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巴陵史話巴陵史話
段福林

第三節 難以忘懷的古城

古代巴陵,自西晉建立巴陵縣治之後,隨著巴陵由縣治而升級為州府所在地,其城池屹立在洞庭湖畔則不斷地擴展和變化,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古代的“城”內容很深奧。古代的“城”由城牆、城郭[1]、城圍、城樓、城堞[2]構成,然後再發展成為城市、城鎮、城府[3]。“城池”主要是作為軍事防禦,即在城牆周圍挖掘護城河。如巴陵古城池則在東、南、北三麵挖掘護城河,稱為“便河”,在“便河”城牆之下逐步形成了市衢,人們稱其為“便河街”。

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建築格局也不同。巴陵自隋升格為州府之後,建造城池的規格也逐步升級。嶽州府真正形成穩固而完善的州府一級的“城”,在明洪武初年。當時,州府城域北至九華山,東至今三五一七一帶的嶽州學府即文廟,南至吊橋即今瞻嶽門一個狹小的地帶。城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牆之下有護城河。城牆之上建有雉堞[4]。同時還建有羊馬牆,即建築在甕城外十餘步的城壕內岸之擋牆,高八至十尺。羊馬牆開有一道門,門外正對壕橋,通向城外。城牆建有外牆垣,即城外側的牆垣。城牆上建有馬道,即在城牆上表麵鋪磚。城牆中腹填土,即在城牆內、外牆垣之間填土。最後還有一道內牆垣,即城內側的牆垣。建造十分講究,堅固。到了清代,尤其是通過乾隆年間,州府城的建造更加完善。

[1]“城”指內城牆,“郭”指外城牆。

[2]城堞:城上的矮牆,亦稱“女兒牆”。

[3]城府:專指官署。

[4]雉堞:城牆之上設有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即城牆、馬麵牆和羊馬牆頂部外沿建築的薄型擋牆,高約五尺,大致與士兵身高相等,中有射孔。

而巴陵縣的“城”則處於州府之南,即現在從瞻嶽門[1]向南至慈氏塔以北的乾明寺、玉清觀一線的“南關”截止,稱為縣城,再向南則是南津港一帶,屬於郊外。自明至清兩代,巴陵縣城既沒有護城河,也沒有雉堞、羊馬牆等建築物,相對府城就寒磣、簡單得多。到了清後期,州府、縣城兩城之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也逐步融合在一起了。

由於城市的發展,城內街道逐漸增多,城市也逐漸豐富、繁榮起來了。州府城內建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等。城內道路以聯係各城門的街道為主。在城內,主要有政府機構的衙署和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有教育機構即書院和文廟,有宗教場所和商衢。基本完善了人們生產、工作、生活等諸多相關的建築。

嶽州府明清時期的城牆

明末清初,城市向南擴建。據《明嶽州府癸亥誌》載:從南的迎薰門迤邐向東到湘春門,計雉堞[2]共有1626步,折算約2113米[3]。從北邊的楚望門至小西門計雉堞821步,折算約1067米。從小西門到大西門計雉堞201步,折算約261米。從大西門到金潭門計雉堞157步,折算約204米。從大西門至南迎薰門計雉堞1373步,折算約1784米。光緒十一年,知縣劉華邦在東邊的湘春門和北邊的楚望門內各建築了一座月城,其城牆的雉堞共計有232步,折算約301米。

《方輿紀要》載:“洪武中,因舊址增築門五。”其東為朝陽門,西為嶽陽門,南為南薰門,北為拱極門。洪武二十五年,指揮使音亮重加甃砌。周七裏,高二丈六尺有奇,約8米高[4]。雉堞共一千三百六十五步(約為1050米)。”《明

[1]瞻嶽門:原稱此地為“吊橋”。

[2]雉堞:是指古代城牆上掩護守城人用的矮牆,也泛指城牆。古代城牆的內側叫宇墻或是女牆,而外側則叫垛牆或雉堞(zhìdié),是古代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

