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心身自在。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偈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所有的苦難都源自貪欲,生死、疾病、勞苦,統統都是因貪念而起。清心寡欲,無欲無求,內心自然平和從容。佛家所謂“貪”,就是渴望一切順境。渴望順境並不是罪惡。問題在於“一切”二字上,我們不能貪心到想要攫取世界上所有的便利,就隻為打造和維係自己的順境。人心不足,貪念太盛,這便是罪惡了。
相較於死之絕境,生就是一種順境。為了擺脫死亡,人們對生的貪念往往無以複加。中國第一個皇帝——大秦王朝的始皇帝,麵對死亡也心生畏懼,於是便對生有了貪念,以至於做出了求仙藥、仙丹的荒唐事,就為了能夠長生不死,永遠活在生的順境裏。
相較於疾病之困境,健康就是一種順境。為了治愈疾病,人們對健康的貪念常常不由自主。明世宗嘉靖皇帝對健康長壽有著相當大的貪念,他身為皇帝,不思朝政,專門研究神仙方術、上玄伎倆,服用道士煉製的不明原料的丹藥以求身體康健,妄圖一直活在健康和長生不老的美夢裏。
相較於勞苦之逆境,享樂就是一種順境。為了能遠離勞苦,人們對享樂的貪念往往放之任之。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禪為了讓自己能無所顧忌地享樂,將軍政事務全都推給了諸葛亮,自己一個人享清閑。做了亡國之君後,為了能夠繼續享樂,他居然無恥到用一句“樂不思蜀”來保住他“安樂公”的榮華富貴,使自己活在享樂的順境裏。
隻要存在順境,人們就會對其產生過度的渴望,之後便會失去平常心,心生貪念。
有一天,一個小和尚在跟他的師父與大師兄一起吃飯時發現,他的師父得到了六個饅頭,大師兄也得到了六個饅頭,而他卻僅僅得到了四個饅頭。小和尚覺得這太不公平。憑什麼師父可以得到六個饅頭,大師兄也能得到六個饅頭,而自己卻隻有四個饅頭?
於是,小和尚找到他的師父,也要六個饅頭。他的師父說:“你要六個饅頭,能吃得下麼?”小和尚立即大聲地回答道:“當然能!”
師父當真就給了小和尚六個饅頭。小和尚也將這六個饅頭全部吃掉了,他吃得非常飽。小和尚拍著自己的肚子高興地對他的師父說:“師父你看,我把這六個饅頭都吃掉了,我就說我能吃下六個饅頭吧。”師父微笑著看他說:“這六個饅頭,你是吃掉了,但至於明天你是不是還要六個饅頭,還是明天再決定吧!”
片刻之後,小和尚感覺口渴了,就去喝了一碗水。這時,小和尚的肚子更脹了,他難受得不得了,根本沒有辦法像往常那樣念經了。此時,小和尚的師父對他說:“你看你剛才犯了貪心的毛病,現在是不是很難受?”小和尚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捂著肚子說:“師父,以後,我還是要四個饅頭吧!”
對於小和尚來說,四個饅頭就足夠了,完全可以滿足他對食物的需求,能讓他免受饑餓之苦。可沒想到,小和尚對順境的渴望從一開始能飽腹的四個饅頭,到了與師父、大師兄一樣多的六個饅頭。若不是他最後脹得太難受了,他還會對順境繼續渴望下去。
正如前文所言,渴望順境不是罪惡,沒有人會甘願放棄康莊大道,偏往荊棘小徑上疾行;可一旦我們對順境的渴望變成沒完沒了的攫取,那麼,我們的心就有了貪的罪惡。為了這貪之惡,我們會犧牲掉從容和清醒,而我們前行的道路也不一定會因此變得順暢。秦始皇沒有得到長生,嘉靖帝也沒有實現身體康健,至於劉禪,他雖然享樂到了生命最後,但他所麵對的嘲諷和責難數不勝數。過多的欲望遮蔽人的眼睛,行走於世間,從從容容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