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巴陵史話巴陵史話
段福林

第二節 古巴陵行政沿革

古城巴陵的行政沿革,走過了近3000餘年的風風雨雨,經曆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從而也不斷地積累了一幅幅曆史的畫卷,積澱了自己厚重的曆史文明。

先秦時期亂紛紛

夏、商、周時期,天下分為“九州”,古巴陵統屬“荊蠻”,故為荊州之域。春秋時期,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於“荊”,為楚子[1]。春秋後期至戰國時期,楚漸強大,自稱為“侯”,後來幹脆自己直接稱為“國”。楚莊王時期,楚國開始分東西兩路進入洞庭湖區域。西路自郢都[2]一帶越過長江南下進入澧水、沅水流域進入今天的西洞庭湖。東路則從鄂州[3]一帶南下進入湘江直至今天的東洞庭湖區域。古代的巴陵自然成了楚國的地盤。公元前491年楚國徹底滅了糜子國,將其遺民用武力強迫遷徙到巴陵南湖之濱的梅子市[4]一帶,再建造東[5]、西糜子國[6]兩座城。公元前287年左右,楚國再次徹底地滅了周邊兩個象征性的小國,即羅子國[7]和許子國[8],強迫其子民遷徙到今湘陰一帶。從此,古巴陵大片土

[1]楚子:周封諸侯的順序為:公、侯、伯、子、男。

[2]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即古代故江陵西北,今紀南城。

[3]鄂州:鄂州曆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時為楚之別都,戰國時為鄂邑,秦漢為鄂縣,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曆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4]梅子市:今嶽陽市嶽陽樓區梅溪鄉。

[5]今梅溪。

[6]西糜子國:今嶽陽樓附近。

[7]羅子國:羅子國原籍在湖北的枝江一帶,後被楚國趕出枝江,遷徙到了今汨羅一帶。

[8]許子國:今君山區許市鎮一帶。地盡屬楚地。《戰國策·楚策》載:“楚地西有黔中、巫郡,……南有洞庭、蒼梧。”這是依據楚威王(前333年)國力記載,說明當時楚國的國力非常強大。楚國的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東至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汝[1]、穎[2]、沂[3]、泗[4],黔中和巫郡[5],並涵蓋了今天的洞庭湖廣大區域及西漢時的“長沙國”所屬地域。

楚王負芻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率大軍60萬滅楚後,乘船經三江口入洞庭,渡湘江,南下五嶺,古巴陵盡屬秦國。之後,秦置天下三十六郡,長沙為郡,管轄嶽、潭、衡、郴、漣、邵、永、道、桂九州、縣,當時的古巴陵屬長沙郡管轄。

公元前202年,西漢改“郡”為“國”,“長沙國”將長沙以北大片地區設置“下雋縣”,古巴陵屬於下雋縣管轄。今天嶽陽市境內隻有嶽陽縣和臨湘市兩地及平江部分地域屬於長沙國新建的“下雋縣”,平江餘剩的部分屬“艾縣”。今天的湘陰縣、汨羅市當時屬“羅縣”,今天的華容縣當時屬“南郡”。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6]西漢滅亡,長沙國改為“填蠻郡”,今天嶽陽市所屬縣、市全部隸屬於荊州郡,皆與當時的“填蠻郡”無任何關係。

從“邸閣”到“巴陵縣製”

東漢建武二十五年(),東漢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率四萬大軍取水道南征沅陵“五陵蠻”[7]的叛亂,屯軍巴陵。馬援以巴陵南湖為水軍的訓練基地及輜重物資的儲存地[8]。從此,為古巴陵開了自漢以來,曆朝曆代戰爭要地爭奪的先

[1]汝:汝南

[2]穎:潁川,是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

[3]沂:沂河,源出山東省,至江蘇入海。

[4]泗:泗河,山東省濟寧。

[5]巫郡:今重慶市範圍和鄂西大部分地域。

[6]始建國元年:初始元年即公元9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

[7]五陵蠻:湘西少數民族。

[8]南湖天燈嘴的來源。河。

東漢熹平年間(172-178),羅縣東部析出成為“漢昌縣”。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劉備占領南郡[1]。建安十五年(210),孫權將下雋縣、羅縣、漢昌縣一帶設置為“漢昌郡”,郡治設今平江縣東南金鋪觀即安定鎮安永村一帶。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當時為何將郡治設在平江山區?是出於軍事戰略上的需要?還是別有隱情?

