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夫先生說:“旅行,實在是有閑有錢有健康的人的最好的娛樂。”如果有旅行,又有遊記,豈不更妙。他的遊記,備受推崇。在那一代作家中,鬱達夫被認為是遊記寫得最多,也是最好的一位。作為其遊蹤的記錄,便是1934年6月上海現代書局出版的《屐痕處處》和1936年3月上海文學創造社出版的增訂本《達夫遊記》兩個集子及未收進集子的幾個散篇,總計30餘篇,17萬餘字。劉海粟說:“青年畫家不精讀鬱達夫的遊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 何滿倉、何文稱鬱達夫是“現代遊記散文集大成者”。何江評價說:“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鬱達夫的遊記散文在現代遊記散文乃至中國曆代遊記散文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達夫先生的遊曆,肯定不止遊記所記錄的幾處。研讀其詩詞、日記,發現達夫先生閑暇之時,或是獨自一人,或邀三五好友,喜好周邊一遊。事實上,寫浙江山水,占了達夫先生遊記的大部分,“兩浙的山水,差不多已經看到十之七八”,作為旅遊者的達夫,就近的遊程占多數。按現代的觀念來看,達夫先生樂此不疲的,基本上是周邊遊。可以說,達夫先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周邊遊達人。
達夫周邊遊,去過的地方還真不少
鬱達夫的一生,始終處於漂泊之中,他從富陽出發,遊學嘉興、杭州和日本的東京、名古屋,學成回國後,在安慶稍留,北京、廣州、上海、杭州、福州都曾生活過,全麵抗戰爆發後先在武漢,後去東南亞參加抗日活動,直到犧牲。再具體點,還到過福州、武漢、香港、青島、濟南、北戴河、蘇州、揚州、無錫、休寧、屯溪、諸暨、金華、蘭溪、龍遊、衢州、江山、永康、天台、臨海、黃岩、雁蕩山,以及日本的長崎、神戶、大阪、京都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
這些地方絕大多數並不是達夫先生的旅遊目的地,富陽是達夫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杭州、日本是達夫先生的求學地,北京、上海、福州、武漢是達夫先生的謀生之地,上海、杭州是達夫先生重要的生活之地,印度尼西亞是達夫先生犧牲的地方。
1933年4月,達夫先生攜全家移居杭州,住在大學路場官弄63號,自題為“風雨茅廬”。這之後,他尋故訪遺,遊蹤遍及浙東、浙西、皖東、閩中等處。在1933年至1935年這段時間裏,他兩次被邀出遊,多次個人出遊。其時,恰逢杭江鐵路開通,鐵路局邀請達夫先生赴浙東旅遊,寫成遊記,以便宣傳。
1933年11月,達夫先生從杭州出發,經蕭山、義烏、金華、蘭溪、東陽、永康,至江山。1934年3月,他從臨安出發,經東、西天目至黃山。同年10月,他又從杭州出發,經紹興等地到達雁蕩山。這期間,他將杭州附近的名勝一一遊覽,並遠赴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福建等地。
在杭州生活期間,西溪是達夫先生喜歡遊玩的地方,他到過花塢,翻過龍門山,乘車經古蕩、東嶽到留下,再乘船到茭蘆庵和秋雪庵,上彈指樓,還去過滿覺隴、翁家山、南高峰、水樂洞、石屋洞。
達夫先生去過諸暨,訪過西施廟,遊過五泄和浣紗台。坐火車路過義烏。後來,他下江山、蘭溪,上超山、宜興,登東、西天目山,遊白嶽齊雲,探金華洞。
1936年,達夫先生接受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邀請,擔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公報室主任。在福建期間,達夫先生“南下泉漳,北上武夷,去一探閩中風景”,以便“多看一點山水,多做一點文章”。在福建短短的工作或旅行中,留下了散文集《閩遊滴瀝》。達夫先生到過鼓山及白雲廟、湧泉寺,泛舟西湖,遊覽西禪寺,閑步南門,漫走烏石山,逛城隍廟等。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達夫先生開始了抗戰宣傳活動,後來到新加坡,依舊作戰時宣傳工作,這時的鬱達夫是位英勇的戰士。在此期間,他仍不忘記述自己的旅程,仍用遊記來記錄屐痕。
今天,一些鬱達夫的喜愛者、仰慕者沿著達夫先生的足跡出遊,我覺得可行性很強。如今路網發達,交通便利,半日便可到達,成本也不高。但富陽有位旅遊愛好者,不滿足於跟著達夫先生周邊遊。2012年,富陽人鬆之風循著鬱達夫的遊記走了一趟“南洋”,去海外看看達夫先生曾戰鬥、生活了三年多的地方,寫成《跟著鬱達夫的遊記走南洋》,應該是故鄉人對達夫先生的一種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