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遇見遇見
石鐘山

老兵

是1998年入伍的,在那場著名的洪水後。郵遞員跋山涉水把一張華北地區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他手上時,他沒有欣喜,而是登上了縣城外子弟兵築起的堤壩。滔滔的洪水正湍流而過,不遠處就是子弟兵為看護堤壩紮起的一排排一列列帳篷。此時,奮戰了幾天幾夜的軍人們,衣不解帶地仰臥在潮濕、泥濘的田地裏休息。這撥兒軍人已經在這片河道裏奮戰了兩個多月,他們的身後是數萬畝良田,還有數十萬的群眾。

大水泛濫時,他剛參加完高考,十幾年的苦讀,就是為了這次高考。他夢想著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開啟他人生最浪漫的一段青蔥歲月。他甚至還想利用假期去旅遊一次,他在這之前和幾個要好的同學約好了,去北京或者上海這些他夢寐以求的大城市裏看都市和古跡。這一切還沒成行時,先是下了幾場罕見的雨,他有記憶以來,仿佛所有的雨都在1998年夏季下完了。江水在漲,河水在肆虐,先是縣裏人組織抗洪,人喊機鳴,他們築起的堤壩趕不上洪水的漲速,身後的家園危在旦夕。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列列一隊隊軍人衝上了防護堤,就是在那一刻,他們從來沒覺得如此安全。軍人肩扛手提把沙袋一層層碼在堤壩上,築起了一道血肉城牆。

他親眼看見,堤壩底部有一處管湧了,滔天的洪水在堤壩上撕開了一道口子,仍然是這些軍人,他們手拉手肩並肩跳到了洪水之中,用血肉之軀抵抗著洪水......

在大學開學前,洪水終於退去了,軍人們收起營帳,列著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唱著軍歌走了。田地裏還留著他們休息時身體仰臥的印痕,以及他們與洪水抗爭的一幕幕往事。

他就在那天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華北那所大學,去參軍。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說了。父親凝視著他,母親擔憂地望著他。他說:“我想好了,不能參軍我會後悔一輩子。”父親避開他的目光,望著遠處的堤壩。良久,留下一句話:“你自己不後悔就行。”母親的淚掛在眼角。

他就是在1998年底參的軍。

2008年汶川發生那場罕見的地震時,他已經是二級士官了。

我就是在那次采訪中認識的老兵。我來到一所廢墟一樣的中學時,他已經在挖掘機上連續工作超過了十八小時。對了,他是挖掘機手。當另外一個士兵替換他工作,他站到我麵前時,眼裏已布滿了血絲,嘴唇上脫了一層皮,人又黑又瘦,頭發也是蓬亂的。采訪老兵是他們所在政治部宣傳處推薦的,就在三天前,他在一間廢墟的教室裏救出了十二名學生。三天前,那是個雨夜,他已經連續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了,雨很大,搶救現場因斷電沒有照明,連長建議他撤下來休息。在這之前,他似乎聽到了孩子的呼救聲。一周前,他們部隊挺進到震中時,他的耳旁一直縈繞著這種呼喚。他想起了1998年那場罕見的洪水,他和鄉親們也在心底裏發出一陣陣這樣的喊聲。

1998年是解放軍用生命和汗水守住了堤壩,保護住了他們幾十萬人,不,是保衛了整個被洪水包圍的土地和人民。從參軍那一刻,他一直牢記著這種恩情。

眼前地震過後的廢墟,在老兵的眼裏時間就是生命。他沒有退縮的理由,在那個雨夜,他小心地挖著,一點點尋找著,終於,在黎明時分,也就是在他連續工作超過二十四小時之後,在坍塌的教室一角,他找到了那十幾個仍有生命跡象的孩子。他跳下挖掘機,奔跑著呼喊著,奔向那十幾個縮在牆角的孩子。

汶川地震救災之後,他榮立了一次個人三等功,所在連隊集體的二等功。

那次我采訪他之後,他真誠地望著我的眼睛說:要報道就報道我們部隊吧,我們是個集體。他牽動著幹裂的嘴唇想擠出一絲笑,但還是沒有笑出來。他說,在汶川這段時間裏,他哭了太多次了,看到被地震毀掉的家園,看到那些失去生命的人……

那次在四川我斷續地采訪了一周的時間,離開老兵那個部隊時,我又看到老兵開著那輛挖掘機駛向了一片廢墟,我向他告別,他從駕駛室裏探出頭,又一次真誠地向我請求道:“作家,千萬別寫我個人,別寫我的名字,真要寫就寫老兵吧。”我尊重老兵的建議,寫了老兵所在的部隊,他也在我的筆下出現過,名字換成了“一名普通老兵”。我們互留了電話,我邀請他有機會來北京,一定找我。他那次說,到北京看古跡的願望還沒實現。我記著老兵的願望。

大約是兩年後吧,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接聽後才知道是老兵打來的。他告訴我,他已經轉業回了老家,現在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店。他說希望努力幾年在老家買上一處房子。我邀他到北京來,陪他看古跡。他答應了。

兩年前,我突然接到了老兵的電話,他說,已經到北京了。他已經來一周了,明天就要走了,沒好意思打擾我,希望能見我一麵。那次,我請他吃了一頓飯,他來的不是一個人,是一家三口。孩子已經上學了,妻子是老家縣城裏的一名護士,這是一個普通而又幸福的三口之家。老兵比我在汶川見到時胖了一些,也老成了許多,唯一沒有變的是他的真誠的眼神。我們互加了微信,說了常聯係的話。

在這兩年時間裏,我們偶有問候,並沒有更多的往來。

2020年這個春節注定將載入史冊。在大年二十九這一天,因為疫情武漢封城了,全國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武漢。整個春節,少了歡笑和祥和,多了焦慮和牽掛。幾日之後,各地都傳來了不同程度關於疫情的消息。口罩成了這個冬天每個人的標配。

這個春節,我沒接到老兵互致問候的微信,我發出的問候也沒有得到老兵的回應。起初我並沒有放在心上。

大年初七一大早,我接到了老兵的語音。他告訴我,春節期間去了一趟武漢,自己一個人開著卡車去的。口罩、防護服沒有買到,他租了輛卡車,在老家超市采購了一卡車食物,在初一那天上路了,十幾個小時到了武漢,城裏他沒有進去,把一車的食品卸到了城外,轉交給了防疫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他說:進不去武漢,也不能給武漢添亂。老兵沒有停留,又駕駛十幾個小時的卡車回到了老家。

老兵最後說:“作家戰友,給你拜個晚年,希望你保重平安。”

我聽罷老兵的一串語音,一時不知說什麼好。我的眼前又浮現出老兵的樣子,憨厚質樸,眼睛裏流露的永遠是真誠。我心緒複雜,不知說什麼好。久久之後,我給老兵回複了一條信息:“向老兵致敬!”

老兵是眾多老兵中的一員,平凡而又閃光。

——對了,老兵姓徐。老家在江西九江。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