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士強確實需要一個更大的舞台。
我們用《易經》“乾”卦來對照李士強的人生。15歲以前,他的人生處於“潛龍勿用”的階段,那時候他正在積蓄力量,養精蓄銳,為之後的騰飛做準備;從獨闖七峰山林場,到公社輪窯廠,再到工業站,他的人生處於“見龍在田”的階段,無數次打拚與成功,雖說是小試牛刀,卻已經看到巨大的能量;及至20世紀80年代,他的人生就到了“飛龍在天”的時候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浩浩蕩蕩,到處都是希望,到處都是機遇,他趕上了好年頭,也擁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1985年,李士強來到“華夏先驅、九州聖跡”的周口。這裏是三川交彙、商業繁華之地,他來不及欣賞旖旎的美景,就直奔地區農工商總公司,走馬上任農產品部副經理。農產品銷售、農資購銷,是地委和行署反複強調要唱好的“重頭戲”。他還沒坐穩,一副重擔就壓到了肩上——蹲點等化肥,這是總公司的首要任務,也是地區領導和群眾都翹首以盼的頭等大事。
李士強不敢怠慢,直奔化肥廠,馬不停蹄地一天三催。可各地前來催貨的客戶擠得水泄不通,化肥廠的生產卻隻能按部就班。然而,李士強等不及,他早就做過了功課,就去找到主管銷售的副廠長。兩個人經過一番攀談,原來竟是周口老鄉。故鄉何處是,潁河是我家,李士強打起鄉親“感情牌”,這一招果然奏效。領導的重托,幾百萬農民兄弟翹首以盼的目光,讓他一刻也不敢放鬆,“擱到籃裏才是菜”,必須每一個環節都要緊盯著。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封電報隔空飛來:父親病重,速回!
李士強心急如焚,他仿佛看見老父親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提著最後一口氣,渴盼著自己快點回去,見上最後一麵。但這邊是領導的信任和農民兄弟的焦渴期盼,他唯恐離開一步就會前功盡棄。“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天耽誤收,人耽誤丟”,這些農村的老人俗話,父親應該也是知道的,他想老父親應該能理解,不會讓他的兒子成了耽誤春耕的罪人。孰輕孰重,李士強拎得清楚,他最終還是擱置了親情。
再一日,電報又至:父病故,速歸。
這時候,化肥正在裝車,無論如何,李士強也不敢離開半步啊。他眼裏含著淚水,默默地哭泣:“爹呀爹,你咋就不能再等等我啊……”
等到他跟車回到周口,來不及卸下化肥,就星夜趕回了老家,而父親的葬禮已經結束,老父親也入土為安了。他趴在父親墳前大放悲聲:“爹,您不孝的兒子回來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趕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地區農工商總公司下轄的13個部門,個個虧損,而農副產品部更是入不敷出,一無資金,二無設備,三無倉庫,隻剩個徒有虛名的“空殼子”。那時,農村已經實行了農業生產責任製。一覺醒來,土地分了,農具分了,牲口也分了,凡是原來集體的東西統統分到了各家各戶。好像當年被合作化的風刮走的東西,一夜之間,又被一場相反的風刮了回來。人們守著各自的土地,就像剛剛娶了媳婦的漢子,不要命地伺候它們;土地就像受孕的女人,可著勁給人們生產糧食——夏糧豐收了,秋糧豐收了。糧食順著人們下地幹活的那條路,排著長隊又回到了人們的院子裏,像一群識路的牛羊。
擀麵條。人們說。
烙油饃。人們說。
白麵條就油饃。他們說。
那些年,農村人感覺像天上的神仙。
但李士強和他的農產品部的日子卻不好過。糧食從短缺走向富餘,購銷計劃也就取消了,糧食真成了燙手的山芋,很少有人問津了。可公司下達的1000噸糧食的銷售任務放在那裏,把李士強愁得徹夜難眠。然而,李士強是個不服輸的人,他堅信那句話: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快,他就理出了頭緒。
