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陳文帝天康元年,即公元566年,陳國第二任皇帝、陳霸先的堂侄文帝陳蒨已經病入膏肓。麵對年幼的太子和大陳國的未來,他思來想去,難以合眼,最終將在揚州任職的弟弟安成王陳頊召到宮裏來,與朝中重臣尚書仆射到仲舉、五兵尚書孔奐、吏部尚書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等一同商議皇位繼承人問題。
“我想把皇位傳給弟弟你,就像當年的吳太伯一樣。”在征求完其他人意見後,陳蒨握住弟弟陳頊的手,語重心長地說。
陳蒨所說的“吳太伯”就是當年(約公元前1123年)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他還有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曆。論資曆,泰伯應該繼位,但父親更傾向於賢明的季曆及其兒子姬昌。泰伯得知後沒有申辯,而是主動帶領弟弟仲雍避讓於江東,最終建立勾吳國,成為吳國的第一任君主。後來,吳太伯死後,讓弟弟仲雍繼位。
“陛下您倘若如此,”陳頊一聽,馬上痛哭流涕,“我情願去死!”言畢即以頭搶地,要自尋短見。孔奐急忙勸陳文帝道:“安成王是您的兄弟,必定會效仿周公輔政。他若有廢立之心,臣等雖然愚鈍,也不敢聽命啊。”
“弟弟起身吧。”陳蒨見狀,立刻叫停,“既然你們都願意輔佐犬子伯宗,我也就放心了。”於是,陳蒨頒下遺詔,由太子陳伯宗繼位,陳頊同時被任命為司徒,進號驃騎大將軍,總領尚書職,都督中外諸軍事,給予班劍三十人,期望其全力輔佐年僅十三歲的侄兒陳伯宗。
但是,僅僅兩年之後,陳頊便廢黜了侄兒陳伯宗,自立為帝,之後又令人將陳伯宗殺害。
當時,陳頊因為長期在揚州任刺史,朝中大事均由劉師知和到仲舉參與決定,而陳頊入主尚書省後,權力日盛,這自然引起了二人的不滿。於是,劉師知便利用職務之便,假稱皇帝詔令,要將陳頊外調至東府揚州。陳頊那時並沒有太大野心,就準備離開。但其手下秘書、時任中記室(南北朝時公府及藩王設有中記室,專管表章書記工作)的毛喜得知後,立刻驅車前往王府對陳頊說:“大陳剛剛立國不久,國內外禍患危機不斷。皇太後經過深思熟慮才令您來到中樞共同處決政務。而如今調您出去,一定不是太後的意思。願您為宗廟社稷考慮,不要聽那些小人的話語。”他最後強調說,“今天您一旦離開京師,就要受製於人,恐怕就像當年的曹爽,連做一個無權勢的富家翁也不可能呀!”
陳頊一聽,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他馬上感覺到來自周圍的巨大威脅,於是一邊稱病不出,一邊令毛喜打探消息。毛喜先後到皇太後沈妙容和陳伯宗那裏進行谘詢,詢問詔令的真偽,得到的答複均為“這(外調陳頊)不是我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陳頊求見皇帝和皇太後,極力陳說劉師知的過失。在太後和皇帝的支持下果斷囚禁了劉師知,並於當晚將其賜死。
此後,朝中政事無論大小,皆由陳頊決斷,幼帝陳伯宗漸生不滿。但這位沒有從政經驗的小皇帝卻毫無辦法,而是四處散播謠言,說安成王準備廢黜當今聖上。光大二年即公元568年,已經晉位太傅、可以佩劍穿履上殿的陳頊,一不做二不休,幹脆直接以陳伯宗個性太軟弱、難以當大任為由發動政變,用皇太後沈妙容的名義下詔廢黜陳伯宗的帝位,將其降封為臨海王並遷往藩地居住,同時派遣刺客在車內將其殺掉。
自光大二年(568年)至太建十四年(582年),陳頊一共在位十五年之久,而南朝陳自公元557年陳霸先開國到589年大隋滅陳,一共隻存在了三十餘載。
從“梁上君子”到“難兄難弟”
開國皇帝陳霸先始終以漢太丘陳寔之後自居,而遍布海內外的陳氏後裔皆稱為陳霸先之後。
關於漢太丘陳寔的故事,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多有描述。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都學習過《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此文中,陳太丘陳寔之子、年幼的陳元方麵對失約而振振有詞的父親的朋友毫不客氣,大聲指責:“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生動表現出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而在《陳寔遺盜》一文中,麵對入室盜竊的“梁上君子”,陳寔並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孫們叫到麵前訓示道:“今後你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上進,勿走邪路做‘梁上君子’;做壞事的人並不是生來就壞,隻是平常不學好,慢慢養成了壞習慣,本來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卻變成了小人。”小偷聽到後羞愧難當,主動從房梁上下地叩頭請罪。
