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佛偈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一切都是因緣集合的產物,是夢幻一般的泡影,就像清晨凝結的露水,片刻便會揮散;也像劃過天際的閃電,轉瞬便會消逝,人應該這樣看待這個世界。人們生了癡念,往往是因為心智迷蒙,看不清這世界的本相,參不透這世間的真理,不懂得萬事萬物皆是因緣而聚,因緣而散,便急躁了、輕率了、狂妄了,失去了平常該有的從容。鑒於此,我們的心要緊緊地依隨機緣的變化,緣起則生,緣盡則散。不生癡念。
一條小魚在海中遊來遊去,滿臉愁容。這時,一條大魚遊了過來,問道:“孩子,你怎麼了?不舒服嗎?”
小魚回答說:“我常聽別人說起大海的故事,那這大海究竟在哪兒啊?我怎麼找不到呢?”
大魚有些詫異地回答說:“孩子,你還要去哪裏找啊?這裏就是大海啊!”
小魚驚呆了,急得大叫道:“可是我怎麼看不到呢?”
大魚解釋道:“大海廣大,你在它的裏麵,它在你的周圍,你生在這裏,也將歸於這裏,你眼中所見、身之所處,無一不是大海。”
小魚心癡了,心智因此而迷蒙混沌,原本立於眼前的真相看不清楚,原本很簡單的事情想不透徹,所以才做出身在大海還急著到處找大海的傻事。
世間之事,講求的都是機緣,所以佛總是說“不強求”“不執著”,更何況很多時候強求也沒有意義,機緣若是盡了,我們縱然心急如焚,到最後也隻能就此罷休。
金庸武俠名著《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悲劇性的角色——慕容複。他本是燕國皇族後裔,後來遷居江南。慕容家的男子都以興複燕國為己任,到了慕容複這一代,作為家中獨子的慕容複當然要繼承祖宗遺誌,興複燕國做皇帝。
為此,他曾帶著逍遙派三十六洞的洞主和七十二島的島主上縹緲峰靈鷲宮向天山童姥逼宮;他也曾在少林寺夥同遊坦之、丁春秋對付蕭峰,並打算收買中原武林人士,為他所用;他更曾撇掉一路追隨其左右、對其一片真心的表妹王語嫣,跑到西夏參加駙馬征選;到最後,他幹脆拜段延慶為義父,打算先當大理皇帝,再改稱大燕皇帝。
可惜的是,他一件事都沒有辦成,所謂複國夢就隻能是一個夢。
慕容複的悲劇就在於他太癡了,燕國已經成為曆史,那份機緣早就已經盡了,可他還在犯迷糊,還在渾渾噩噩地一味強求,時而寢食不安,時而焦躁張狂,甚至時而輕率冒失,結果到最後逼瘋了他自己。如果他能夠參透這機緣的奧義,看清楚天下大事的變化趨勢,心隨著緣盡而癡念消散,那麼,他的人生本不必這麼悲劇。
其實,看透機緣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你隻需要記住機緣的一個特征——機緣不可逆。所謂不可逆,也就是說曾經出現過的機緣往往不會再出現。守株待兔故事中的那個農夫就不懂得機緣不可逆,他看見一隻兔子自己撞到了樹樁上,就立生癡念,天天守在樹樁旁,等待兔子再次撞上。世間不存在故意撞死自己的兔子,從古至今也沒有坐等兔子自殺的道理,那次碰撞不過是一個巧合,是轉瞬即逝的機緣,絕對不會發生第二次。兔子死了,機緣也就盡了,心再為之所動,便是癡念了。
為了我們能始終保持平常心,當機緣一閃而逝時,就由它消散罷,我們不急不躁,不混沌迷蒙,不強索強求,也就不生癡念了,到最後也就會從容不迫、清醒明確地繼續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