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破魂之局破魂之局
東月

第5章

“無法奢望回到從前,但內心的煎熬如哽在喉,除了你,我還能向誰傾訴?我希望你永遠看不到這封信,在未來某個夜晚,為我分擔這段不堪的過往,而連同你的心一道被撕裂!但我又希望得到你的祝福,給我勇氣和力量,助我在黑暗裏找到一線微光,讓魔鬼墮入地獄,讓受傷的靈魂得以安放......”

“紫煙,淩晨痛筆。”

這封喬紫煙墜樓前一天留下的信,證實了駱鴻的猜疑,他完全可以想象到,喬紫煙體內低得異常的血糖摩爾值,大概率也是杜智平的手筆;喬紫煙當天去往宣義二院十樓,毫無疑問是去找杜智平,無論是當麵對質,還是設計智取、搜集他犯罪的證據,一定是被杜智平識破了,為了掩蓋罪行,他痛下殺手並偽造了喬紫煙的意外墜樓。

駱鴻麵色慘白,他擰開盥洗室的水龍頭,冰涼的清水流落在鮮血淋漓的雙手上,眼眶裏已經幹澀得無淚可落,唯有恨意騰然升起。

這封信如果是親手書寫的紙質稿件,駱鴻可以毫不猶豫拿去警局,要求重新立案調查,但偏偏隻是封普通的電子文檔,沒有筆跡可查證,警方哪裏會采用?!

於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喬紫煙當天與杜智平對質過程中,有沒有留下足以指控這頭禽獸的證據,錄音、錄像,哪怕是一張照片呢!如果存在證據,是否被杜智平發現並已經銷毀?萬一沒有被發現,那證據如今會在哪裏?

駱鴻苦苦思索著,抱著腦袋坐倒在牆角,反複回憶喬紫煙入殮前後的所有細節,她的遺物駱鴻都曾仔細檢查,筆記本電腦是公司提供的,裏麵是她的客戶維護紀錄、各式藥品報價表格和加密的合同文本,已經被公司簽字後從警局中領走;手機是喬安民領走的,她的通話紀錄、微信聊天內容以及所有音視頻資料,駱鴻都導入了一隻新手機裏,當時沒有發現不對勁之處。

駱鴻將那隻手機找了出來,重新翻閱所有的信息,結果再次令他失望,除了與杜智平廖廖幾段在微信上的對話,它幹淨得像一隻二十年前的平板機。

最終,駱鴻不得不承認現實,以目前的信息,無法證實是否存在證據,如果試圖尋找一份也許根本不存在的證據,那無疑是大海撈針般的妄念。

當然,這不是駱鴻放棄的理由,絕筆信中能夠看出,杜智平此人行事縝密,處處未雨綢繆,給自己留好退路,從樸素的邏輯推斷,他顯然是個手法老到的慣犯;這就意味著,隻要他還安穩地坐在宣義二院副院長的位置上,喬紫煙就不可能是最後一個目標,他隨時會伺機而動,將陰險的魔掌伸向另一個覬覦已久的獵物。

一旦摁捺不住淫欲,駱鴻就能捕捉到一個親手將他繩之以法的機會,為喬紫煙討回公道,將這匹渾身散發著惡臭的禽獸,送回審判它的監牢。

要實施這樣的計劃,駱鴻隻能憑借一己之力,他沒有其他可供依賴的資源,。

冰箱、餐櫥裏的酒,被駱鴻統倒進了抽水馬桶,他又找了個理由,把周末時段的補課計劃推得幹幹淨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杜智平的功課上。

作為宣義二院的實權派人物,杜智平的日程安排得極滿,他的大半時間,都被醫院行政事務和藥物器械供應運轉的管理所占據,他的本職工作,臨床心理學診療,反而被擠壓到可有可無的程度;駱鴻下載了好幾個APP,企圖掛到杜智平的專家號,以便近距離接觸觀察,但事與願違,所有的預約係統裏,幾乎都沒有杜智平的號可放。

駱鴻在網絡上搜集信息,找到幾篇相關的媒體報道,杜智平偶爾會以多點執業的名義,在其他醫院裏參與坐診,但目的在於加強醫院交流,偶爾一時技癢才會接診,時間和地點都毫無規律可言。