在陳寔良好的家教下,其子孫自然聰明伶俐。在《難兄難弟》一文中,陳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功業德品高,吵了很久也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於是就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裏辯理,要老爺子下結論。陳太丘不緊不慢地回答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見《德行》之八)
“難兄難弟”本義為旗鼓相當、不分伯仲,後來竟異化為“落難兄弟”。而陳寔之後,到南朝陳霸先一代,其子孫確實一度落了難。
陳霸先貴為一國之君,其後代卻一度絕嗣。據正史上所載,陳霸先弟兄三人,長兄陳道譚,亦為陳談先,育有陳蒨和陳頊二子;弟弟陳休先生育一子南康湣王陳曇朗。他本人一共六個兒子,其中三個早夭,另外兩個生平待考證,公元559年駕崩前隻有一個兒子陳昌,還作為人質被扣押在北周。
其實,最先落難的還有陳蒨。早在548年侯景之亂時,陳氏宗親就遭到囚禁。此前,陳霸先受梁武帝之命南征叛亂的李賁,為了確保家人安全,他讓部下護送妻子章要兒與兒子陳昌回到老家吳興。侯景之亂後,陳霸先又奉命進行討伐,侯景於是將章要兒和陳昌母子,連同陳蒨一起囚禁。侯景之亂平定之後,梁元帝蕭繹為了褒獎激勵大將陳霸先,就任命其子陳昌為吳興太守,當時陳昌已經十六歲。陳蒨也順利脫離虎口。
此後不久,陳頊也落了難。當時,蕭繹看到京師建康被侯景糟蹋得滿目瘡痍,遂於江陵稱帝。陳霸先為了取信於梁元帝,就將陳昌和陳頊一同送往荊州,受到梁元帝的禮遇,陳昌還被任命為“員外散騎常侍”。但是好景不長,梁元帝被西魏攻滅,荊州陷落後,陳頊、陳昌被俘虜至關右長安。
梁元帝死後,陳霸先與王僧辯決定輔佐蕭繹之子蕭方智為帝,但北齊也想趁火打劫,將投誠東魏的蕭衍的侄子蕭淵明送還,並發兵南下,王僧辯被迫擁立蕭淵明,陳霸先因此大怒,在擊敗王僧辯、強推蕭方智之後,自立為帝,建立陳國。
陳霸先稱帝後,一直遣使北上,要求北周送還陳昌和陳頊,北周口頭答應但遲遲未予兌現。
而就在陳昌仍被北周扣留之際,陳蒨就已經被扶上帝位。永定三年即559年,陳武帝霸先去世。當時的陳國外有強敵壓境,內無重臣輔佐,武帝夫人宣皇後章要兒便與中書舍人蔡景曆等人商議,決定秘不發喪,急速征召身為臨川王的陳蒨入宮,住在中書省。但他多次推辭不肯繼位,宣皇後又因兒子陳昌的緣故不肯下令,群臣猶豫不決。鎮西將軍、南豫州刺史侯安都說:“如今天下未定,哪有時間讓我們猶豫不決?臨川王對社稷有功,應當共同推舉他即位!”說完按劍上殿,逼迫宣皇後交出玉璽,陳蒨於是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是為陳文帝。
文帝陳蒨剛剛繼位,北周就迫不及待地伸手添亂,主動將身為太子的陳昌送還。但當他南下時,遇到了梁國舊將陳琳。陳琳始終不服陳國,在陳霸先稱帝後即發動叛亂。陳霸先直到去世也未將其征服,陳昌因此被迫滯留於湖北安陸。
陳文帝陳蒨征服陳琳後,陳昌才得以順利南歸。天嘉元年即560年2月陳昌從安陸出發,準備回國。這位剛剛脫離牢籠的青年,馬上感覺又回歸到了“太子”位置,他躊躇滿誌,在途中即給陳文帝修書一封,言辭激烈地要求堂兄讓位於己。
陳文帝得書後,十分不滿,但又礙於情麵,隻對擁立有功的心腹大臣侯安都發牢騷說:“太子馬上就要回來了,我隻能讓賢,找個地方做個藩王養老去了。”侯安都一聽,好不容易坐上皇帝寶座,豈能隨意丟棄?
“自古以來,哪有被替代的天子?”侯安都憤憤不平地說,“陛下您不用擔心,此事我一人即可辦理。”
在陳蒨的授意下,侯安都帶領文帝舍人緣道一同前去迎接陳昌。見到陳昌時,他已抵達陳國境內的漢水。雙方互致問候,侯安都就在船上為陳昌擺宴接風“壓驚”,就在酒酣耳熱、周圍無人之際,侯安都猛然發力,陳昌被推下滾滾江水,一命嗚呼。
侯安都回國後,對外聲稱陳昌因船壞溺亡,自己則因功晉爵為清遠郡公,後文帝迫於輿論壓力,又改封其為桂陽郡公。
陳昌死了,曾經的“難兄難弟”陳頊卻勝利回歸,為其下一步篡位稱孤埋下伏筆。
而陳昌死時已經二十有三,這個年齡段的男子,尤其是身為皇親貴胄,在那個年代早該生兒育女,留下後嗣,而史料中偏偏對此沒有記載。另外,陳霸先還有兩個兒子未予考證。
這些會不會是後來的陳氏宗親紛紛聲稱為陳霸先之後的緣由呢?
