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嗔?
——《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
【佛偈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的罵,也有兩種:第一種是罵的內容真實,第二種是罵的內容虛假。如果罵的內容是真的,那你在生什麼氣呢?如果罵的內容是假的,那麼罵的那個人自會招致罵名,跟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我又為什麼要去嗔恨呢?根據佛經的理解,若是對方罵得對了,需要改錯的我們就沒有生氣的理由了;若是對方罵得不對,毫無過錯的我們就更無須生氣了。
佛陀曆經歲月蹉跎,麵對世間眾生,究竟承受了多少謾罵呢?想必一定如繁星般難以計數,如海水般難以稱量。但是佛陀是什麼反應呢?他永遠姿態從容,一臉祥和,佛陀擁有的,就是一顆不生嗔念的平常心。遭遇當頭罵喝,生氣,一切如此;不生氣,一切依然如此,那麼,我們何必還要生氣呢?
從前,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大師,名叫白隱,他性情溫和,待人做事從容淡然,凡是見過他的人從未見過他生過嗔念,動過怒氣。
白隱大師所住寺廟旁有一家小吃店,店主人是一對夫婦。這對夫婦膝下有一個女兒,小女孩漂亮活潑,很招人喜歡。有一天,店家夫婦發覺女兒的神態有些不正常,追問之下才得知原來女兒懷孕了。
未婚而有孕,單純的女兒一定是被壞人欺騙了!夫婦倆暴跳如雷,逼問女兒孩子的父親究竟是誰。女孩實在是抵不住壓力了,便吞吞吐吐地回答道:“白隱……”
這對夫婦即刻怒氣衝衝地衝到廟裏,找白隱理論。這夫妻倆越說情緒越激動,最後破口大罵,言辭極為難聽。
麵對撲麵而來的謾罵,白隱大師絲毫沒有生氣,更沒有針鋒相對地回擊,他隻是淡淡地說:“就是這樣嗎?”
見白隱大師是這等反應,夫妻倆非常無奈,隻得回家,坐等足月之後孩子生下來,就直接送進了寺裏,交給了白隱大師。
此後,他們逢人便說白隱大師是個淫僧,就這樣,沒過多久,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白隱大師破戒,騙女孩懷上孩子的事。
對此,白隱大師還是不生氣,他悉心地照顧孩子,每天都向周圍的鄰居乞要嬰兒的奶水,當然也承受了更多、更難聽的謾罵和指責。可大師依舊從容,不嗔不怒。
一年後,女孩實在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便向父母承認,這孩子是鄰居中一個年輕男孩的。這對夫婦得知了真相,當即帶著女兒到寺中向白隱大師道歉,請求大師的原諒,希望能夠帶回孩子。
此時的白隱大師依然從容,他將孩子交還給那對夫妻,並淡淡說道:“就是這樣嗎?”
真相大白了,白隱大師恢複了名譽。事情傳開後,很多人轉而責罵那對夫婦,覺得他們在什麼事情都沒有查清楚之前就辱罵一位德行出眾的高僧,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於是,社會輿論又沸騰了。
麵對這些紛亂,白隱大師始終毫不在意,淡然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從容應對。
白隱大師做錯事了嗎?當然沒有,那對夫婦,以及那些道聽途說的人的所有謾罵都是虛言,根本不值得理會,自然無須生氣。事情早晚會澄清,真相遲早會顯現,我們何必讓自己為這荒唐的指控徒生悶氣呢?
天要下雨,人要罵人,隨他去吧。隨著時間的流逝,別人的謾罵與指責都會成過眼而逝的雲煙,而我們的嗔念與怒意也都會成為擦身而去的浮雲,隻要我們不嗔、不怒、不生氣,一切自然能夠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