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初光

內心的理想在逐日長大,少年的腳步也正在前往更開闊的世界。

元和元年(806)六月,韓愈回到長安,權知國子博士。第二年,由於京城政治紛爭,韓愈主動提出到洛陽去,擔任洛陽分司的國子博士。那時,韓愈已有“文章巨公”的名聲,又作為分管洛陽的學官,身邊自然圍繞著一大批知名文人,李翱、皇甫湜、盧仝、孟郊、賈島……都被稱為“韓門弟子”。

唐代科舉試處於初創階段,還未進化完全。說白了,它還不是後來那樣徹底嚴格地按程式進行的平民科舉,某種程度上它仍是精英科舉。若想在科舉中順利進階,須得貴人提攜。向官員行卷是第一步,李賀想到的貴人是韓愈。撇開這些七七八八的功利因素,就從詩詞和文章來說,韓愈又何嘗不是李賀向往接近的人物呢?

元和二年(807)的一天,李賀叩開了韓愈的官舍,向韓府的門人遞上一卷詩文,求見韓博士。一天午後,韓愈送完客人,打算於困倦中寬衣午休,門人遞上了李賀的行卷。李賀?似有所耳聞,這並不是一個特別陌生的名字。不過,這些時日,上門求見的人太多了些,有名的,無名的;有背景的,無背景的;有真才實學的,混個過場的……不得不說韓大人出現了審美的高度疲勞。這些卷軸,好比一個人的門麵,或者說是一張士子向外展示自己的名片,製作無比精心,從用紙到書寫都分外考究,須“厚紙謹字”,紙張要選擇堅韌耐磨的,字跡要端莊秀麗,一般一軸隻寫十六行,每行不超過十一個字。

盡管形式精美,內容卻還是那樣的內容。這幾年,韓大人見多了華美、綺麗、軟塌塌的詩文,說實在的,乏了。

不過那個午後,韓大人沒有想到,當他隨意將目光投向這一軸新送來的行卷,落在正文第一首詩上時,昏昏欲睡的大人,突然一激靈。“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韓大人整個人都被詩句中奇異的情狀捉住了。這種感覺像什麼?像沉悶午後卷地而起的大風;像黏滯暑氣裏一場劈頭蓋臉的清涼的雷雨。

韓愈睡意全消,重整衣衫,匆匆打開門,一邊就喊門人:“那個送行卷的人呢?”

守門的仆人有些納悶,過了會兒才反應過來:“在這兒等了良久,此刻已離開一會兒了。”

韓愈急急追出去,門人也緊跟著追了上去。兩個人的腳步聲在青石板路上踢踏作響。這是唐朝文學史上又一個動人的時刻,一位文壇領袖腳步匆忙地追趕上門謁見、又失望而返的後生。

那個午後,李賀的詩,被鄭重地攤開在韓愈的書房裏,一字一句地接受韓大人目光的檢閱。韓愈是什麼人哪,這些奇絕的詩句,在他麵前躍動著,他即刻嗅到了天才的氣息,這樣的氣息幾近絕跡,在凡夫俗子的文字裏,在惺惺作態的文賦中都是斷然沒有的。那個下午,平日裏內向寡言的李賀,與韓愈仿佛老友重逢,相談歡暢。

騎上瘦毛驢,慢慢踱回仁和裏住處的路上,少年的心裏鼓蕩起希望,就像這個他置身的季節,一種壓製不住的生命力在路旁,在洛陽城角角落落擴張著。他第一次真切地感覺到:理想,並非虛無縹緲的東西,它就亮在自己的前方。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正式踏上科舉之旅,這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必經之路,是“人間正道”。放榜時刻,少年的名字赫然在列。洛陽城內,李賀的名字漸漸在朝堂和坊間傳開。

考試結束,河南府尹房氏舉辦宴禮,李賀也在邀請之列。席上,李賀又一次見到了韓愈,盡管韓愈並非這場府試的主考官,但韓愈一直關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鄭重地勸李賀年底赴長安,參加來年早春進士試。

這條功名之路,李賀本該在十八歲就踏上的。但那年,他卻遭遇了一場父親離世的大變故。按大唐律令,父母喪,兒子須在家守製三年,三年內是不能參加任何考試的。這個冬天,否極泰來,他要轟轟烈烈開啟遠大前程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