建安二十年(215)五月,劉備與孫權談判議和,最後劃“江”而治,這裏的江是湘江。湘江以東屬孫權地盤,即今天的嶽陽縣、湘陰縣、平江縣、汨羅市、臨湘市盡屬吳國。而湘江以西的華容全境屬劉備蜀國的地盤。這樣,孫權就名正言順地將自己的大軍屯於巴陵洞庭湖畔,並開始在巴陵建立軍營,舊稱“邸閣”。但“邸閣”絕非城閣,是純粹儲存戰備物資的集散地和駐紮軍隊的軍營。“三國時期,孫、劉分爭,吳魯肅在巴陵設邸閣城[2]以屯糧、巴丘城以屯兵,時雖為重鎮,亦未聞有郡縣名。”[3]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一月,孫權命呂蒙偷襲荊州成功。於是,湘江以西大片地域即包含今天的華容縣全境全屬吳的範圍。吳黃龍元年(229)四月,吳國撤銷設在平江東部的漢昌郡,改漢昌郡為吳昌縣。當時吳國雖然將巴丘一直看成是兵家必爭的“重鎮”,而且還在此駐紮了幾萬軍隊和囤聚著大量的戰備物資和上千艘戰艦,並在此修建了大規模的軍營,但是,為何對其仍未給予正式的“國家編製”?甚至連一個鎮或縣的名分都不給?至今仍是一個謎。

兩晉變遷的狀況

“晉平吳,析之巴丘城為建昌郡,始立巴陵縣。”[4]這裏說的是西晉太康元年(280)三月,西晉滅吳,巴陵地區進入西晉的範圍,於是,西晉政府以下雋

[1]南郡:南郡始置於秦朝,治所在今湖北荊州,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治所在公安。

[2]邸閣城:軍營。

[3]《嘉慶嶽郡沿革論》

[4]《嘉慶嶽郡沿革論》縣西部建巴陵縣,縣治設巴陵。這樣,“巴陵縣”在中國曆史上才正式進入國家行政的序列。同時,以南郡的江南部分設立“南平郡”,廢除古“華容縣”改為“江安縣”,但隨即又改稱“南安縣”並將現湖北的石首市、監利縣劃歸南安縣的範圍。不過,這個時候行政編製無論怎麼變化,巴陵依然還是屬北方荊州的管轄範圍。

晉元康元年(291),晉朝政府將長沙郡北部的下雋、蒲圻、巴陵、吳昌四縣設立建昌郡,郡治所在地設巴陵縣。從此,巴陵以“郡”即地級市的身份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至今已達1727年。當時由南平郡管轄的南安[1]及長沙郡管轄的羅縣也統統都劃歸荊州管轄。這一時期,巴陵整個境內依然納入到了北方管轄的範圍。

到了永嘉元年(307)八月,朝廷將荊州南部六郡和廣州北部的三個郡設立“湘州”[2],“州”成為了省一級政府。建昌郡[3]劃歸湘州管轄,但是南安縣仍屬荊州管轄的範圍。這時,今天嶽陽市的幾個縣、市出現了南北分隔管轄的狀況。

到了東晉鹹和三年(328),朝廷將省一級的“湘州”撤銷,將其管轄的幾個郡分別劃歸荊州、廣州、江州即江陵三州管轄,巴陵全境又回到了荊州管轄的區域。

永和五年(349),朝廷將荊州南部的長沙等六個郡又重新設置“湘州”,巴陵從北方的荊州回到了南方的湘州管轄,但時間很短。僅過了46年即太元二十年(395),湘州並入荊州,今天嶽陽市所屬縣、市又全部回歸到了北方管轄。17年以後即義熙八年(412)重新恢複湘州,4年以後(416)又撤除湘州,但巴陵全境歸屬荊州管轄的格局未變。

以上可以看出,整個東西兩晉幾百年期間,巴陵全境的沿革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巴陵成為國家的縣級政府乃至郡一級政府機構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1]南安:今華容縣。

