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的確很有意思,自從李士強從七峰山林場回到周口,這一路走來,扮演的全都是“救火隊隊長”的角色。那時候市場經濟還沒發育成熟,到處都有商機,也到處都是陷阱,既能讓你嶄露頭角,也能讓你隨時萬劫不複。做企業,采購或銷售是兩條生命線,看不透就可能一腳踏空。而作為弄潮兒的李士強,卻總能披荊斬棘,左右逢源,一次次化險為夷。
周口地區鹽業公司第一批發部,8個人,隻有李士強和趙坤甫是男員工,其餘都是清一色“娘子軍”。作為第一批發部主任的李士強,踏上了新的“賽道”,他決心帶領這個團隊,打一場翻身仗。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鮮,人鮮我全。”李士強很快就抓住第一批發部的要害,質量要硬,價位要低,服務要優,觸角要延伸到四麵八方,決不能留下一個死角。他給批發部規定了四個“百分之百”:百分之百尊重客戶、百分之百遵守規章製度、百分之百創新經營思路、百分之百爭先創優。百分之百,也就是不折不扣,不但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到工作中,更要不折不扣地兌現在獎懲中。這一新機製,大大激發了集體抱團的幹勁,第一年,就實現了利潤翻番。
上級領導發現了李士強的才幹,也發現了他身上的巨大潛能,就把他的第一批發部擴展為鹽業副食品公司,同時把他任命為鹽業工貿集團副總兼鹽業副食品公司經理。隨後,公司在李士強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生意紅紅火火,遍及三川大地,糖酒、飲料、食品等貨物,一天甩來幾十個火車皮,最多時竟達45個!
那一節節車皮,一頭連著全國各地供貨商的信任,一頭連著三川父老的幸福生活。鹽業副食品公司的貨物,在貨場堆積如山,白天也好,子夜也罷,隻要車皮一到,李士強就不敢怠慢,帶領20多位同仁,連天加夜卸貨、運貨,打包來的飯菜狼吞虎咽,吃完抹嘴接著幹。在太陽與月亮的輪回裏,貨物悉數入庫,分類擺上了櫃台。
元旦、春節到來之際,是副食品公司最忙碌的時刻,也是寒風呼嘯的冬季,貨場上積雪成冰,消融後泥水橫流,卸貨、搬貨的同仁們,除了短暫的飯時,其餘時間一直在手腳不停地忙活著。李士強忽然發現,很多同事的鞋都濕透了,冰水浸入,腳凍得鑽心地疼,而雙手因長期暴露在寒風中早已紅腫。他當即決定,派人去漯河采購軍用“潛水艇”大頭靴和保暖手套,同時全體休息一天。翌日,當大頭靴和保暖手套運到時,所有人員也全部到崗。
“咱們的貨還堆在站台上,誰在家能待住啊,幹吧!”同事們搶著說。
因經營有方而日進鬥金的鹽業副食品公司,成了行業翹楚,因而也備受集團其他部門的羨慕。那時候,國家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漸加大,市場經濟的大潮勢不可擋,傳統的經濟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除了鹽業副食品公司,整個工貿集團都處於慘淡經營狀態,巨額虧損已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了。
1996年的初秋時節,集團公司領導找到李士強,提出:根據市場形勢需要,上級領導決定抓大放小,你們鹽業副食品公司與集團脫鉤,下海吧。
當時,到處都在“砸三鐵”,也就是要砸爛“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脫鉤下海,實際上就是想甩包袱,讓李士強他們自謀生路。端個“泥飯碗”自謀職業,這李士強倒是不怕,甚至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可是,整個集團,隻有鹽業副食品公司是盈利單位,集團要甩包袱也輪不著他們啊,為什麼會舍得放他們離開呢?李士強覺得有些奇怪,同時也覺得其中必有蹊蹺。果然,領導讓他們脫鉤下海的條件,是讓他同時帶走130萬元的債務。
130萬元的債務啊,在雞蛋二分錢一個的年代,這可是個天文數字!常言說,背靠大樹好乘涼,離開了公家這棵大樹,上哪兒去找遮風擋雨的蔭涼呢?萬一這巨額的債務還不上,個人得失是小事,麾下這二十幾號人怎麼辦?甚至,自己身陷囹圄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極端困局裏,麵對著人生的關鍵選擇,李士強望向滿天星鬥,感到十分迷茫,也難以決斷。