[3]清代以“步”為長度計算單位,一步約合今天1.3天。

[4]古代不同時期,“丈”的長度是不同的。商代一丈合今169.5cm。周代一丈合今231cm。秦代一丈合今231cm。漢代一丈合今213.5-237.5cn。三國一丈合今242cm。南朝一丈合今258cm。北魏一丈合今309cm。隋代一丈合今296cm。唐代一丈合今307cm。宋元一丈合今316.8cm。明清一丈合金311cm。巴陵戊申誌》載:“門外各為橋,曰吊橋。橋頭釘鐵圈,係以繩。城上作轆轤引之。遇警轉繩曳去其橋。今失厥製,反架橋其上。”整個明代,巴陵府城牆幾經修葺,幾乎還是在原有基礎上沒有多大變化。

到了清代,嶽州府城有了較大的變化。康熙八年,知縣李炌重建城門四樓。東曰“迎暉”,南曰“迎薰”,北曰“迎恩”,西仍曰“嶽陽”。康熙十三年,吳應麒盤踞金鶚山後,整個嶽陽城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吳軍從金鶚山下往北到九龍堤近二十裏,繞城穿牆築磊挖壕溝,因此城垣多為頹圮。直到康熙五十四年,知縣王國英奉諭旨修葺府城。

乾隆元年(1736),知府李壽瀚在修葺城牆時,順便修築了城牆四周的護城河。當時嶽州學府的教授王文清請求州府為嶽州學府增補學田。知府李壽瀚將護城河取上來的淤泥共圈地六十四畝給學府作為供賦,解決了學府師生的基本生活問題。

乾隆五年(1740),總督班第奏請皇上,決定提調修築舵杆洲的歲銀,修理殘垣府城。此事交辦知府田爾易、知縣張世芳承建。修建後的四門東為“迎暉門”,南為“瞻嶽門”,北為“拱極門”,西為“嶽陽門”。

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府蘭第錫、知縣熊懋獎向湖南巡撫梁國治、護理巡撫羅敦福、布政司吳虎炳請求再次修建城牆。然後三人接受請求,共同署布政司農先後向皇上具奏。最後,皇上諭旨:朝廷共撥付帑銀六萬九千八百二十兩三錢三分,以修建嶽州府城牆。並委以巴陵知縣熊懋獎、湘陰知縣賈世模、平江知縣範元琳分段修葺城牆。修葺後的城牆在原有的基礎上共開五門。南門依然為“迎薰門”,東門依然為“湘春門”,北門依然為“楚望門”,西門依然為“嶽陽門”。在嶽陽門旁另辟一門為“小西門”。

道光十年(1830),知縣徐瑃重加補葺。鹹豐二年(1852),知府廉昌、知縣方穀詳請在西門舊址上建築一座月城,另從原北邊小西門南到天皇巷再辟一門為“金潭門”,即恢複城牆原有的格局。朝廷在此增補帑銀三萬兩以作為其建築資金。鹹豐三年(1853),知府賈亨晉撤補環城城牆上的垛口。這時,嶽州府城四周已經非常完整,四門皆有城樓,氣勢非常雄偉壯觀,直到光緒年間,嶽州府城基本維持原樣。

清光緒年間,嶽州府城的四大古城門分別是:

府城南門:明代為“楚澤門”,清改為“迎薰門”,現稱其為“瞻嶽門”。清代為何將南門稱作“迎薰”?上古有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後世也一直有將南風[1]稱作

[1]南風:指初夏的風稱作薰風。薰風。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首夏南池獨酌》詩中寫道:“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現在,平遙古城中的南門也稱其為“迎薰門”。

府城東門:“湘春門”。為何稱其為“湘春”?依據五行地輿之說,東為春。故將東門稱為“湘春”是很有道理的。

府城北門:明代為“會泉門”,清改為“楚望門”。何謂“楚望”?嶽州府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大部分時間屬於洞庭湖以北的楚地荊州管轄,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是楚國的範圍。所以,將北門寓意遙望北方的楚地而命名,還是很有幾分思念之意。

