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他鄉

故鄉的生活,閑適散漫,山野和大地,流水和星辰,都是治愈病體的良藥。數月過去,李賀覺得身體內裏那股陰鬱之氣漸漸消散了,也逐漸地從疲倦中恢複了體力。

一旦精神茁壯起來,他便再次陷入人生去向的思慮中。

這段長長的休整中,李賀想到了一個去處,或許可以“曲線救國”,在那裏間接地找到一條出路,成就一番抱負。他要去的地方叫潞州,在大唐帝國版圖的北方,位於現在的山西長治一帶,當時由昭義軍節度使管轄。元和五年,郗士美拜河南尹,不久又遷任檢校工部尚書、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任昭義節度。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戰亂此起彼伏,前任節度使盧從史反叛朝廷,被削職,後被賜死康州。直到郗士美上任,打了一些勝仗,潞州澤州一帶出現了短暫而珍貴的和平。郗士美的好名聲,也就此在各地流傳開來。

李賀之去潞州,個中原因頗為曲折,從表麵看是投奔張徹去的。張徹為元和四年(809)進士,是韓愈的侄女婿。他與李賀是至交,當時正在潞州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幕府擔任幕僚。李賀此行,真正的醉翁之意卻在郗士美,他希冀得到郗大人賞識,從而打開一片天地,實現男兒的抱負。

元和九年(814)秋天,李賀出發了,奔赴生命下一程。過宜陽、東都、河陽,入太行山,到長平、高平,最後抵達遙遠的潞州。一路向北,他仿佛找回了人生的方向。路途坎坷艱辛,但置身於全然陌生的天地,他覺到自己的眼界開闊了許多。他還年輕,還有念想,走出去,走到廣闊世界裏去,大概這便是希望。

在潞州的幕府中,李賀以客人身份,協助張徹料理公文,以此為郗士美和他統領的昭義軍效力。張徹與身後的大老板郗士美都很敬重這位遠道而來的詩人。不過很可惜,現實永遠和傳聞中的情狀相去甚遠。李賀未曾預料到,盡管郗士美的昭義軍為討伐藩鎮叛軍打了許多勝仗,卻備受其他節度使排擠,而中央層麵也日益冷落郗士美。緊接著,帝國內部出現了嚴重危機,包括蔡州刺史吳元濟叛變,征討叛軍的將領王承宗和李師道暗中勾結吳元濟,致使藩鎮割據勢力再次猖狂,奉命前去討伐的其他各路王師則尾大不掉,虛報戰況。而在帝國的中央也發生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清晨,力主對邊境勢力施以重典的宰相武元衡前往大明宮上朝時,於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殺害,同時上朝的禦史中丞裴度也於當天遇刺受重傷。

如此緊張的外部形勢,讓郗士美心灰意懶,再也無心戍邊了。他向中央朝廷請了病假,回洛陽休養去了。郗士美的離去也讓張徹看到了前程的渺茫,隻好借機回長安。而李賀則在那段時間,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病,病情相當嚴重,讓他為還鄉感到擔憂,甚至覺得自己再沒有力氣走完這麼遙遠的回家路了。

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病得奄奄一息的李賀,翻山越嶺,走過了漫漫旅途,紮掙著回到故鄉昌穀。留給他的時日已不多了,綿延的南山,青蔥的竹林,一回回蕩舟其中的昌河、洛水……他才發覺,這一切稀鬆平常的事物,這一方土地,都沒有看夠。他愛奔馳的駿馬,愛削鐵無聲的寶劍,愛吃冬天的新筍,愛飲陳釀的醽醁,愛桃花亂落如紅雨,愛皓齒歌、細腰舞……都沒有愛夠。

他沒有愛夠。這天空下漂泊的孩子,就在那一年死在了故鄉的土地上,年僅二十七歲。

多年之後,李商隱來到連昌河畔,他專為尋訪李賀遺蹤而來。之後,李商隱反複打聽,又去拜會了李賀嫁入王家的姐姐,從姐姐口中聽到許多李賀的往事,這位大詩人寫下一篇五六百字的《李長吉小傳》,這就是故事後來的樣子。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