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後一聲蟬鳴在初秋的夕陽中消失,孩子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到鬥的活動中去了。
那時的滸山大多是老屋,四周被廣袤的田野或群山包圍著。每當夜幕降臨,那靜謐的小城仿佛成了蟋蟀的世界。
仿佛每一個角落都響著蟋蟀的鳴唱。那聲音有的短促,有的悠長,有的尖利,有的低沉,有的平直,有的則打著顫音。合在一起,便宛若訓練有素的合唱團在永不疲倦地演唱。
我們住在慈溪中學宿舍,那排平房建在原來的墳地上,泥地下都是墳墓的斷磚殘礫。屋子裏,幾乎每年都會有一兩隻蟋蟀在夜深人靜時鳴唱,習慣了,還真像是催眠曲呢。
蟋蟀於初秋登台,它一登台就表明秋日已至。因其鳴叫聲如同催人天涼早做寒衣,古人稱其為“促織”。滸山人則因其勇猛善鬥,而稱其為“鬥筋”。如同知了,也隻有雄性的蟋蟀才會唱歌。雌雄在於尾針的不同,雌性有三枚尾針,雄性隻有兩枚。雄蟋蟀好鬥,曆來是名人雅士的高檔寵物,在許多地方還是賭博的工具。
我們幾個小夥伴玩蟋蟀,是一位叫“舍於”的哥哥教的。他是滸東大隊農民的兒子,那時候已十五六歲,雖然隻大兩三歲,卻比我們成熟許多。有一段時間,我們整天跟著他玩。他好像什麼都知道,我們都信服他。他教過我在水裏長時間紋絲不動浮著的訣竅,之後一直沒人能破這一秘密。可有一件事,我也上過他的當。那天大家在第二招待所北麵的河埠頭遊泳,他很認真地告誡我們:“女人坐過的地方千萬別坐,那會生孩子的。”於是我好幾年都信以為真,也不知是他故意捉弄還是真的也有不懂的地方。
鬥蟋蟀要有交戰的工具,首先要做一兩個“鬥筋籠”。我在校園裏找來幾根粗大的掃帚柄,再到五廠拾來幾根廢鋸條,磨成鋒利的小刀。籠子一般分為三節,把竹節打通後,削平的一麵作底,朝天的一麵刻成一條條柵欄,作為觀戰和通風的窗子。每一格中間用鐵皮作為閘門,分成三個獨立的房間。也有四格和五格的,可以關更多的蟋蟀。
有了籠子後,就四處捉拿蟋蟀。並非每隻蟋蟀都能成為戰將,選擇優良的蟋蟀是取勝的關鍵。
滸山的蟋蟀品種很多。那背上有兩點金黃色斑點的叫“桂花鬥”,與蜢公(蜈蚣)為鄰的稱“蜢公鬥”,那頭戴白冠的叫“骷髏頭鬥”,蟲體至少有青、黃、紫、白、黑五種顏色,以青、黃色為最佳,即古人所說的“青黃不可欺”。要想取勝,就一定要選擇那些頭大額寬、嘴鉗凶猛、大腿粗壯、叫聲響亮的蟋蟀。
蟋蟀晝伏夜出,找到它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白天,我們在亂石堆中倒騰,把學校屋子四周所有的石板都翻得七零八落。夜晚,蟋蟀會出來吃露水,我們就持一隻手電,順著叫聲在牆角、河邊、棉花地裏尋找。一般的蟋蟀,我們都棄之不要,隻選那些可能會獲勝的。為了抓那些據說是靠吃死人腦漿長大的“骷髏頭鬥”,我們曾許多次去教場山、烏山、施山的墳堆裏尋找。漆黑的夜晚,對麵時不時飄來幾團“鬼火”,隨時可能踢到一條蛇或是骷髏頭骨。回想起來真不可思議,那時滿腦子都想著找到好蟋蟀,居然把恐懼都拋到了九霄雲外。其實,在我抓到過的蟋蟀中,還是“桂花鬥”最厲害。
找到理想的蟋蟀後,要抓住它也得靠技巧。抓蟋蟀是絕對不能用手捏的,否則,再好的品種都不會參戰了。內行的孩子會用空心掌覆住它,待其跳入掌心後再慢慢地並攏五指,讓其通過拇指和食指的空當自覺地跳入籠子。每當看著千辛萬苦抓到的蟋蟀,心裏總會充滿無限的期望。
剛抓來的蟋蟀有一個馴服的過程。我們一般喂以新鮮的飯粒,每次勝利後則喂其敗將的大腿。偶爾也會喂上幾粒辣椒籽,據說能使它們更加凶猛。夜晚,得把籠子放在室外,讓其享用甘美的露水。要使蟋蟀成為戰將還須引誘其開鉗鳴叫。我們在田野裏采來“鬥筋草”,把草稈頭扯開分成兩半後,向上一捋,便做成毛茸茸的引杆。估計引誘時一定奇癢無比,它們會使勁顫動著透明的羽翅鳴叫示威。如此反複訓練過一段時間後,便可以讓它們披掛上陣了。
鬥蟋蟀是件極富情趣和刺激的事。滸山的鬥蟋蟀很少有大人參與,全是孩子們玩耍。那時候,東門、西門和北門都有孩子們的戰場。按約定的時間,一群孩子帶著各自的戰將準時來到那裏。先是評頭論足一番,當然,大多是吹噓自己的愛將如何厲害,如何來之不易。也不乏以幾顆玻璃彈子或是幾隻用紙折成的三角或四角打賭的。炫耀結束後,比賽便拉開了戰幕。擺上一隻竹籠,兩邊各放入一員大將,主人和觀眾便圓瞪著雙眼屏住了氣,那真是劍拔弩張,充滿了火藥味啊!當中間人(裁判)一聲令下,兩邊同時開啟閘門,兩員戰將便張開凶猛的嘴鉗衝上去展開格鬥。力量懸殊的,一兩個回合就能分出勝負;如果勢均力敵,就有一場好戲看了。如同古代的兩員猛將揮戈爭鬥,直殺得烏煙瘴氣,常要幾十個回合才能分出勝負。
鬥蟋蟀的場麵真正體現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老話。勝者鼓著羽翅一個勁地鳴叫,下次戰鬥定會更加勇猛。敗者則耷拉著長須滿籠子亂竄,之後不管你如何調教也不會再發出一聲鳴叫,其戰鬥生涯或生命也就此結束了。蟋蟀的主人們也是如此。勝者趾高氣揚不可一世,敗者自然是垂頭喪氣地夾著空籠溜回家去。這種在競爭中求勝的心態定然會影響孩子們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
那些年,我的蟋蟀常常能夠屢戰屢勝,好幾年都能擁有一隻蟋蟀王。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