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達夫周邊遊,懂得欣賞自然美,會享受慢生活,有情趣

達夫先生十分懂得欣賞美,對自然美有特別敏銳的感受,他曾說:“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個性、情感與情緒注入其中。他在《龍門山路》中寫道:“時候又當春意闌珊香火最旺的清明穀雨之前,滿途的翠霧,當然是可以不必說,而把這翠霧襯托得更加可愛更加生色的,卻是萬紫千紅的映山紅與紫藤花。”

於是,有人這樣形容達夫先生在杭州的生活:春天,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試新茶,西溪樓啖煨筍,保椒塔看曉山,蘇堤看桃花。夏天,蘇堤看新綠,三生石談月,飛來洞避暑,湖心亭采蓴。秋天,滿覺隴賞桂花,勝果寺望月,水樂洞雨後聽泉,六和塔夜玩風潮。冬天,三茅山頂望江天雪霽,西溪道中玩雪,雪後鎮海樓觀晚炊,除夕登吳山看鬆盆。

達夫先生很會享受慢生活。他說一到花塢就覺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樣子。世外桃源,就是中國人最向往的慢生活。在九溪十八澗,與老友兩個人慢慢走著,談著,慢慢等茶莊裏的老翁起茶煮水,看腳下的水,聽飛鷹的叫,一起領略山穀的幽靜。富有詩意地算賬:“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機敏的對仗:“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渾然天成,餘味不盡。

達夫先生也善調侃。拜訪西施廟時,達夫先生借索墨之機,調侃了一番:“陳郎多事收文獻,施女何妨便姓西。”由雅返俗,以俗解雅,頓覺輕鬆。他感歎說:“文人活在世上,文章往往不值半分錢,大抵饑餓以死。到了肉化成炭,骨變成灰的時候,大家卻都要來攀龍附鳳,爭奪起來了,這豈真是文學的永久性的效力嗎?”

達夫先生的周邊遊,也會碰到我們類似的煩惱,諸如汽車壞了、道路不好、導遊惡劣等。1935年,達夫先生從杭州到宜興一日遊,走不多遠“培克轎車”就壞了,到了景點,“守門導遊的一群貌似匪類的人,隻知敲竹杠,不知領導遊客”。達夫先生並不怨天尤人,而是自找樂趣。車夫去叫機器師來檢查的時候,他們已經吃了幾個茶葉蛋、三個梨,喝了兩杯黃酒,還說:“而四周的野景,南麵的山坡,和一池淺水,數簇疏林,還不算是正式的下酒之物。”唱著自然的大道之歌,和一群聚攏來看熱鬧的鄉下頑童,將轎車倒推到車站的旁邊。

去昱嶺關的路上,達夫先生一行無論遇見什麼可愛可恨之事,都隻以Wahrheit(真實、事實)與Dichtung(虛構、杜撰)兩字了之;語彙雖極簡單,含義倒著實廣闊,並且說一次大家都哄笑一場,不厭重複,也不怕煩膩,正像是在唱古詩裏的循環複句一般。Dichtung,林語堂解釋,“這是Wahrheit(真實、事實)”的意思,就是說“現實和理想的不能相符”,係借用了歌德的書名,而賦予新的解釋。可以想象,鬱達夫出遊路上的輕鬆愉快。

達夫先生在遊覽途中,常常思古懷幽,憑吊先人。1930年秋,達夫先生在杭州西湖邊借了一間小屋,閉門寫作。閑時偕友遊西溪、法華山,留下“曾從詩記見雄文,直到西溪始識君。十裏法華山下路,亂堆何處覓遺墳”的詩作。到了義烏,達夫先生想起駱賓王和宗澤,吟道:“駱丞草檄氣堂堂,殺敵宗爺更激昂。別有風懷忘不得,夕陽紅樹照烏傷。”在鳳凰山,麵對江水,達夫先生想起湯顯祖的“係舟猶在鳳凰山”,於是寫道:“濲水磯頭半日遊,亂山高下望衢州。西江兩岸沙如雪,詞客東來一係舟。”

達夫先生愛好出遊,絕對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飽含著他對人生、對社會的強烈愛憎。在白色恐怖嚴重時,他不滿現實,但又無力抗爭;憂國憂民,卻苦於無報國之路。作為作家,他把對黑暗現象的憤愚與反抗、對國家的摯愛之情蘊藏在文字之中,正如許子東教授在《鬱達夫新論》中所說:“表麵看來,他隻是漫步在園林野景裏,低吟輕唱於山水之間,其實他是以平淡的內容,容納複雜的情感。”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