府城西門:明代為“碧湘門”,清改為“嶽陽門”,內有“小西門”“大西門”兩扇,皆在城內。原來的“嶽陽門”就在嶽陽樓樓洞之中。從洞庭湖登岸,必經過嶽陽樓下的“嶽陽門”。鹹豐二年,在西門的偏北的城內[1]築起了一座“小西門”。在城內北起小西門,南至天皇巷[2]之間又築起了一座“月城”,打開城門謂“金潭小西門”、“大西門”。

而巴陵縣城的城牆就顯得寒磣得多了。《方輿紀要》說:“巴陵縣治舊在城門外[3]。弘治中始築土城環之。”原來,巴陵縣城於明代弘治年間由“幹打壘”的方式修築了一座土城,周長僅一裏,按照現在的計算,大概僅不到500米的長度。據明《嶽州丙寅府誌》記載:“弘治四年,賊入境,分巡檢張僉事,創築土城於巴陵縣署左右,又於街河口、梅溪橋、全家巷沿河堤諸處各創土門。”“是時,隱有拓城之意。今遷縣入城,土門雖廢,然南關一帶地勢寬平,人煙稠密,且廟、學、倉廒仍依故址,城拓南而並包之,使廬舍有衛,則富庶益增,而守禦所資居然巨鎮,或亦綢繆之一策。”從文字上分析,巴陵知縣確實想將縣城的城牆範圍擴大,並修築一座像樣的磚石城牆,並且也十分想將城南一大片地區包在城牆之內,以便於管理和防衛。但出於資金和權限,實在是無能為力。到乾隆三十九年,上麵對巴陵城多少給予了一些修葺城牆的資金,但因建築的資金過於龐大,朝廷撥付的資金實在有限,不可能遂人所願。因此,巴陵縣府四周的城牆

[1]即今天嶽陽市一中北邊臨街處。

[2]即今天嶽陽市一中北邊臨街處。

[3]即指州府衙門。基本上是處於似有、似無的狀態。那時,從縣城進入府城內,必須經過城南的“迎薰門”即今“瞻嶽門”,過吊橋,再翻過一座小山坡方可入城,很不方便。即便如此,巴陵縣城南麵的街道、商衢卻十分的繁華。許多的老街、老巷,給後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嶽州府明代的官署衙門

宋元時期,嶽州府作為濱洞庭、臨長江的水陸交通要衝,商賈雲集,貿易繁忙,但原有的府城地域過於狹小。明代,嶽州府城以迎薰門吊橋至北門渡口、西麵沿湖至東門的九龍堤,周圍築有城牆,城內麵積約2.7平方公裏。吊橋以南則是以乾明寺為主體的建築,其餘都是一片荒山野嶺。明代洪武年間,嶽州經過“屠城事件”之後,一片淒慘荒涼的景象。後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嶽州府才逐步開始恢複它的生機。待隆慶年間,嶽州府已經顯露出了生機勃勃的氣象。當時,在州府的城區內,設置了許多政府的衙門。

知府為嶽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統管轄區內各縣的吏治、文教、民政、財政和刑法。州知府下設同知、通判、推官、經曆、照磨、檢校等,以分管州府內的各項行政事務。

據《隆慶嶽州府誌》載,城內主要衙門有:

嶽州府、嶽州衛、江防道、布政司、察院、按察司、東分司、西分司、廣濟倉、演武場及巴陵縣衙[1]。由於城內官署衙門居多,城內的居民大部以軍政人員的眷屬為主,一些街道基本上以官署衙門的名稱命名。而不屬於嶽州府直接管轄的有嶽州衛、江防道兩個機構。

嶽州衛:洪武四年(1371)置嶽州衛於嶽州府。明代的“衛所製”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製”。

明初,軍隊兵員的來源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收納,即從征戰中投降歸順的元兵及群雄歸附的士兵和獲罪而謫發的士兵。第二,也是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從戶籍中抽丁而來。此外,明朝中期以後還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隻屬於少數。而軍隊的管理以“衛所製”為最主要的軍事管理體製。

