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涅槃經》

【佛偈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種什麼,收什麼。這是自然界中種子生長的規律。同時,它與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最終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有一個青年苦於現實生活的鬱悶、惆悵,情緒非常低迷,於是便到廟裏走一走。

到了寺院,但見寺廟裏香客不斷,檀香馥鬱。再看香客們的臉,一張張都寫滿坦然、安詳、幸福,他有些迷惑:莫非佛門真乃淨地,果真能淨化眾生的心靈?

流連寺院中,但見一位佛門老者在枯樹下潛心打坐,那入迷之態令他止住了腳步。走近細看,老者麵目平和而安詳。

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原來一個人可以這樣平和而幹淨?

他坐在了老者身邊,請求老者開示。他向老者談了他心中的苦痛,然後問:“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勾心鬥角,紛爭不已?”

老者拈須而笑道:“我送你一句佛語,你去好好參悟吧!”老人頓了頓道:“。”

青年拜別大師,反複思考,每想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給了他一次新的生命。

正如老者所言: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如果心中有愛,胸中有福,卻隻一人獨享,不與眾人分享,那人生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這是佛家對善念的推崇,為他人奉獻善心,為社會創造福祉,那麼他人和社會必定會以善回報於我們。這就好比因果循環,我們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就將會收獲什麼樣的果。

福往與福來猶如一對因果。追前因,才能逐後果,不執著於世俗的成果,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諦。人們往往想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反而去一味地尋求好的結果,那當然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最後隻能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福往與福來間,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舉動負責。因果之間不僅僅隻是簡單的報應關係,而是真善的循環。

因果報應作為佛法教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所存,但在中國,這種思想並非起源於佛教。《易經》中很早就有了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而孟子在與鄒穆公對話時,引用了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都是古人對因果報應的理解。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律。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從它的原因發展生成,“有耕耘,才會有收獲;無耕耘,不可能得碩果,福往者才能福來”。關於因果之緣的古今軼事,實在不勝枚舉。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片王室牧場,飼養著各種名馬。有一天幾匹馬跑掉了,管理牧場的馬官驚恐萬分,因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斬首。馬官四處尋找,結果在山下附近的村莊找到了部分疑似馬骨的骨頭。馬官心想,馬一定是被這些農民吃掉了。他大為憤怒,打算把這個村莊的三百個農民全部判死刑,交給穆公處理。

馬官怕秦穆公震怒,於是向穆公報告說,這些農民把王室牧場裏的名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們死刑。穆公聽了不但不怒,還說這幾匹名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這三百個農民被免除了死刑,高興地回家了。

幾年後,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陷入絕境,士兵被敵軍包圍,眼看快被圍殲,穆公自己也性命堪憂。這時敵軍陣營的一角開始崩裂,一群騎馬的勇士衝進來,協助秦穆公的軍隊戰鬥,這些人非常勇猛,殺得晉軍節節敗退,最後隻得全部撤走,穆公脫離險境。

戰後,穆公向這些勇士表達自己的謝意,並詢問他們是哪裏的隊伍。結果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馬,卻被赦免死罪的農民。”

這個故事正是驗證了開頭的佛偈,你對別人的寬容與和善,總有一天會收到他人對你的回報。因果即此理也,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就是如此。

一個人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為明天埋下了伏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們撒下的一粒種子,在時光的滋潤下,那些種子慢慢生根、發芽、抽枝、開花,最終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實。這是我們自己所種下的因、結出的果。在這個世界上,因果自有定數,做人不執著、不自私、不占有,所得與所想,雖常不一致,但皆由人自己製造。

我們種了什麼種子,自然結出什麼果子。善得善果,惡得惡果。因果不辜負人,同時也在教育著人。這就是佛法的智慧。

世間的愛就猶如這因果一樣可以循環。愛,給予別人,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去關愛別人,那麼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世間的愛與福皆在這因果當中,留等我們去播撒與收獲。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