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網絡寫作:文學的撒歡與陣痛

我無意去勾勒榕樹下網絡作家群的崛起如何宣告網絡文學的發軔,也無意去摩挲以天涯社區為代表的網絡發表陣地如何深切地醞釀了網絡文學的暖春和盛夏。如果說安妮寶貝、李尋歡等第一代網絡作家對中國網絡文學有開山意義,慕容雪村、當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何馬等人承前接力,勃發出的生氣則已深刻改變了當代寫作格局。餘華、莫言、格非、梁曉聲、王安憶等代表的“嚴肅文學”或說“傳統文學”(先鋒作家隱其鋒芒之後也成了經典作家),都梁、王海鴒、六六、鄒靜之等代表的影視文學,郭敬明、韓寒、饒雪漫等代表的青春文學(其中堅為新概念作家群),當年明月、天下霸唱等代表的網絡文學,四股力量基本構成了當下中國文學的全部——不是全部也是絕對主流。而隨著前三股力量的網絡化,網絡文學一脈空前壯大,以至於人們談及當下的中國文學,習慣用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作二元劃分。這一劃分的標尺即寫作方式是否網絡化。

而實質上網絡文學或網絡寫作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唯有在線寫作是貨真價實的“網絡寫作”:打開網絡上的可視化視窗,事先不打草稿,更不做備份,一個字一個字敲進去,敲得差不多了,張貼發表。至於攢了幾萬字,貼一陣,再攢幾萬字,再貼一陣,甚或寫完了全稿一截一截張貼,造成“在線寫作”錯覺的寫作都是偽網絡寫作,其本質與傳統意義上的寫作無異。這當中既有著旁觀者不清的情境存在——誤以為文章隻要在網絡中出現就是網絡文學,更是非網絡作家向網絡的靠攏和“投誠”。而大眾認為的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考量的標尺已經簡化為網絡發表是否在實體圖書出版之前,在前,則為網絡文學。

網絡的出現對於寫作來說,最大的意義在於:

其一,發表瓶頸的取締,發表平台的泛化。網絡出現之前,發表作品的主陣地是報紙、雜誌、圖書,發表的意義擴大之後,廣播、電視、電影、話劇、舞劇、相聲、小品、歌曲等也納入其中。這其中任一平台都設置了相當高的門檻。網絡來了,在符合互聯網法規的前提下,網絡發表已成零門檻、零瓶頸,也正因此,“全民寫作”才成為可能。

其二,作家走下神壇,寫作成了“有話就說,有屁就放”。網絡的出現,破解了籠罩在“作家”頭上的光環,作家的嚴肅性被消解了,寫作成了情緒宣泄、事件記錄、言論發表這種與吃喝拉撒一般再正常不過的小節。

其三,反饋機製的零阻斷、即時性。網絡的這個特性,以改變人際關係的方式改變了人的社會性。表現在網絡文學上,則是深刻引發了寫作方式的變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網絡是一場革命。網絡的發表和修改結果、他人的反應和回饋以點擊和回帖的方式即時呈現在網絡上。零阻斷的網絡模式,一切所見即所得。哪怕事前審查機製引入網絡,造成暫時性的所見非所得,敏感的發帖、回帖甚至會被屏蔽處理,在整體上而言,零阻斷、即時性、所見即所得仍然是網絡影響人類生活的先天利器。

其四,即時性帶來的互動性,形成“樓主”與其他“蓋樓”者之間的深度共謀。因為回帖者的即時性回饋,“樓主”應對質疑甚至對自己的思想、言論進行二度創作是常有的事。民諺說,謊言說一百遍就成了真理,人的社會性決定多少有從眾的趨勢,很少有“樓主”強大到不管不顧回帖者形形色色諸如商榷、相左、敵對的回饋。對自我的二次或多次修改,是網絡帶給人類的最深刻的革命。網絡互動性之徹底,在參與者自願自覺,空間、時間、身份不受約束,數量空前龐大,回饋無所顧忌方麵,全麵超越傳統的麵對麵集會、討論、研討方式。多地政府邀網民網上議政,排除作秀的成分,這一做法無疑能最徹底地網羅百姓智慧,也能借助和網民的互動實現對市民的解惑和解壓功能。

網絡寫作仿如文學的撒歡,也有陣痛。發表瓶頸的取締造成了發表的虛假榮光,從而誘發網絡發表層級性的形成,傳統媒體的話語霸權到了網絡這裏並無二致。隻是網絡創造方式,網絡行使話語權的方式也就格外豐富,幾達全方位,無孔不入,首頁推薦,做專題,開專頁,飄紅,加精,置頂,彈出窗口,關鍵詞,等等,“推薦”成了行使網絡霸權的舟楫,版麵、位置、文圖聲色呈現方式、語氣、力度的不同,決定了網絡的話語霸權。網絡寫作“有話就說”的特質將網絡文學推上虛假繁榮的局麵,各路神通八仙過海。文不對題、文不配題的“標題黨”,營造高點擊高回帖假象的“五毛黨”“點擊機”,都在幻想以假亂真,一招製敵,正兒八經寫作的也難免魚龍混雜。網絡反饋的即時性使得帖子的“優劣”立現,判斷的一個尺度就是點擊率和回帖數,或者再加上星級和回帖的擁推程度。

另一可以代替或超越擁推度的就是爭議性,在網絡傳播的效果上,多數情況,爭議性大的帖子“優”於擁推程度高的帖子。這些熱帖和爭議帖到達一定閾值,也會成為網絡及報紙雜誌和廣播電視的熱門報道對象,出版實體書、改編為影視等“落地”行為發生的概率一般來說也比默默無聞的帖子大。除專職以網絡收費閱讀模式生財的作者之外,“落地”生金是網絡作家的夢想,出版實體書又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落地”夢——在寫作的功利性目的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殊途同歸。

部分傳統文學作家選擇“網絡寫作”(嚴格說應是網絡發表)的原意也是期求傳播的廣度和速度,稿子炒成網絡熱帖,自己炒成網絡紅人,從而獲得成名的滿足感,獲得更多利好機會,是這部分傳統文學作家也是所有網絡作家的共同夢想。不乏作家從與網民的互動中獲得創意,查漏補缺,觸發作品往正路上走。如上都無可厚非。怕就怕在網絡便捷神速的互動性撥動作者不甚強大的神經,在聽令進行自我修改的過程中迷失了“我”。我對此有個不宣之秘:對作品生殺予奪,作者可以聽我的,不必聽網民的。因為我是最專業的讀者,最負責的網民。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