時下人們頓頓都能吃上白麵饃了,卻又懷念起那些雜糧來了,隨著養生潮在全國普遍興起,五穀雜糧開始走俏。李士強提出了經銷雜糧的思路,可到底市場前景如何,卻是個未知數。那些日子裏,他踏遍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漠河飛雪穿越到三亞暴雨,從上海魔都到新疆邊陲,從世界屋脊到大海之濱,李士強晚上坐在火車上,來不及吃飯,就啃個燒餅、幹饃,白天下了車,就開始挨門挨戶地奔跑接洽。
功夫不負有心人,銷路漸漸打開,如同星星之火,慢慢形成燎原之勢,周口的五穀雜糧,在全國各地的櫃台上一路暢銷,一車車的雜糧從豫東田野上出發,走上了祖國各地的餐桌。李士強開始發揮集體智慧,他把公司銷售員撒向各大城市,全麵開花,處處結果,當年的銷售任務超額完成。
那時候,全國農墾會每年都要舉辦,這是農產品交流的頂尖平台,李士強連續四年帶隊參加,每一次都要進行周密部署,從展台、實物到宣傳、營銷,諸多環節都能讓客戶眼前一亮。李士強往展台前一站,那裏馬上就顧客盈門,他用溫暖的笑容,推銷著“伏羲故都、老子故裏”的名優雜糧,與天南海北的目標客戶交朋友,優中選優的訂單,也就板上釘釘了。
驕人的業績讓李士強成為農工商總公司的銷售明星,他被推薦為全地區的營銷拔尖人才,成為最年輕的管理幹部,年年披紅戴花走上領獎台。
1989年1月,周口地區建委下屬的建材公司因經營不善,連年虧損,急需找一個營銷高手來支撐門麵,擔任營銷部經理。公司領導一致認準了李士強,經過三顧茅廬,終於把他挖了過去。
與農工商總公司的情況恰恰相反,建材公司的難點在“采購”。那時候,各行各業的基礎建設發展迅猛,鋼材、水泥、玻璃、木材都屬於緊俏商品,有貨不愁賣,可倉庫裏空空如也,公司效益就無從談起了。李士強一上任,就遇到了貨源短缺的大難題。他先行一步,改變了過去的用人機製,隻要你有本事,就給你提供一展才華的舞台;同時大膽嘗試改革,建立了良好的激勵機製,以績效定獎金,多勞多得,很快打造出一個智慧的“營銷團隊”,破解了貨源短缺的瓶頸。
一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盡快找到緊俏貨源。李士強直奔內蒙古包頭市,在包頭鋼鐵公司,掌握著批發大權的處長,麵對一屋子笑臉相求的客戶,根本無暇顧及來自豫東南小城的李士強,還沒等李士強開口,竟然以開會為由,下達了逐客令。李士強接連多次登門拜訪,想跟人家敘敘情誼,拉上關係,卻回回都吃了“閉門羹”。可李士強並沒有因此灰心喪氣,他依然滿麵春風,鍥而不舍。有一次,李士強看到處長忙於工作一直沒有吃飯,他也餓著肚子等候在門口,處長出來時,早已經錯過了飯點,李士強迎了上去,說自己看處長忙,沒敢打擾,一直等著想請處長吃頓飯。他的真誠最終感動處長,兩個人來到一家小飯館,把酒言談,成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自然,這緊俏鋼材順利到手了。
那時候,水泥也是緊俏的建材物資,同樣僧多粥少。有一次,李士強來到某水泥廠,負責水泥銷售的科長正被眾人追著,好像成了唐僧肉,每個人都想分上一口。可能科長當時心情煩躁,對李士強大聲嗬斥,大有把他拒之門外之勢。李士強依然笑臉相迎,殷勤把名片奉上,說知道科長太忙,絕不敢耽誤您的時間,先掛個號就行,然後,客氣地告別。等到李士強再次登門時,科長就客氣多了,愧疚地說:“那天我心情不好,你別往心裏記。看得出來,你是個有眼色的實在人,我也不會讓老實人吃虧,特意給您留500噸水泥指標……”
到了年底歲尾,建委耿主任找到李士強,說:“你來這短短10個多月,建材公司就有了很大起色,多虧了你這根頂梁柱,你的成績領導們都看在眼裏,想讓你擔任建材公司總經理,著手組閣,再展宏圖。”
但李士強左思右想,感到建材公司情況錯綜複雜,弄不好全盤皆輸,表達了感謝,最後還是真誠地婉拒了。恰巧這時,周口地區鹽業公司向他拋來了“橄欖枝”,負責人久聞李士強“營銷天才”的大名,誠心相請。原來鹽業公司下屬的7個批發部,此時都入不敷出,處於危局。盛情難卻,可李士強也有些猶豫——憑自己的本事,真的能讓這些部門起死回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