[2]湘州:晉“湘州”治所設臨湘即今長沙,除湖南湘、資二水流域外,兼有粵桂及湖北各一部。隋將“湘州”改“潭州”,但管轄的範圍僅隻有今湖南中部一帶地域。

[3]建昌郡:巴陵郡。

二是在幾百年間,巴陵全境基本上都是由北方的荊州所管轄。其間雖幾經變遷,都是因為上層政治鬥爭的緣故。

三是人口的遷徙,尤其是東晉豪門南遷,改變了巴陵全境人口結構。

四是華容一直稱其為“南安縣”,且一直屬荊州管轄的範圍,但當時南安縣的轄區涵蓋很廣,涉及到了今天華容和湖北的石首、監利三縣。

更為詭異變化的時代

由於巴陵特殊的地緣關係,自古以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到了南北朝時期,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巴陵沿革的歸屬更為複雜和詭異。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六月,嶽陽王劉裕奪取東晉政權,第三年便將“南安縣”改為“安南縣”。巴陵全境基本劃歸荊州管轄。孝建元年(454),將巴陵郡管轄的縣為巴陵、下雋、現湖北的沙洋、州陵[1]、監利五縣,巴陵郡屬荊州管轄。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劉宋王朝的相國蕭道成以“禪讓”的形式威逼順帝交出皇權,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齊”。巴陵自然歸屬於“齊”的領地。到了永明七年(489),湘陰和吳昌、羅縣[2]劃歸到了長沙郡,而巴陵仍屬荊州管轄。

“齊”的壽命不長,502年四月,以“廢昏立明”的名義起兵攻入京城建康的雍州刺史蕭衍,迫使他擁立的傀儡皇帝齊和帝蕭寶融禪位於己,正式在建康[3]稱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縱觀南梁對巴陵地方政權的設置,我怎麼看都覺得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可捉摸。這年,朝廷將巴陵郡原管轄的監利縣分出,設“監利郡”,又將南平郡的南安縣即今天的華容縣一帶設置“南安郡”,郡治設今華容縣。因為郡治太小,不久就將南平郡、南安郡這兩個郡撤銷了。不

[1]沙洋、州陵:依據《辭海》和《湖北通誌》記載,治在今湖北洪湖縣東北的黃蓬山,《新莽》曰“江夏縣”。

[2]羅縣:即現在的湘陰、汨羅即平江部分。

[3]建康:今南京市。過,在中國曆史上華容確實設置過“郡”,雖然時間很短,但也過了一把“郡治”的癮。

僅過了26年,即大通二年(528),梁朝政府分羅縣北部置玉山縣[1],分羅縣東部及吳昌縣西部建嶽陽縣[2],分羅縣南部建湘濱縣[3],以嶽陽、羅縣、湘濱、玉山、湘陰五縣建嶽陽郡,郡治設嶽陽縣,當時的嶽陽縣治設今汨羅市長樂鎮[4],與巴陵郡同屬新建的羅州管轄[5]。當時羅州的州府治所設在今汨羅市汨羅鎮。這裏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長樂鎮的“嶽陽郡”自梁大通二年(526)至隋開皇九年(589),確實存在了61年。也就是說,今天的汨羅市長樂鎮曾經在南北朝的梁朝期間,不僅正式由國家核定第一次使用了“嶽陽郡”這個名稱,而且今天汨羅市的汨羅鎮則在梁武帝期間曾承擔過省一級政府的職責。反觀巴陵城,在整個梁朝僅隻是作為一座軍事重鎮,後來在侯景叛亂時期在巴陵城殘酷的反複爭奪戰也證實了這點。

陳永定元年(557)年十月,梁朝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陳霸先因平定“侯景之亂”,漸漸控製了梁朝的政權。不久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巴陵自然屬於陳的轄內。由於“陳”國運不長,僅存活了32年。因此,“陳”對巴陵郡的建製基本回歸到了荊州的管轄範圍,其它並沒有大的影響。

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嶽陽全境這片土地上其行政劃分和歸屬管理,應該說是一個“亂”字,似乎顯得毫無章法。但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南北朝期間今天湖北的石首市和監利縣與巴陵郡總是如影隨形。同時,巴陵郡與荊州又處於不即不離的狀態,由此可知,巴陵與北鄂自古就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嶽陽”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今汨羅市的長樂鎮。如果用古代“山南水北即為陽”的理論推斷,長樂正好處於天嶽山之南,由此而將設在長樂的縣治名稱取天嶽之南謂之“嶽陽”也就非常順理成章了。今天

