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擯棄怨念,身處苦中亦可作樂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無量壽經》

【佛偈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去計較吃了多少苦,欲望少了,才會知足。佛家修心最忌諱的就是怨念,人們一旦心有不甘,首先就會心生怨念,之後便會千方百計地強索更多,以便平衡不甘、消除怨念。但很可惜,怨念一經產生,隻會隨著欲求的增多而日漸熾盛,不會消亡。最根本的,也是唯一能夠根絕怨念的方法就是以苦為樂。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身在苦中卻能甘之如飴,則苦不覺苦,自然不會再心生怨念。

心有怨念的人將苦視為不平不幸,縱使衣食無憂也不會有絲毫的寬慰,這種人重視的是“比較的快樂”;心無怨念的人將苦視為安貧樂道之法,即便隻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心中亦是滿足,這類人看重的是“自娛自樂”。

前者的怨念恐怕無法輕易消除,除非世上的人都長著一樣的臉,否則美醜相較便生怨念;除非世上的人都長成一樣的身量,否則高矮相較便生怨念;除非世上的財富能夠平均分配,否則貧富相較便生怨念;除非天降的好運能夠公平賜予,否則一旦糾結起好運與黴運的差別來,便生怨念。

至於後者,由於他們原本就沒有苦樂的概念,所以,無論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他們都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從容度日。

弘一大師出生於一個富貴家庭,家裏經營著很多家銀號,家境相當殷實。弘一大師的父親去世時,就連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都前來參加喪禮。那個時期,弘一大師尚未出家,作為一個真正的豪門公子,他交遊廣泛,出手闊綽,貴氣逼人。

不過世事風雲變幻,後來,弘一大師家道中落,經濟條件一落千丈。但是,弘一大師沒覺得有什麼不同,他找了份工作養家糊口,還不時地省下錢救濟窮困學生。

弘一大師準備出家時,將家裏的收藏全都舍棄掉了——西洋畫與美術書籍捐獻給了北京美術學校;印章送給了杭州西泠印社;字畫送給了好友夏丏尊;還有十餘年間收藏的音樂及書法作品都轉贈給了別人。

他就這樣散盡家財,赤條條入了佛門。修行的生活不比紅塵享樂,弘一大師平時所穿所用,不過幾件普通僧袍、幾床破舊棉被、幾本經書,還有就是幾支已經用禿了毛的毛筆。

在吃食上,弘一大師平時吃的不外乎青菜、蘿卜,用白水煮熟加鹽即食,且恪守戒律,每天隻吃一餐,過午不食。

在財務上,大師一向不在意,他雖出身豪門,卻難得的沒有沾染銅臭,不囤積財物,也很少接受弟子們的供養。瀟瀟灑灑,孑然一身。

在弘一大師眼裏,富貴的日子從容過,清貧的日子也一樣從容過,無所謂富貴,也無所謂苦樂。既然無論什麼樣的日子都甘之如飴,那麼心中怎麼會生出怨念呢?

我們不是弘一大師,很難在進出於富貴、周旋於清貧中都做到從容淡定、悠然自樂,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克製自己的攀比心,不讓攀比壞了我們的清淨之心。

如果我們眼中的美與醜、高與矮、富與窮、幸運與黴運不再尖銳地對立,心中的不甘也就能逐漸消失,當一切恢複平衡,我們的心也就能夠從容平和了。

淡化苦與樂的界限,拒絕怨念吧!因為無論選擇哪一種生活,我們都會一天不少地過完我們的一生。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