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清水無香清水無香
路舒華

天心月圓——追憶林清玄先生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林清玄

星期天,依林在媽媽的陪同下去圖書館借書,特意為我也挑選了三本,書名分別是《次第花開》《泥步修行》和《心有歡喜過生活》。

“爸爸,我幫你選的這幾本書你喜歡嗎?”依林用期待的眼神望著我問。

“喜歡、喜歡……”我的目光長久地停留在三本書的封麵上,語帶哽咽地回答。十歲女兒的善解人意讓我動容,不期然映入眼簾的“林清玄”三個字更是戳到了我的淚點。三個多月前,我有緣和林先生在嵩山少林寺相見,想不到這次匆促中的聚首竟成了我們之間的永訣。

去年深秋的一天上午,我在《禪露》雜誌主編鄒相兄弟的引薦下,舉家赴中嶽嵩山拜訪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在梵唄聲聲、莊重古樸的方丈室內,永信大和尚和我側身而坐,進行了長達半個多小時的交談。大和尚談吐幽默,思維敏捷,不僅對禪宗佛法有著甚深的見解,而且對世出世間的人情世故了然於心,處之泰然。

談興正濃間,猛聽得方丈室外起了喧嘩,伴隨著遊客“林清玄來啦”的一聲高喊,林先生已然在眾人的簇擁下健步來到了方丈麵前。金風玉露,惺惺相惜,二人不約而同地雙手合十,躬身斂首,互致問候。稍傾,兩位前輩分賓主落座,一邊品茗,一邊開始了心與心的碰撞與交流。

從林清玄先生的話語中得知,他也是一位勤於禮佛的大德居士,曾經遍訪祖國的名山大川,千年古刹,並在人生的巔峰時期入山閉關,潛心修行,以求增長福慧,了悟人生。眼下,林先生慕名而來,也是為了了卻自己多年的一樁心願:“少林寺是聞名遐邇的禪宗祖庭,也是我仰慕已久的佛教聖地,這次應邀來中原講學,終於得以一睹少林寺的尊容,實在是圓了我多年的一個夢。”趁著林清玄先生和永信大和尚談話的當兒,我不由自主地打量起林先生來:長而稀疏的頭發,闊而光潔的腦門,一雙和善的眼睛總是眯著,同臉上洋溢的笑容相映生輝,慈愛而溫暖。一襲黑色的唐裝,一雙圓口布鞋,言談舉止間處處透出一股儒雅的君子之風,像極了古書裏的某尊羅漢。

一位是睿智的高僧大德,一位是謙謹的文學名宿,兩個人細語默默,娓娓道來,惠風布暖,時光靜好,讓在場的每一位善信都滌心慮念,如沐春風。和煦的陽光無聲地從窗外投射進來,朱漆窗欞的影子斜斜的、長長的,亦真亦幻,給人以迷離恍惚之感。

在隨從人員的一再提醒下,林清玄先生不得不遺憾地終止這次談話,開始他預設的下一站旅程。我和鄒相等文友趁機圍攏過去,請林先生在他新出的散文集上簽名留念。回到鄭州的當晚,我還即興為林清玄先生創作了一幅名為《天心月圓》的書法作品,希望通過身邊的朋友轉贈與他,可惜未能如願。

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少林寺之行既是我和林先生的初次晤麵,也是今生的最後一次見麵。

2019年1月23日,各新聞網站相繼傳出了林清玄先生因病離世的消息,世界文壇為之震驚,我個人更是哀惋不已。

聽台灣的作家朋友介紹,林清玄先生是一位高山仰止的散文大家。從十七歲發表作品算起,二十年間獲遍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創作成就,天賦異稟固然不可或缺,但林先生後天的勤勉與努力也讓人難以望其項背。“我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規定自己每天寫五百字,不管刮風下雨,心情好壞;到了中學,每天寫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學,每天寫兩千字的文章;大學畢業以後每天寫三千字的文章。”

如今,林清玄先生出版的文集多達一百七十多冊,摞起來兩米多高,用“著作等身”來形容絲毫也不為過。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睹物思人,與林清玄先生的短暫交往再次在腦海中浮現,曆曆如昨。語短情長,感慨係之,特賦詩以記:

憶遠心踟躕,林暝月徘徊。

清風元不動,玄鶴自去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