明代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2]。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幹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衛所製”中規定,大抵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名軍人為一所,一般每衛設左、右、中、前、後5個千戶所;120名軍人為一個百戶所,百戶所設總旗2個[3]、小旗10個[4]。此外,還有一種單獨駐紮在某一地方,直接歸都指揮使司管轄指揮的千戶所,叫做守禦千戶所;還有一種稱為“禦”[5]的軍事機構,管2到3個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時,全國共有內、外衛547個,所2563個,軍隊總人數達300萬餘人,其中將近一半以上的軍人屬於“民兵”,即不屬於國家正規軍的範疇。

嶽州衛署的地址設立在府衙的東南方向。當時,嶽州衛設有衛指揮署,指揮署內軍事指揮官共設定21人的編製。其中指揮同知六人,巡視洞庭都指揮1人,指揮僉事8人,納級指揮僉事6人。為了加強城區的治安管理,嶽州府在各個水路

[1]巴陵縣衙:乾明寺、剪刀池、慈氏塔、呂仙亭四處是城市標誌性建築。

[2]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雲南都指揮使司隸屬於中央右軍都督府。

[3]每總旗轄50人

[4]每小旗轄10人

[5]“禦”:設置數量不多的軍事機構。要道設置了哨所和巡檢司,派駐士兵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嶽州衛還下轄巡視署和演武教場兩個機構。巡視署設在今呂仙亭之右,麵臨洞庭湖。成化年間,洞庭湖上經常“水賊出沒無常”[1],故加強了嶽州衛護域的力量。當時,在衛所署的左邊設置了軍器局,建有演武教場[2]。衛所署管轄的軍士共5600餘人。其中駐守在府城的巡哨士兵有1120人。衛所有戰船[3]50艘。嶽州衛共有屯田682頃37畝3分,“子粒”[4]8188石4鬥6升,合今天大約有11000餘畝的田地,每年生產的軍糧大約有769709.6公斤。

明時,嶽州衛還設置了6個巡檢司和3個“哨所”。其中,鹿角哨所有千戶、百戶各1人,領衛兵50人。鹿角巡檢司巡檢1人,領弓箭手36人。鴨欄嘴巡檢司巡檢1人,領弓箭手80人,快船1艘。城陵磯巡檢司巡檢1人,領弓箭手100人。土門界巡檢司巡檢1人,領弓箭手40人。長壽巡檢司巡檢1人,領弓箭手40人。華容哨所千戶1人,領衛兵50人。明山哨所千戶1人,領衛兵50人。當時臨湘縣沒有設立巡檢或哨所,主要原因是“臨湘無城矣,獨於此且缺焉。”[5]

江防道:明代對整個長江流域的防備是十分嚴謹的。尤其是洞庭湖區域,時常“盜匪出沒,襲擾民居”。而嶽州府南控四水,北扼大江,曆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嶽州府失守,必直接威脅南京。因而,朝廷十分看重這塊地方。由此,在這裏專門設置了江防道直屬中央指揮。

[1]《隆慶嶽州府誌》

[2]演武教場:現在三五一七內。

[3]衛所戰船:稱為漕船

[4]“子粒”:又指軍糧。

[5]《隆慶嶽州府誌》

瞻嶽門

嶽陽門

《明隆慶府誌》嶽州府圖

巴陵城內清代的古街道

清代嶽州府城內出現了許多以官府衙門命名的街道。清乾隆時期,因城邑尤其是城南的商業異常發達,故嶽州府城與巴陵縣城開始融合並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建。在城南圍繞巴陵縣衙出現了南正街、竹蔭街、梅溪橋、油榨嶺,天嶽山等。下麵以《光緒巴陵縣誌》為依托,尋覓巴陵城內的主要古街道和古巷。

這時期府城和縣城共有大小軍政衙門四十餘個,城內共有街道五十九條。

府西街,自北門的楚望門進入走一百八十步,約234米至城隍廟再走三百一十步約403米就到了府署前的照壁,這條街道共長七百六十三步約992米。

府前街,自府署的照壁向南行一百步約合77米,便到了“小西門”下。從府署照壁向東南走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便到了發育祠。這條街北通憲司巷、兵馬司巷,南通鐵爐街。

