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3章

心中存有善念,胸中常懷慈悲

最大的愛是慈悲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大智度論》

【佛偈釋義】

這是《大智度論》卷二七中的一句名言,大致意思是:所謂大慈悲心,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佛教認為,悲是一切善的根源,慈是一切力量的根源。當然這種慈悲不是“小我”的慈悲,而是“大我”的慈悲。慈悲是最大的愛。

在廣州白雲山能仁寺中有這樣一副對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將天下蒼生的喜憂福禍放存心中,這是禪法的心意。

佛本多情,時時惦記著天下蒼生。修禪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眾生。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大慈大悲正體現了佛心的深情,一個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佛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生靈。

相傳薩波達王是一位修行者。他夜以繼日,誠心誠意,鍥而不舍,精進地修行菩薩道,驚動了天界。帝釋天為了測試他的誠心,即令侍者化成一隻鴿子,自己則變成一隻鷹,在鴿子後麵窮追不舍。

薩波達王看到鴿子的危難處境,挺身而出,把鴿子放進懷裏保護著。老鷹吃不到鴿子,非常不滿,責問他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了,再吃不到東西就會餓死。修行人不應該以平等視眾生嗎?現在你救了它的命,卻會害了我的命啊!”

薩波達王道:“你說得也有道理,為了表示公平起見,鴿子身上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帝釋天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上的薩波達王的肉總是比鴿子肉輕。薩波達王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兩邊重量還是無法相等。薩波達王隻好舍身爬上天平以求均等。

看到薩波達王的舍身,老鷹、鴿子全部變回了原形。帝釋天問薩波達王:“當你發現自己的肉已割盡,重量還是不相等,你是否有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薩波達王答道:“行菩薩道者應有難行難修、人溺己溺的精神,為了救度眾生的疾苦,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會有後悔怨恨之心呢?”

帝釋天被他的慈悲心以及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又使用法力,使他恢複了健康。

鴿子的生命很重要,老鷹的饑飽也很重要,隻有自己不重要。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心使薩波達王能夠坦然地舍棄自我,舍生取義救護眾生。

薩波達王能以這樣的慈悲心待人,正是因為他心中自始至終都有一種“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觀念。佛學大師們也一直以此為自己生活修行的準則,正因為內心對慈悲精神的無限敬仰與憧憬,並以此為言行準則,不知結了多少人緣,免除多少紛爭,給人多少希望,予人多少歡喜。所以,佛家大師一向提倡“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若人人都能如此,人間何愁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清晨,灑水車司機發現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一直尾隨其後,一條街,又一條街。司機終於忍不住好奇,停車詢問。原來小男孩是個孤兒,今天是他的生日,而灑水車放出的音樂,正是那首《祝你生日快樂》。司機得知原委,憐憫不已,邀請小男孩坐進駕駛室。那個清晨,整座城市都飄蕩著溫馨的生日歌。

生命因有了愛而更加富有,因付出了愛而更有價值、更為芬芳。一首生日歌,就給一個孩子帶來了莫大的快樂,溫暖著他,也溫暖著每一個讀到這個故事的人。

俗話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今天我們幫助他人,給予他人方便,他人可能不會馬上報答我們,但他會記住我們的好,也許會在我們不如意時給予回報。退一萬步來說,我們幫助別人,他即使不會報答我們,至少也很難違心地做出對我們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來幫助我們,都不給我們添亂,不做對我們不利的事情,這不也是一種極大的幫助嗎?

生活的目標是善良,這是我們的靈魂所固有的一種感情。行善是一種美德。善行既可以幫助身處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使自己的修養得到提升。

當我們將手中的鮮花贈予別人時,自己已經聞到了鮮花的芳香;而當我們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時候,自己的手已經被汙泥染臟。與其以自我為中心在疏遠冷漠中承受孤單,不如走出自我封閉的心門,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樂——彼此的快樂。

願做一棵樹,給行路人乘涼;願是一道橋梁,讓眾生渡過河流尋到他們的目的地;願做一盞燈,給眾生光明及正確的方向。

佛陀教會我們要以慈悲心待人,滿懷一顆善心,多做些善事,對人對己都是件好事。多情乃佛心,當我們對世間的人與物用情,多行善事,我們也能像佛陀那樣滿手都是慈悲事。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