很多人也都勸他:千萬別走,鐵飯碗不管大小、無論稀稠,總還是旱澇保收的;商海風高浪急,弄不好會遭受滅頂之災的。
那是李士強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他知道,領導的話聽起來是商量的口氣,但實際上是已經形成的決定,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個人是無法改變的。既然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那就往最壞處打算,往最好處努力。何況,黎明前的黑暗之後,說不定就是光輝燦爛的明天。李士強本著“自己人”內部消化的原則,向領導彙報,與職工溝通,就是想在照顧到集團公司利益的基礎上,讓鹽業副食品公司也有盡可能大的發展空間。
“李經理,我們相信你,都願意跟著你往前闖。你走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你往哪兒指,我們就往哪兒打。幹啥都有風險,現在政策多好,隻要肯吃苦,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鹽業副食品公司的26名員工很快統一了思想,他們決心跟著李士強闖出一條新路。
李士強在眾人的期盼中,也最終下定踏碎春冰的決心——幹,淹不死算我命大。商海雖然風急浪高,不是還有那句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嗎?
破釜沉舟的時刻到了,所有員工跟隨李士強義無反顧,衝進市場經濟的疾風暴雨裏。前方,春暖花開,春風浩蕩,揚帆起航正當時。1996年9月,豔陽高照,秋高氣爽,李士強帶領26名員工,掙脫舊體製的羈絆,開始了創業之路——新的周口商業副食品公司誕生了,一雙雙大手與李士強緊緊握在一起,傳遞著沉甸甸的囑托和信任。
一個猛子紮到商海裏,李士強發現別有洞天——以往幾十年積累的人脈為他打開了一條條暢通的渠道,信譽與口碑成了他的金字招牌。上下遊供貨商、經銷商,曾經合作過的銀行,一看李士強轉移了陣地,也都跟著蜂擁而至。承載著這份來之不易的信任,他決心要乘風破浪,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為市場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娃哈哈、可口可樂、光明、蒙牛、汴京啤酒等乳製品、飲料廠,都為李士強供貨;廣西、雲南、廣東等地製糖企業,五糧液、劍南春、汾酒、古井等酒類企業,紛紛在李士強這裏設立了總經銷、總代理……
火車皮一節節而來,堆積的貨物讓李士強和同事們常常忙到夜半時分,貨物全部運完,李士強一下子癱坐在沙發上——太餓了,他甚至恍惚地自問:“我吃過飯了嗎?”確實是太投入了,忙得忘記餓了。
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李士強麾下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很多下崗職工、退伍軍人、剛畢業的大學生加盟進來,不但得到了就業機會,也借助李士強的銷售網絡,開辟出自己人生的嶄新天地。
以此為契機,億星集團成立了!
茅台、五糧液、劍南春、全興、古井、雙溝、瀘州等名酒廠家,都給李士強發來賀電,他連續多年榮獲“全國銷量大戶”“河南銷量第一”的殊榮。全國主要產糖區80%的糖廠成為億星集團的合作夥伴或指定供貨商,億星營銷網絡輻射到華中7省40多個地市,酒類省內外商戶達3000多家,被國家內貿部列為商業批發企業500強,李士強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營銷經理”。
“營銷的核心是經營人,而最能打動人的,永遠是真誠和笑臉。一片真情付愛意,人心都是肉長的,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裏能行船,做人做事得有大肚量,才能有好人緣。”李士強感慨地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