縣東街,自衛前街寧陵寺前東南行二百四十步約合312米便到了衛前街口,向西通顏家巷。從顏家巷向東行五十步約合65米便到了雙井巷。從雙井巷向北便是肖家巷。雙井巷向東便是長江水師提督署。雙井巷繼續向東走一百二十五步約合162米,北邊是麻家坡巷,麻家坡巷的東邊是乾元宮,繼續向東迤邐轉向南走八十步約合104米是將軍廟。從將軍廟繼續向南七十步約合91米到了濱陽門,從濱陽門繼續向南三十步約合39米東邊就是府城東門湘春門,西邊是通判署,從通判署繼續向南一百五十步約合195米就到了縣前街。

縣前街:從縣前街向西一百四十步約合182米便是清平巷,從清平巷向西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便到了嶽州府的考試院,簡稱“試院”即“考棚街”。

考棚街[1]:從試院向西南七十五步約合97米便是參將署,這裏是嶽州衛軍官辦公的場地。參將署的南麵是護國寺巷,繼續向西南二百步約合260米東麵便是洞陽宮巷。從洞陽宮巷繼續前行一百四十步約合182米便到了州府的守備署,即相當於今天的嶽陽市軍分區。守備署的西邊是祁家巷,從祁家巷往西南步行一百一十步約合143米到了城南巷,繼續向南五十步約合65米再轉向東邊四十五步約合58米便到了學道嶺街。從這裏出城便是城南門“迎薰門”,也就是今天的“瞻嶽門”。

學前街:從縣前街向東行五十步約合65米為蓮花池,從蓮花池向西南行二百步約合260米為文昌閣巷,從文昌閣巷繼續西行一百步約合130米便到了嶽州學府即今天的文廟。

學道嶺街:從學前街西行二百九十步約合377米北邊是驛馬巷,繼續向西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就與考棚街會合,然後直接可以從南門出城。

西十字街:從小西門南行一百四十步約合182米,東邊是巴山巷,巷子裏原來有一座巴山寺,東邊就是嶽陽樓。從嶽陽樓下向南行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便到了金潭門。

兵馬司巷:自北門向東南方向行二百五十步約合325米,便到了二喬墓。從二喬墓向北二百步約合260米便是祝聖宮,從祝聖宮繼續向北而轉南折向西共二百步約合260米便到了憲司巷口。憲司巷東通州府的火藥局巷,西通剪刀池。剪刀池向南九十步約合117米為勿翦橋,勿翦橋繼續向南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到了發育祠與府前街交彙相通的鐵爐街。

報馬巷:自鐵爐街南行二百步約合260米過顏家巷口,繼續向前一百八十步約合234米過準提庵巷口,繼續向前八十步約合104米抵達黃土坡。從黃土坡折向

[1]考棚街:今桃花井居民小區東南與肖家巷會合,到前方的清平巷出來就是縣前街。

雙井巷:自衛前街南行二百三十步約合299米,便到了長江水師提台署,署西便是雙井巷。

肖家巷:自雙井巷南行過縣東街一百七十步約合221米便到了魯公祠,從魯公祠後麵出來就是清平巷。

麻家坡巷:西過衛前街,東到吳王廟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然後折向南二百二十步約合286米便是乾元宮和縣東街。

顏家巷:西自城東到報馬巷口一百八十步約合234米到了城外的楓柳橋、花飛橋,橋下流水自城東出濱陽門入洞庭湖。此巷距離城西門街有二百四十步約合312米。

準提庵巷:西至城東,至黃土坡,至顏家巷一百步約合130米,南至護國寺二百步約合260米。

護國寺:西至城東南下坡,由參將署西通考棚。

巴山巷:長八十步約合104米,為大西門通西十字街。

驛馬巷:舊設嶽陽驛於此,相當於今天的市政府接待處故名。此由忠義祠後麵通考院出學道嶺。

東門街:出府城向縣城方向九十步約合117米至迎暉橋,繼續向前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南麵有周陶氏坊,再繼續向前二百步約合260米,北麵有孟府祠,再向前二百步約合260米,到了紫來橋,此橋出雙井巷路口。