[1]玉山縣:分湘陰縣置,屬嶽陽郡。治所在今湖南汨羅市西北玉笥山。隋廢。

[2]嶽陽縣:今汨羅市長樂鎮長蘭村。

[3]湘濱縣:縣治設城江城即今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

[4]嶽陽縣:今汨羅市長樂鎮。

[5]羅州:州治設在夾城即今汨羅市汨羅鎮夾城村。我們地處“嶽陽”的這個名稱,僅隻是從長樂古“嶽陽縣”、“嶽陽郡”、“嫁接”過來而已。

“嶽州”正式登上曆史的舞台

“嶽州”這個名稱起始於隋。隋開皇九年(589)元月,隋滅陳,隋文帝在全國的行政規劃上執行“精並郡縣,廢郡為州”的政策。在巴陵全境,將吳昌、湘濱編入羅縣。又在玉山縣設置“玉州”[1]。然後裁撤設在今天汨羅市長樂鎮的“嶽陽郡”,廢除玉山縣並入湘陰縣,又將湘陰縣並入今天汨羅市長樂鎮長蘭村的嶽陽縣。隋文帝十一年(591),再將嶽陽縣改為湘陰縣。玉州轄羅縣、湘陰兩縣。然後,將巴陵的“巴州”改為“嶽州”。從此“嶽州”這個名稱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嘉慶嶽郡沿革論》中說:“隋平陳,始更名嶽州。自後州名屢改,而郡、縣不離巴陵。時郡以挾縣,而州實大於郡。終唐之世,三百餘年,始終以嶽州為名。”當時,“嶽州”下轄巴陵、監利二縣。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廢除玉州,並入嶽州。又將安樂[2]歸屬嶽州管轄。開皇十六年(596),將巴陵縣、華容縣、沅江縣、湘陰縣、羅縣共五縣歸屬嶽州管轄。大業元年(605年),改嶽州為“羅州”。大業三年(608)廢州為郡,於是將“羅州”恢複為“巴陵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又將“巴陵郡”改為“巴州”。因與當時的四川蒼溪縣的“巴州”同名,依然將“巴州”改稱為“嶽州”。當時嶽州領巴陵、華容、沅江、羅縣、湘陰五縣。之後,將羅縣撤出,並入湘陰,從此,在巴陵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羅縣”這個名稱了。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將全國分為十道,“道”即為今天“省”的概念。道下設州、郡,郡下設縣。嶽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全國又分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為江南東、西兩道。嶽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載(742),改“嶽州”為“巴陵郡”,嶽州又恢複到了“郡”的稱號,直到五代時期。

[1]玉州:州治所設在今天汨羅市的楚塘鄉的玉笥山。

[2]安樂:即沅江縣古縣名。

華容縣在武周時期,即垂拱二年(686)因武則天小名為“華姑”,為避諱,特將華容縣改稱為“容城縣”。神龍元年(705),才恢複“華容”的縣名。

這個時期,一是“嶽州”這個名稱正式出現在國家名冊之中。二是“羅縣”消失而並入湘陰縣。三是在整個唐代,沅江一直屬嶽州管轄。因而,在許多史料中,涉及曆史人物的一些“糾紛”,多與今天的沅江有些關係。

名歸正傳的“平江縣”和頗有意味的“王朝場”

公元907年,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以長沙為都城,建楚國,成為割據中國南方的一個大的政權。巴陵屬於楚國範圍。

後唐同光元年(923)十二月,楚王馬殷向後唐稱藩,隨即將原吳昌改為“昌江縣”而後旋即將“昌江縣”改為“平江縣”,從此,“平江”名正言順地正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至今未變。

北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載:“臨湘縣,本巴陵故地,唐泰清年置王朝場,以便人戶輸納。皇朝淳化三年(992),升為縣治,至道二年(996)改曰臨湘。”

臨湘為何在五代十國時期成為了“王朝場”?這裏有必要了解一下這時期的楚王馬殷。馬殷[1]852—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2]今河南省鄢陵縣人,一說上蔡人[3],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馬殷在位時期獎勵農桑、發展茶葉、倡導紡織、重視貿易,使楚國經濟得以發展。

為了促進茶葉的生產與貿易,馬殷采取“令民自造茶”,“聽民售茶北客”

