街稱“上正街”。外公司。今天,在魚巷子即街河口上街兩旁的古老房屋建築中,還能依稀尋覓到那一絲絲的繁華韻味。

但在街河口的下街就是另一番景色,另一番世界,過去是,今天依然是。隻是由原來的茅棚變成了今天破舊的磚瓦房。這裏,原本是漁民和碼頭搬運工的臨時歇腳之處。後來,許多漁民和碼頭搬運工因家境困苦,迫於生計,就在湖邊臨時搭蓋了一些棚子房,有的則舉家遷居在此。到了清中期,慢慢地演變成了一條“茅棚街”,即街河口的下街。由於下街靠近大湖,離船登岸或等待上船的客人,可在此喝一口湖區人享受的甜酒,嚼一根油條。還有的漁民和苦力者,為了尋找一時的快樂,便在此尋花問柳,俗稱“窮尋樂”。不少貧困家裏的女孩子為了生活不得不走上妓女的生涯。我時常想,沈從文老先生在《邊城》裏描寫的那位柔情女子,如果在此處受洞庭湖的熏陶,可能會變得更加“豁達”。但,她們那痛苦的生涯,隻能隨著湖水的衝擊和歲月的流逝如同大浪淘沙,淹沒在浩瀚的洞庭湖中。下街的苦楚不在物資和金錢上的貧乏,更恐懼的是湖水的浸泡。每當洞庭湖漲大水,下街大部分茅棚子便泡在水中,居住在下街的貧苦人隻得以乞討為生。

今天,我們很難在街河口尋覓到往日的繁華,也更無法想象出下街的苦難。湖水拍打著街河口的水泥坡麵,一浪翻過一浪。偶爾,聽到幾聲汽車的鳴叫從街河口飄過。遠處南嶽坡的碼頭上吊架矗立,沿湖的鐵道和兩旁的貨場、大型倉庫,又已經成為了現代化“陳舊的擺設”。街河口,你雖從繁華中消逝,但你曾在千年的曆史中給這個城市帶來過無窮的張力,給這座城市的人民帶來過豐富的財富。

她在心靈處紮根

如果沒有街河口的過去,那麼,哪來嶽陽城的今天?街河口,你深深地紮根在嶽陽人的心裏。從遠古到上世界50年代,街河口就一直是嶽陽人的驕傲,是嶽陽人的自豪。

那時,每當有家人離開嶽陽走向遠方,或親人帶著深情的眷念從遠方回歸,都是舉家在街河口送別或迎接,嶽陽人在街河口曾留下了難以訴清的悲歡離合。唐、宋、元、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學者登上嶽陽樓,都是從街河口來,又是從街河口去。他們麵對洞庭湖,總有幾多人生的感慨。如明代著名才子馬戴,當船泊街河口時,便寫下《夜入湘中》詩一首:

洞庭入夜到,孤棹入湘中;

露洗寒山偏,波搖楚月空;

密林飛暗貁[1],廣澤發鳴鴻;

行旅楊帆者,江分又不同。

嶽陽自古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嶽陽的茶葉、糧食、布匹、魚蝦,都是從這裏啟運。江淮的鹽、南北的綢緞和百貨,都是從這裏進入百姓家自古。

自古,每當夜幕降臨,街河口上下街燭光齊亮,在洞庭湖上映出一排排扭動著的倒影,波光燦燦,街河口上的茶樓酒肆便人聲鼎沸。悠悠的賣唱聲拌合著幽怨的琴弦,飄蕩在湖麵上,給人幾多憂愁和傷感。明朝正德甲戌年的進士薛蕙,官至吏部員外郎。本是春風得意之時,卻風雲突變,得罪皇上,獲罪下獄,雖不久複職,但他還是於嘉靖十二年(1533)罷官回家,乘船經嶽州。傍晚,船靠街河口,聽到岸上陣陣幽怨的絲竹之聲,便留下了“巴陵西來沱水深,水邊樓閣長陰陰”之感。麵對此情此景和自己的人生道路,該向何處去?他說“卜居何日從公去?擬向桃花處處尋”。這裏,他表麵上好像似聞聲而問柳,其真實之處是想過桃花源般的生活。

街河口依托著嶽陽城以展示出無窮的魅力,嶽陽城又依奈著街河口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念想。今天,當我們再走入街河口,麵向洞庭湖,除了從魚巷子裏傳出來的賣魚吆喝聲,似乎在這裏沒有了往日的靈動,總感覺似乎還欠缺一點什麼。

嶽陽自古依湖而生,奈湖以存。嶽陽城得益於洞庭湖的眷顧,得益於洞庭湖的滋養。嶽陽是水的文化,嶽陽人具有“上善若水”的精神。到現在,我們才真正領悟到“天河天街即為口”[2]的涵義。街河口,見證著洞庭湖千帆萬舸載滄桑的曆史。街河口,將永遠地鐫刻在嶽陽人們的心底。

[1]貁:yòu古同“狖”,黑色的長臂猿。

[2]灝鑒公禪語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