從亡國故我到裔布天下
陳霸先建立陳國之際,北方的北魏政權早已分崩離析,東、西魏也相繼滅亡,取而代之的北齊、北周相互廝殺不斷,陳國因此得以休養生息。經過數年爭鬥,北周最終滅掉北齊,獨霸北方。
而就在陳宣帝陳頊之子陳叔寶繼位時,楊堅領銜的大隋政權榮耀出世,偏安江東、奢靡無度的陳後主因此很快陷入失土亡國的危險境地。
但這位沉迷於“後庭花”的豔詞高手,隻知道紅牆深宅內紙醉金迷的溫雅與享樂,怎管他金戈鐵馬踏江來?直到楊廣大軍已經逼近京師,他才慌忙出擊,急令魯廣達、任忠、蕭摩訶等手下大將沿江陳兵,南北連亙二十餘裏,煞有介事地擺出“一字長蛇陣”。但他倉促間炮製的這種首尾不能相顧的所謂“陣法”很快潰不成軍。大將蕭摩訶因後主曾淫其妻,心懷憤懣,擁兵不戰,為隋軍俘獲;任忠先戰後降,並帶領隋將韓擒虎直奔皇城朱雀門,陳軍見狀一哄而散,陳後主的文武百官也紛紛逃遁。最後,大臣袁憲勸陳後主仿照當年梁武帝會見侯景故事,在正殿處正襟危坐“接待”隋將,但他哪裏有蕭衍的膽量與氣魄?
就在被俘之前,他仍牛氣哄哄地吹噓道:“鋒刃之下,未可與爭,我自有計!”而他所謂的計策,就是躲藏。當隋軍進入皇宮時,果然找不到他,原來他已經非常麻利地與張貴妃、孔貴嬪躲進後堂景陽殿的一口枯井中。當隋兵揚言要“落井下石”時,方才聽到有人求救,於是士兵往井中拋下繩索,往上拉人時覺得非常沉重,本來以為後主體胖,等到把人拉上來,才吃驚地發現,原來一根繩索上竟穿著陳後主、張貴妃以及孔貴嬪三人!
俗語說,傻人有傻福。這位恬不知恥的陳後主在家國失陷之後,並沒有被處死。隋文帝還賜予豪宅美酒,任其逍遙自在,醉生夢死。
這位當年險些在父親病榻前被兄弟陳叔陵擊殺的浪蕩文人,也的確夠有“雅量”,甚至一度因赦免兄弟陳叔堅而備受讚譽。就在他仍在皇位上的583年,兄弟長沙王陳叔堅因被其貶黜而十分乖張,甚至用巫術詛咒陳叔寶。陳後主得知後,將其囚禁並準備殺掉。陳叔堅重提當年後主遭陳叔陵擊打而自己勇敢上前救助的故事,捎話給後主說:“臣的本心並不是為了其他,隻是想親近陛下而已。如今我既然已經冒犯了皇帝,罪當萬死。我死之後,必會見到陳叔陵,希望陛下再下一道旨意,讓我在九泉之下責備陳叔陵。”此招果然管用,陳後主想到當年的危急時刻,當即赦免了兄弟。
陳後主的“雅量”在他身陷囹圄之後更加突出。隋文帝楊堅對他極為優待,準許他以三品官員身份上朝,還經常邀請他參加宴會,甚至在宴會中不允許演奏江南音樂,害怕引起他的失國之痛。但他卻毫不在意,不僅“樂不思蜀”,而且在酒酣耳熱之際,伸手向隋文帝索要“官號”,以更方便其出入宮闕。隋文帝無奈歎息道:“此君全無心肝呀!”
這位陳後主還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全無失國身陷囹圄之恥。隋文帝帶他東巡邙山時,他特別引以為豪,甚至詩興大發,在宴會上賦詩說:“日月光天德,山川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在讚譽文帝豐功偉業的同時,上表請求文帝封禪,隋文帝在否決其“善意”的同時,深有感觸地說:“陳叔寶的失敗皆與飲酒有關,如果他能將作詩飲酒的功夫用在國事上,豈能落此下場!當年我大隋將領賀若弼圍攻建康附近的京口時,邊人告急,而他卻正在飲酒,不予理會;高熲攻克陳朝宮殿時,發現告急文書還在床下,連封皮都沒有拆,此君真是愚蠢可笑到了極點,陳亡也是天意呀!”
國亡了,他依然故我,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後主劉禪在世也自愧不如。
這位個性不改的亡國之君,在投降隋朝之後又渾渾噩噩地活了十六年之久。
陳霸先雖然後嗣乏力,但其子孫卻遍布天下。據史料記載,陳霸先之後,陳文帝陳蒨一共生育十三子,陳宣帝陳頊生育四十一子,而後主陳叔寶也養育了二十二子,陳家後代可謂繁盛矣。鴉片戰爭時候的陳化成,清末的陳天華,辛亥革命的陳其美,民國元老陳果夫、陳立夫,為新中國立下豐功偉績的陳獨秀、陳雲、陳毅等,據說都是陳霸先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