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華嚴經》
【佛偈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心,與佛,與眾生,沒有差別。佛教所說的平等,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麵的平等,不單說人與人平等,佛與佛平等,人與佛、人與動物、人與天神鬼獄都是平等的。不單說有情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因法與果法,無不平等。
有人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也有人說:“世間沒有完全平等的事情。”誠然,表相上的平等很難達成,但我們可以從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觀念。世間大小尊卑豈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唯有摒除成見,彼此共尊,人我同等,懷待己之心去待人,相互接納,才能和平相處,共享安樂,也才能真正領悟佛法中“眾生平等”的真諦。
佛道求真性,尊重人的自性與本性,這也是佛家尊重人的地方。佛重視發展人的自身潛能,主張自修自悟。同樣的道理,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懷著待己之心去對待他人,做到眾生平等,那麼也就能很好地理解所看到的一些事情了。
如果沒有平等,便談不上善良。一個高高在上的有錢人施舍一點殘羹冷炙給乞丐,這不是善良,而是憐憫。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佛祖是站在與眾生平等的位置上來展示自己的慈悲與善良的。
凡事能懷著待己之心來對待他人,平等對待世間事物,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做到平等待人,也就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
周文王是商末西方諸侯之首,他為了做好興周滅商的準備,網羅人才,禮賢下士。
有一天,周文王到位於渭水不遠的地方打獵,看見一位老人端坐在潭邊垂釣。此人長須飄拂,儀態安詳怡然。隻見他一本正經,目不斜視地垂釣,文王走到近旁也沒有驚動他。過了一會兒,老人把魚竿向上一提,沒見提上魚來,卻見尾端係著一個直鉤,文王不解地問:“直鉤釣魚能釣上來嗎?”老人慢條斯理地答道:“我做事從不強求,願者上鉤。”
文王見此人語出不凡,便上前深施一禮。在交談中,文王得知他姓薑名尚,人稱薑子牙。此人曾在商都朝歌屠牛賣肉,又在各處賣酒,一直窮困潦倒,年過花甲仍無用武之地,連妻子也離他而去另嫁他人。他聽說文王禮賢下士,就來投奔。但無人引見,隻好天天在渭水邊釣魚,等待時機。
他與文王的一番談話很有見地。文王也不因他的貧賤而看低他,反而對他說:“當年我的先祖太公曾說過,將來一定會有聖人來到我們這裏,幫助我們興旺發達起來。先生就是那位聖人吧?從我們太公起,到先父,到我,盼望您很久了。”
於是薑子牙欣然隨文王回國都,盡心輔佐。
文王渭水屈身訪賢的故事傳遍全國,許多有本事的人知道文王禮賢下士,紛紛前來歸附。文王對所有賢士都很恭敬、信賴,不講地位、身份,眾謀士都鞠躬盡瘁忠心輔佐文王。
周文王正是做到了禮賢下士,平等對待每一個人,才得到了這麼多賢士的擁戴和輔佐,終成就了一方霸業。
在與人交往中,想要建立好人緣,需要我們敞開心扉,擺脫世俗的偏見,而不能心存高低貴賤的想法。因為隻有平等待人,別人才願意接納我們,也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待別人,就會失去很多願意和我們做朋友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少不了要與人合作。這就需要我們平等地對待他人,並且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這樣我們的交流與合作才能順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