西門柴家嶺街:自金潭門南行一百九十步約合247米到天皇堂,繼續向南一百步約合130米翻過一座山丘,再向前一百八十步約合234米至文明坊巷,又向東北一百三十步約合169米進入縣城的土門街。

土門街:出府城南的迎薰門二十步約合26米,左邊有柵門,出便河右行五十步約合65米,北通柴家嶺,南到縣城的土門街,土門街長為六十步約合78米,西邊有洗馬池,向南二十步約合26米是府城城南的吊橋。

吊橋街:又稱上正街,北通土門街,南通十字街,長八十步約合104米,東有茶巷子,出觀音閣西有魚巷,從魚巷出來就是南嶽坡。

南十字街:又稱下正街,今稱南正街,北通吊橋街,南通天嶽山,長二百零二步約合262米,東邊是竹蔭街,西出為街河口。

天嶽山街:自南十字街向南一百三十步約合169米,東邊是金家嶺巷,向南一百六十步約合208米到羊叉街,北通油榨嶺,南通塔前街。

塔前街:自羊叉街向南四十五步約合58米,西邊有河港,向南一百四十步約合182米是乾明寺巷,再向南六十四步約合83米到了君山巷,再向南八十步約合104米,西邊是下慈氏塔巷,再走五十五步約合71米是上慈氏塔巷,向前再走五十四步約合70米,東邊是全家巷,從全家巷向西二十步約合26米是馬家灣巷。

營盤街:自馬家灣巷南六十步約合78米,東有煙家巷衝,再向南六十步約合78米,西邊是白鶴寺巷,再向南一百一十步約合143米到了呂仙亭,出呂仙亭便到了南津港。

街河口:自十字街西一百六十步約合208米,北通魚巷,南通油榨嶺,向西七十步約合91米,南邊是萬壽宮巷,再向西三十五步約合45米便臨洞庭湖。

舊縣前街:即竹蔭街,舊縣署所在地,此後為水師營守備署,後為長江水師鎮署。自十字街東行一百六十步約合208米,至鎮署,通乾明寺,經乾明寺可以通梅溪橋直街。

梅溪橋街:自觀音閣南行二百步約合260米,東邊為縣城隍廟,西邊是舊縣前街[1]。再向南六十八步約合88米,西邊是金家嶺巷,東邊是三教坊北巷。再向南一百二十步約合156米,東邊是三教坊南巷,西邊是乾明寺巷。再向南一百六十六步約合215米為南關保障門,再向前三百六十步約合468米為梅溪橋橋東小路。出小路向南二百步約合260米是白雲庵,再向南二百步約合260米有南壇井,後稱其為“天郊台”,即後梁蕭銑稱帝之處。再向南便到了閣子湖即今天的南湖邊。

魚巷子:自上正街向西一百七十步約合221米至南嶽巷,再向前三十五步約合45米便到了湖邊,巷口的北邊是洗馬池巷,自土門街走三百步約合390米便到了南嶽巷,即魚巷子。巷口向南一百四十步約合182米便是街河口。

油榨嶺:北自魚巷子口南行一百四十步約合182米,西邊有上達巷,出洞庭

[1]舊縣前街:即竹蔭街廟向南一百六十步約合208米,北通天嶽山,南通塔前街。

萬壽宮巷:北自街河口向南行一百六十步約合208米,東邊有上達巷,向南一百八十四步約合239米,東邊是河港,向南二百步約合260米到了君山巷,通塔前街。

茶巷子:西通上正街,東通觀音閣,長二百六十步約合338米。

金家嶺:西通天嶽山,東通梅溪橋,長三百五十步約合455米。

乾明寺巷:西通塔前街,東通梅溪橋,長五百三十步約合689米。向東行三百五十步約合455米至縣學宮,經縣學宮一百八十步約合234米便是塔前街。

三教坊巷:在梅溪橋東,有兩個巷口,北邊與金家嶺對應,南邊與乾明寺對應,巷內可以互通。

馬家灣:在塔前街西臨湖邊。

全家巷:一名“選妃巷”,在塔前街東邊。

這時期以嶽州府、巴陵縣衙命名的街道有:府西街、府前街、縣前街、舊縣前街[1]、兵馬司巷、報馬巷、驛馬巷、憲司巷、火藥局[2]。

以嶽州衛守備署命名的街道:守備巷。

城外往南方向[3]駐紮有軍隊,則以此命名的街道:營盤街。

駐紮在此處的長江水師遊擊署所在地的街道:遊擊巷。

城內以寺廟、宮、觀命名的街道:

