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采詩

像許多天才一樣,李賀早早地表現出過人的智慧。七歲時,便以“能詩”聞名鄉裏。十五歲,與五十餘歲的大詩人李益齊名,當時人稱“二李”。

雖算不上家境優渥,李賀也可謂係出名門。往前追溯,他的高祖為鄭王李亮。李亮何許人也?唐太祖李虎的第八子,唐高祖李淵的第八叔。這樣一來,李賀算得上一門皇帝的遠親,誠如他在詩中自謂的那樣,他是“王孫”。隻不過到了李賀父親一代,李家這一支早已式微。李賀父親李晉肅曾任“邊上從事”,唐德宗貞元初年,遷官河南陝縣縣令。

李賀生於河南福昌縣的昌穀,此地位於西京長安與東都洛陽之間的古驛道上,距離唐朝兩大都市都不遠,又有好山好水。南麵女幾山,氣勢巍峨,北麵漢山、東麵鳳翼山,古柏蒼然。洛河自西南來,連昌河自西北來,兩條清澈的河流穿過廣袤的大地。兩岸水草豐沛,境內翠竹連綿。連昌河畔屹立著古老的塔,洛河與連昌河交彙處,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群巍然挺立,那是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的皇家行宮——福昌宮。盡管在李賀出生前,宮殿早已荒廢,不過昔日的輝煌透過鉤心鬥角的瓦簷、木柱、宮牆,依稀可見。

李賀就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起來。在山野間,在洛水畔,在連片的業已廢棄的宮殿牆角,在古寺的晨鐘暮鼓裏,在古老神秘的傳說中,一顆少年的詩心躍動著長出翅膀。

這是一個清瘦的少年,體弱多病,瘦得恰如一管狼毫。連心眉,手指比常人長許多。外出時騎一頭瘦毛驢,那是父親送給少年的坐騎。一個皮膚黝黑的、年齡與李賀相仿的小仆人,像一根割不掉的尾巴,總尾隨著他。這個小奚奴,是李賀父親在四川為官時,從蜀地買回的無人照管的孩子。他追隨著李賀,在往後的漫長人生裏,陪伴李賀,也照顧李賀。

少年李賀早早確立了人生理想,早早地有了不同凡響的抱負。除了博覽群書,他時常騎著毛驢走向昌穀的山野,每次外出,少年的肩上都會背著一個破舊的錦囊,或許是從母親的錦囊改過來的。錦囊中藏有大小不一的紙片,一支小毛筆,一小錠墨。於山野中遊走時,若有靈感光顧,少年就會讓筆尖舔上墨跡,順手將詩句寫在紙片上,有時,也將詩句寫在一片黃葉上,或者寫在一片樹皮上。這些吉光片羽般的感受,都被隨手記錄下來,保持著思想最新鮮的形態投入錦囊。傍晚,少年回到家中。母親總會令婢女將錦囊中隨手寫上詩的紙片、樹葉等整理出來。經常是厚厚一遝,母親見了,心疼地嗔怒道:“兒啊,你這是要將心都嘔出來呀!”天色晚下來,家中掌燈吃飯時,李賀往往來不及用完餐,就急切地從婢女手中接過剛整理出來的“素材”,展紙,研墨,將一天所得變為一首首“正式”的詩,隨後折疊好,投入另一個囊中。

於一張張紙頁和山間的晚風裏,於晨露的微光和鬼神的傳說裏,少年采擷著他的詩句。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