自從喬紫煙墜樓事件發生後,所有行政樓層,被院方重新安置到獨立的電梯通道,與就診區電梯隔離開,以供工作人員進出,並加裝了身份識別係統,沒有識別卡,將無法到達目標樓層;駱鴻幾次想混水摸魚,趁工作人員先進電梯後,趁機尾隨著溜到十樓,但都不幸被人察覺,不是被喝斥趕緊離開,就是請他出示識別卡。

這樣一來,駱鴻在院內查探杜智平行蹤的嘗試,屢遭阻礙,一直沒有實質進展。他隻得將視線轉移到附屬醫學院。

駱鴻扮做探望病號的家屬,到處打探消息,最後在住院部一位實習醫師嘴裏,得知了一些附屬醫學院的情況,杜智平作為現任學院院長,每周二、周四會留出半天,前往醫學院授課,給研究生班教授《心理學通識和醫學應用》,由於講授水平出色,通俗易懂又妙趣橫生,成了廣受好評的大課,不少本科生和其他專業的研究生也都來蹭課,將階梯教室塞得滿滿當當。

二院附屬醫學院,座落在宣義市郊的大學城,這裏以南北向的求知大道為界,分布著七八座省屬學府,當地人口口相傳,要說教學質量和就業前景,附屬醫學院能位列前三。

之後幾周,駱鴻多次乘坐公交車或地鐵來到大學城,混入醫學院裏蹲點,有一次,他擠入熱情高漲的階梯教室裏,聽了節杜智平的心理通識課,在學生們不斷響起的掌聲中,四十五分鐘的時間一晃而過;駱鴻不得不承認,杜智平的學術水平令人歎服,他對人性與心理的洞察精僻,表述獨到,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無怪乎喬紫煙也輕易被吸引。

“蕪思雜念才是疾病的根源,五穀雜糖背這黑鍋為時久矣,貪嗔癡妄的欲念長期得不到滿足,對內鬱結在心,對外則發乎為各式各樣的病征;要治病,先醫心,心氣扶不正,心結解不開,病征終是治標不治本,怎麼可能正本而清源?”

“動態的心理,往往受到常態化人格和性格的驅使,人格源於先天,但固化於後天環境和生存方式,心理學用胚葉的內中外種體型,來區分性格傾向,生物學用血型分析性格差異,哲學則從社會活動的偏愛程度,劃分出六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化人格,精神病學從氣質角度劃分類型......這些不同維度的劃分,究竟對臨床醫學有什麼指導作用,同學們是否深刻思考過?為什麼似是而非的性格分析,往往得出迥異的結論?很簡單,因為不同學科對性格、人格的研究邏輯,本身就是一種將學術人格化的偏執範式......”

“在我看來,認知、情緒和意誌是決定人格的綜合因素,隻有化繁為簡,才能把握心理的動態走向,才能破解病人心底的症結;換言之,在座的各位,終將要磨煉出一雙洞悉人心的慧眼,疏導病人走出內心的迷宮,才不負韶華、有所作為!但話也得反過來說,如果德不配位,心術不正,那諸位窟窿裏的慧眼,就可能製造出沒有‘生門’的死局,成為一名屠戮靈魂的殺手......”

教室裏響起一片激烈的討論聲,一名坐在後排的學生高高舉起手,杜智平微笑著示意他站起提問,那名學生迫不及待地問道:“杜教授,以您的觀點,萬病皆由心生,是不是意味著,隨著醫學從術至道的進步,除了些雞毛蒜皮、磕磕碰碰的外傷,其他病症都適用於臨床心理診療的介入?國外已初顯端倪,國內為什麼遲遲未能起步呢?”

這個問題切入得很直接,眾人都將目光轉移到杜智平的身上,杜智平招了招手,示意那名學生坐下,又將眼鏡扶了扶,“這位同學的問題很好,確實問到了關鍵,在我看來,哪怕是磕碰到的外傷,還是因為年齡導致的代謝性疾病,背後都隱含著對意外的漠視、對健康習性的認知不足,以及缺乏對代謝循環的常識,表麵上是受限於知識麵狹窄,或是對風險識別一知半解,但同學們想一想,實質上是什麼?實質仍是性格驅動的狹隘,持久日深的惰性,這些性格缺陷誘發了心理上的偏執,讓病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在惡習中,建立不起自我救贖的心理力量......”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