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溫庭筠出生時,父親給他取名溫岐,在現代人的字典裏,“岐”既是座山的名字,也指中醫之術。我們無從得知溫父給兒子命名的確切意圖,隻知道這個男孩降生後,父親對他寄予了較之別的孩子更高的期望。孩童時,溫庭筠就被告知自己的遠祖是溫彥博,唐初名臣,官至宰相。作為名門之後,他肩負著重振家族聲望的使命。

這個訊息的出現,仿佛在孩子心湖中投入了一塊巨石,激起無數回響。孩子打小就在心裏種下了一股信念——一定要入朝為官,以曠世才華為天子牧民,隻有那樣才算是過一種值得的人生。

生活不會總如人所願,命運於每個人都喜歡給出一條與人們意願相悖的路,此類遊戲上天百玩不厭。這個從小就被無數人認定為天才的少年,這個在考場上因為才思敏捷名動一時的少年,究竟走到一條曲折的路上去了。

晚唐時期的科舉考試難嗎?就考試本身而言,溫庭筠一點沒覺得它有多難。坊間都知道,溫庭筠有個外號“溫八叉”,這個奇怪的雅號,也正是從考場上流傳出來的。《全唐詩話》中記載,考詩賦環節,溫庭筠才思敏捷,八次叉手寫成八韻,由此人稱“溫八叉”。溫庭筠還有一個奇怪的癖好,大概也是仗著自己才盛,他常常喜歡在考場上“救人”。其時,科舉考試還未像後麵那樣嚴苛,還不會對作弊者施以重罰,考場上也采用比較疏放的應試方式,當有些考生思維堵塞,突然斷片時,溫庭筠就出手相救,幫助其完成合韻的詩作。一定有那麼些人蒙受了這位“俠客”的恩惠而“高中”進士。而這位“俠客”呢?助人之心迫切,卻總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遭遇了淮上事件後,溫庭筠決定前往長安。既是為來年進士考試做準備,又想在長安找到自己的依靠。這是他第一次走進這座帝國最大的城市,看一切都新奇。他注視過朱門深鎖的高牆大院,想著有一天,也將在這樣的府邸安居。當年,顧況老眼昏花,說白居易“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不也在讀過白樂天詩文後,瞬間改口了嗎?他注視過那些騎著高頭大馬從寬闊街道上過去的人,想著有一天自己也將身著錦衣,如此這般走向長安的官衙。他正年輕,氣盛,才盛,內心無畏,未來一切動人的想象似乎皆唾手可得。

毋庸置疑,溫庭筠躊躇滿誌地走進了考場,對他來說得功名有如探囊取物。他想象著曲江邊,新柳初綻,新晉的進士們步履輕快地走去,慈恩寺雁塔壁上將鄭重留下自己的名字。可人生哪有這樣的一帆風順呢?溫庭筠落第了。

落第後,不知道怎樣一番機緣觸動,溫庭筠打算入蜀漫遊。那是諸葛孔明謀劃藍圖的地方,是李太白出發的地方,也是杜子美一度流落的地方。他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南方的劍南道,於桔柏津渡過嘉陵江,到劍州,最後抵達成都府。這是一段長達一千多公裏的路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路的艱辛我們根本無法想見,但於一個尋求理想與出路的年輕人,一切險阻似乎都不算什麼。

在唐代,年輕人要走仕途,主要有兩條路,一條自然是舉業,這是官方公認的大道;另一條是入幕。在唐代,軍政大臣都設有自己的幕府,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團隊。唐代節度使幕府編製是法定的,又無既定限額,幕客若得到幕主格外賞識,是可以入朝為官的,幕府出身的官員升遷往往也較為機動。更要緊的是,入幕這樣一種形式相當靈便,僅靠個人意見做出判定,顯然比科舉更容易、更快捷。溫庭筠此番漫遊,自然也與尋求入幕有關,他去了剛改授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府上。

大和五年(831)春天,溫庭筠離開成都,順岷江南下,抵新津,後到達巫山。這一程遠途,顯然沒有意料中的收獲,但於一個年輕心靈的意義不容小覷,離別與遠行,長路和羈旅,本來就是靈魂趨向深邃的入口。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