[1]馬殷:852—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一說上蔡人(《三楚新錄》),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後投入秦宗權軍中,隸屬於孫儒部下。孫儒戰死後,馬殷作為劉建鋒的先鋒,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成為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寧三年(896年),劉建鋒被殺,馬殷推為主帥,逐步統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為湖南留後、判湖南軍府事,遷武安軍節度使。此後,馬殷逐漸擴大地盤,兼並靜江軍,奪取嶺南數州。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封其為楚王,定都潭州(今長沙)。四年,加天策上將軍,尚書令。天成二年(927年),後唐封其為南楚國王。在位期間,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興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動對外交戰。對內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稅,使得湖南經濟得以繁榮。930年,馬殷去世,時年七十九歲,諡號武穆王。次子馬希聲繼位。

[2]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

[3]上蔡人:《三楚新錄》的寬鬆政策,讓百姓自己製造茶葉來吸引商家。同時,馬殷在汴州、荊州、襄州、唐州、郢州、複州設置商業貨棧[1],以湖南所產的茶葉換取中原的絲綢、戰馬。

為了發展商業,馬楚利用湖南地處南方各政權中心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與中原和周邊的商業貿易,采取免收關稅,鼓勵進出口貿易,招徠各國商人。此外,馬殷還用鉛鐵鑄錢,使得商人出境前不得不在楚地購買大量產品。

為了發展紡織業,馬殷命令百姓可以用帛代替錢交納賦稅,促進了湖南的桑蠶業的發展。

在整個五代十國期間,中原戰火燎原,民不聊生,而廣大洞庭湖區域及湖南、廣東部分地域得以修生養息,經濟發展很快。巴陵全境成為了楚國的重要經濟來源之地,尤其是巴陵東北部即今天的雲溪、臨湘的聶市、陸成一帶的絲綢、茶葉貿易非常活躍。為了鞏固楚國的經濟地位,擴大其經濟領域的自主權利,於是,馬殷將今天的雲溪、聶市、陸成全部劃歸為國家直接納稅的基地,即相當於今天所謂的“經濟特區”。因而,此地成為了楚國的“王朝場”。直到北宋淳化五年(994)[2],宋太宗才正式將“王朝場”升格為“王朝縣”,縣治所在地設在今天的陸城。到了北宋至道二年(996)才正式改為“臨湘縣”一直沿襲至今,但隸屬巴陵郡的關係一直未變。直到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臨湘縣治才從陸成遷到今天的長安鎮。

這個時期,一是“平江”正式被國家注冊上市。二是經濟特區“王朝場”逐步改製正式稱其為“臨湘縣”。三是陸成如同汨羅市的長樂鎮一樣,自然屬於古老的曆史城鎮。

“萬庾縣”和“純州”的故事

北宋乾德三年(965),朝廷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突然將今天華容的萬庾、鯰市、宋市和湖北石首南部大片地域設置了一個“萬庾縣”,治所設今天萬庾鎮老

[1]商業貨棧:當時叫做“回圖務”。

[2]範致明疑為淳化三年。街。五年後的開寶三年(970),又將“萬庾縣”撤除,並入華容縣。後人傳言萬庾鎮上曾經建立過縣城,曆史上確有其事,隻是僅五年的時間而已。

北宋乾德元年(963)二月,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著名軍事將領慕容延釗擊敗占駐巴陵郡的馬殷楚國的武安節度使周行逢,巴陵全境歸於北宋。當年,北宋太祖趙匡胤看重巴陵的軍事重要性,在城邑規劃上,第一個將“巴陵郡”的前麵加上“嶽州”二字,“郡”的全稱為“嶽州巴陵郡”。到南宋時期,才將“巴陵郡”三個字取消,直呼“嶽州”。

自乾德元年(963)至元豐八年(1085)共122年間,嶽州先後下轄沅江、巴陵、平江,以及後來設立的臨湘、萬庾和湖北的通城。到了元祐七年(1092),通城從嶽州府脫離納入鄂州的管轄區。元符元年(1098),沅江脫離嶽州,改屬鼎州[1]。其餘各縣的行政歸屬沒有變化。

南宋紹興元年(1131)三月,荊湖北路改稱荊湖東路和西路,嶽州屬荊湖東路。次年二月,廢除荊湖東路和西路,設置湖南路和湖北路,嶽州屬於湖南路管轄。三年後,即紹興三年六月,嶽州改屬湖北路,又歸到了北方的管轄範圍。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因秦檜作梗,以防“嶽飛”之忌,故建議高宗皇帝將“嶽州”改為“純州”,“高宗允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高宗皇帝內心感到恐懼和歉疚,還是將“純州”恢複改為了“嶽州”。