乾明寺巷、準提庵巷、護國寺巷、觀音閣街、呂仙亭街、文昌閣巷、洞暘宮巷、萬壽宮巷、玉清觀巷、白鶴寺巷、火神巷、塔前街。

城內以山嶺、丘坡命名的街道:

天嶽山街、巴山巷、印山巷、君山巷、學道嶺街、柴家嶺街、油榨嶺巷、麻家坡巷、金家嶺巷、南嶽坡巷、寶雞山街、府下坡巷、府前坡街。

現在人們最熟悉的是天嶽山、南嶽坡、油榨嶺,其中最著名的是學道嶺街即翰林街。

[1]今竹蔭街一帶

[2]今三五一七工廠內

[3]今糧庫、儲木場、酒廠一帶

此處在宋代藤子京修建嶽州學府[1]時,便將學府旁邊的一條山嶺稱其為“學道嶺”,因為嶺上正好對著嶽州學府這條街的西北正好與驛馬巷相連接。清朝中期,嶽州出了三位翰林學士,其中有一位叫黃秀的翰林就住在驛馬巷內。此人64歲中舉後入翰林學士,65歲授山東監察禦史。後回嶽陽家鄉居住,自號洞庭魚人,著有《道山文集》,90歲無疾而終,後人將驛馬巷稱為翰林巷。由於驛馬巷與學道嶺相通,又正好與嶽州學府交彙,於是,人們就將學道嶺統稱為翰林街。

1928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在嶽陽設立中共湘鄂贛邊區特委,由中共黨員、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郭亮[2]擔任特委書記。郭亮就將特委的辦公地點設在翰林街上的[3]羅家大屋,以開設煤炭店作掩護。郭亮第二次帶領六位同誌從武漢來嶽陽的第二天,被叛徒出賣,在沿湖旅店被反動軍警逮捕殺害。後人就將翰林街改稱“郭亮街”。

城內以河、港、灣、塘、池、井、橋等與水有關的地名:

街河口、梅溪橋、吊橋街、雙井巷、魚巷子、茶巷子、馬家灣巷、河巷、剪刀池巷、洞庭廟巷、韓家灣、鄧家灣、桃花井、丁家灣、南津港、娃娃塘、螺螄港、新橋巷、土橋巷、楊樹塘、炮灣巷。

城內商業最繁華的街道:南正街、南十字街、梅溪橋街、魚巷子、茶巷子、鐵爐街。

[1]嶽州學府:今文廟

[2]郭亮:1901—1928,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湖南省委書記,工人運動領袖。湖南省長沙縣(今長沙市望城區)人,1901年12月3日出生於長沙縣臨湘都文家壩。原名郭靖笳,因仰慕諸葛亮而改名郭亮。6歲入其父的蒙館。12歲入西湖寺高小預科,後轉到長沙縣第四高小。1915年秋考入省會長郡聯立中學。因家境變故被迫輟學,回鄉執教於郭氏祠堂。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與毛澤東過從甚密,參加了新民學會、湖南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1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由毛澤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5月,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成立。他任委員,分管工人運動,到長沙新河、嶽州車站開展鐵路工人運動,建立粵漢鐵路嶽州工人俱樂部,發展黨員,組建嶽州站支部。同年9月,為抗議鐵路當局虐待工人,他帶頭臥軌,發動了震撼全國的粵漢鐵路大罷工。11月,全國鐵路工會最早的統一組織粵漢鐵路總工會成立。他被推選為秘書。同時,湖南省工團聯合會成立。毛澤東和他分別當選為總幹事和副總幹事。1923年夏,毛澤東調中央工作。他繼任總幹事。他在嶽州化名李材開了家“李記煤錢”,作為特委機關,又另開一處飯鋪作地下秘密交通站,恢複和發展黨組織,發動工農開展武裝鬥爭。由於他的努力工作,湘鄂贛三省邊界的黨組織得到恢複和發展。1928年3月27日,由於叛徒告密,他在嶽州被捕並連夜押往長沙。28日午夜被秘密殺害於長沙司門口“湖南鏟共法院”前坪。他的頭顱掛在司門口示眾三天三晚,又移至他的老家銅官東山寺戲台示眾。犧牲時,年僅27歲。

