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走出了上蔡這個小地方,走得義無反顧。他並沒有找倉庫領導給他辦一個停薪留職,如果到外邊沒闖出名堂,停薪留職好壞還有一條退路,還有一個保障。李斯走得很決絕,別人是騎著驢找馬,而他把驢直接給扔掉,步行去找馬。他也沒有到更大的地方去求官,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去求學。如果擱現在,他爸媽估計都氣壞了。倉庫保管員雖然不是金飯碗,也算是個瓷飯碗,隻要不破碗破摔,混個肚兒圓是沒問題的,況且他管的是糧食,這麼好的工作不要反而去求學,上學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嗎?漂亮的李氏撐竿跳
李斯去求學,去的不是二流、三流院校,而直接選擇了全國最牛的私家貴族學校。並且直接選擇了最牛的導師。這個導師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荀子。荀子與孔子、孟子一起並稱為“儒家三聖”。
荀子與孔、孟不同的是,他的學說更實用。孔子、孟子都周遊過各個國家找官做,但沒有一個國家肯給兩位官職。而荀子很受各個諸侯國的青睞,大家尊稱他為“卿”,找他當官的為數不少,而齊國對荀子尤為尊崇。
齊國開設了一個學校叫“稷下學宮”,這是齊國的最高官辦學府,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校。齊襄王稱荀子“最為老師”,三次聘請他為“祭酒”,也就是稷下學宮的校長。
荀子後來辭去校長不幹了,但教書育人的工作並沒有丟,他開了一個人數不固定、貧賤都可以上的私家院校,並親自教本科生、帶研究生。
先不說荀子的學術水平怎麼樣,就他在各國上層社會的影響力而言,做他的學生絕對不會一畢業就回家賣肉,恐怕是還沒有畢業就被各國給提前私人定製了。
那個時代,進入官場還是一種最佳的就業方式。能夠求學於荀子是那個時代很多人的夢想。甚至有一些功成名就的人也來做荀子的學生,比如說韓非子,此人在當荀子學生前就名滿天下,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韓非子給荀子當學生,其實就是再鍍鍍金,提升一下自己的成色,把荀子的私家學校當作了博士後流動站。
不得不說,李斯去當荀子的學生,膽子夠大,臉皮夠厚。同時,也說明成功的人總是還有一些小運氣的。從李斯後來的成就看,不得不說荀子這個導師具有高人一等、深人一層的眼光。
李斯師從荀子,是他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次選擇。在這裏他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是為自己積累了人脈、打響了名氣、籠罩了一層光環,讓他完成了從初中生到博士生的三級跳,而且還是撐竿跳,從而站到了一個以前難以想象的高台之上。
如果李斯從上蔡縣走出,直接到秦國找呂不韋,呂不韋恐怕根本不會拿正眼瞧他,哪裏來的還回哪裏去,因為這年頭崗位太少,來找呂不韋的人太多。
名校、名師,當李斯亮出荀子這張金光閃閃的名片之後,呂不韋的眼前立馬布滿了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