元朝設“省”、“道”、“路”,由“路”領縣、領州。當時,設天下為十一個中書行省,以湖南、湖北和廣西的部分地區組建“湖廣行省”,分置湖北道、湖南道、廣西道、和海南道,道下設“路”。元世祖至元一十四年(1277年),改嶽州為“嶽州路總管”,屬“湖廣行省江南北道[2]”管轄。

元貞元年(1295),嶽州所轄縣有兩個縣升格為“州”,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它們分別是“平江州”和“湘陰州”。

這個時期,一是華容萬瘐曾經確實設置過“萬瘐縣”。二是“純州”即“嶽州”。在南宋有些史料中多次出現“純州”的名稱,其實就是指“嶽州”。至於

[1]鼎州:今常德市。

[2]湖廣行省江南北道:湖北道“平江州”、“湘陰州”的名稱出現的時間都很短暫,並沒有給後人研究巴陵曆史造成多大的障礙。

嶽州府是明代湖廣地區最大的州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廢除元代“省”、“道”、“路”的地方行政設置。朱元璋將全國設置十三個省一級的“承宣布政使司”,將元代的“路”改為“府”,府轄縣。於是,“嶽州路總管”改為“嶽州府”。第二年(1370),將“平江州”和“湘陰州”全部降格為縣,湘陰縣劃歸到了“長沙府”之下。

洪武四年(1372),朝廷為了穩固洞庭湖區域的統治地位,在嶽州府專門設置了“嶽州衛指揮使”,即相當於今天的“嶽陽軍分區”。同時,在此組建了一支比較強大的水、陸軍隊,朝廷給“嶽州衛指揮使”定額的編製為5174名。當時嶽州府全境的人口不到12萬人口,這個軍隊的編製占了州府總人口的4.3%。“嶽州衛指揮使”的司令部就設在今天慈氏塔南側。

由於嶽州府控扼整個洞庭湖水係,建文元年(1399),朝廷擴大了嶽州府的轄區範圍,管轄屬地擴大到了澧水、沅水、資水的上遊。其下轄永定衛[1]、九溪[2]、澧州、安鄉、石門、慈利、嶽州衛、巴陵、華容、臨湘、平江共十個縣、衛,成為有明以來湖廣地區最大的州府。

明中期,巴陵及洞庭湖地區的農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湖廣熟,天下足”的鼎盛時期。直到明隆慶元年(1567),朝廷依然維持嶽州府下轄十個縣、衛的管製權。

這個時期,是嶽州府經濟、軍事、人文諸多方麵發展的鼎盛時期。就連今天的張家界、索溪峪曾經在整個明朝期間屬於嶽州府管轄的範圍。二是這個時期“嶽州衛指揮使”享有極高的地位。三是整個明代,嶽州府仍屬於荊州管轄的範圍。

[1]永定衛:今張家界

[2]九溪:今索溪峪

嶽州府正式納入“湖南省”行政體製之內

清朝,行政體製基本沿用明製,但省一級改成為省級“巡撫”製。康熙三年(1664)正式設立“湖南巡撫”,治所設今長沙市。從此,嶽州府正式納入到了“湖南省”的建製,但管轄範圍大為縮小,隻下轄巴陵、臨湘、華容、平江四縣,湘陰歸屬長沙府管轄。光緒十七年(1891),清政府為了擴充湖南省政府的稅收,將原屬華容以西即今南縣全部和今華容境內的北景港、操軍等地域在洞庭湖中出現的大片湖州設置為“南州直隸廳”,其稅收全部上繳入國庫。從此以後,嶽州府正式納入到南方管轄的範圍直至今日。

古代巴陵[1]自從秦漢以來,巴陵的行政建製在近2000餘年的曆史中,歸於北方管轄時間將近占了三分之二。今天,巴陵雖然屬於湖南省的轄區範圍,但巴陵自古與北方的荊州地區有著諸多無法割舍的民俗淵源。因而,巴陵逐步奠定了自己獨特的“楚湘文化”的基因和形成了“楚湘人”的性格特征。

[1]古代巴陵:涵蓋縣、郡、州。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