[3]翰林街:原市煙草局大門東北隅。

光緒年間南正街的修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南正街積水長流,直接影響街道市民的生活及商鋪的營業。第二年,由巴陵縣衙門以石碑的形式刊刻告示,要求所有居住在南正街的商鋪和市民捐助資金修葺街道。其文曰:

欽加清軍府銜賞戴花翎授湖南嶽州府巴陵縣

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慶為出示曉喻事案:

據南正街監生費徽五、戴學信、蕭裴、王道寅,生員戴鶴齡,職員湯伯藩等稟生稱:

生等奉諭歡捐疏浚陰溝等,因生等因南正街官商往來通衢圜貴交易之要地,鋪屋對峙,前棟瓦簷,計寬各約四丈,兩邊瓦溝水流簷下,與街水合流,每值陰雨,浮水滿街。向有陰溝不在街底,在各鋪大門數尺內,泛濫無常。街水陰溝不能彙通,故街道浮水久而停積。生等再三思維,擬買新石創修新街。以長五尺寬一尺之石橫鋪中心,兩邊各鑲直石一條。並橫石共寬七尺,中高旁低,形如笠背,即大雨滂沱,隨濕隨幹。水歸鋪屋兩簷之下,左右各修溝,名曰滴水溝。以舊缺損之石填溝底,完好者蓋溝麵。兩旁皆用磚砌,深空二尺,寬一尺。街與溝每丈暫估費二十二串,倘不敷用,再行稟請核示。派取捐費,遵照東七佃三之額。凡鋪基未修屋鋪、屋未出租者,歸業主全捐。若已出租,佃客代出,以佃租作抵。所有捐款,一律製錢收捐。按分二期,一期本年十一月十五日先交,石工將石辦就;一期明年三月十五日如數全收,以應石磚泥工各項之用。竊思火災之後,鋪屋均屬新創,不得因階簷進出不一障礙要工。所有捐款,亦不得過期拖延。收捐之日,懇飭親兵協同地保如期催繳。是否有當?生等不敢擅專,理合懇察核批飭,一麵出示曉喻,俾公款易集而工作速成等情。

據此,查南關外溝路不通,每逢大雨,浮水滿街,行人不便,自係實在情形。既據該生等遵諭集眾公議,酌擬辦法、收捐章程稟複前來,自應準如所請。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曉喻。

為此示:

仰南關外紳商士庶人等知悉:

爾等須知,疏浚街道,非但便易行人,且於商務大有裨益。爾等各遵照東七佃三章程,踴躍樂捐,共勷美舉,凡鋪基未修屋,鋪屋未出租者,費歸業主全捐。若已出租,佃客代出,以佃租作抵。所有捐款,一律製錢收捐。按分二期:一期定於本年一月十五日收取一半,一期定於明年三月十五日如數全收。爾等務須一律將認捐錢文,按期交出轉給,以濟要工,慎勿逾期推諉,任意拖延,致礙工作,則本縣厚望焉。其各凜遵毋違。

特示!

右傾知悉

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告示實貼曉喻

第二年八月,果然依照告示所定,將南正街修葺一新,各店鋪亦重新予以裝飾,整個街道成為了巴陵縣城內的一大景觀。

現在,人們最熟悉但將逐漸淡忘的街和巷:衛前街、西十字街、雙井巷、蕭家巷、麻家坡巷、祁家巷、東門街、土門街、吊橋街、金家嶺、三教坊巷、馬家灣巷、全家巷、街河口。

《清光緒巴陵縣誌》巴陵縣城圖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