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王月婷離去的身影,楊阿婆向另外兩個阿婆遞了一個眼色,兩個阿婆心領神會,趕緊快步離開了楊阿婆家,回自家去了。楊阿婆看向二樓王月婷的房間,微微一笑,走進了廚房。
此時,扶貧隊那邊,馬霞等人正在張大爺家的廚房裏忙活著。
張大爺家的廚房已經多年未用,所以把廚房修整好花了幾個人好一會兒的時間,村裏沒有通燃氣,平時大部分村民還是用柴火燒飯,因此,方原和馬小明幫助馬阿姨她們弄好廚房後,便到後山撿柴火去了,而馬霞等人則留下來準備食材。
因為沒有冰箱,所以這一次扶貧隊帶來的物資裏並沒有肉類,本來想可以跟鄉親們買一些雞鴨,但轉念一想,他們這麼一大群人,若是每頓都吃肉的話,那村子裏的雞鴨很快便會被吃光了,所以大家早就商量好了,以後的每一頓飯,盡量多吃素,少吃肉,所以這來到村子了的第一頓飯,大家決定要吃一頓全素宴。
不一會兒,大家看到有幾個村民來到了廚房,而為首的,便是王月婷的房東楊阿婆。
上次大家來望月組考察的時候,正是楊阿婆為大家準備的一日三餐,所以大家和楊阿婆已經很熟了,見楊阿婆等人走來,馬霞趕緊迎了上去。
“阿婆,您怎麼來了?”馬霞問道。
“我給你們帶點了東西來。”楊阿婆笑眯眯地說。
看到楊阿婆和她身邊那幾個阿婆手上都提著一個大竹籃子,籃子裏裝著各種蔬菜瓜果,還有雞鴨,頓時愣住了。
原來,支開了王月婷後,楊阿婆便想好了,雖然這一次不能幫扶貧隊做飯,但扶貧隊來到村裏,畢竟是客人,她們這些做主人的又怎麼能不盛情招待呢,所以便打算帶著些食品,前去探望。
楊阿婆等人的竹籃子裏,裝著雞啊,鴨啊,雞蛋啊,南瓜,還有剛從地裏摘出來的新鮮青菜。
“楊阿婆,你們這是幹什麼啊?”馬霞問道。
“我知道你們肯定沒有帶肉來,所以我們就給你們帶了點過來。”楊阿婆笑眯眯地說。
“楊阿婆,您帶來的東西我可不能收,我們備好了糧食的,夠吃。”馬霞說。
“怎麼會夠?你們那麼多人,帶來的那些糧食,吃一兩頓就吃完了。”楊阿婆說,她此時就像是個典型的媽媽,永遠認為孩子吃不夠,吃不飽。
“我們都做好規劃了,隔三差五地,會到鎮上補充的,阿婆,你就放心吧。”方原在一旁補充道。
“還去什麼鎮上啊,我們村裏又不是沒有糧食,你們想吃什麼,除了龍肉我沒辦法給你們找,這雞鴨魚,山羊,還是牛肉?我們這裏都有嘛!蔬菜就更不用說啦,每家每戶都種有,你們想吃,隨時去拿,沒有人會說你們的。”楊阿婆聽到方原說要到鎮上去買菜,似乎有些生氣。
“阿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我......”方原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他們這麼做,也是為了不麻煩鄉親們。
“阿婆,亂拿你們的東西,鄧隊長和王隊長是要說我們的。”彭翠說道。
“有什麼好說的,我就給你們帶點東西嘛,你讓他們跟我說。”楊阿婆說。
見楊阿婆她們非要把雞鴨等物留下,馬霞隻好先穩住楊阿婆,一邊打電話給鄧長河。
這時,鄧長河和王誌毅匆匆下樓來,把楊阿婆等人接到客廳坐下來。
方原和馬小明趕緊給這幾位婆婆們打來了茶水,還配上了他們帶來的一些點心。
“楊阿婆,你們的好意我們心領了,可是,你們的東西我們是絕對一點都不能收的,因為這個頭一開啊,這接下來就不好辦咯。”鄧長河笑說。
確實,關於吃飯的問題,大家在來之前便已經想好了,而這第一條原則,便是決不能接受任何村民們贈送的食物,就算非要接受,也一定要案市場價購買。
“楊阿婆,這樣吧,您把東西留下,我們把錢給您。以後我們再需要食物啊,會主動去跟您們買的。”王誌毅說。
“什麼錢不錢的,要你們的錢,我們還算個人嗎?”楊阿婆一聽王誌毅說到錢,便生氣了。
旁邊那幾個老人家也是一臉的不悅,說著當地的方言,鄧長河等人明顯感覺到這句話對她們來說就是個冒犯。
楊阿婆等人正在喝茶吃點心,此時,楊阿婆說道:“哎呀,我們農村什麼東西都沒有,就是這雞啊鴨啊,蔬菜瓜果有一點,又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你看,我現在也吃了你們的點心,喝了茶了,那我是不是也要給你們錢啊?”
可是,鄧長河也知道,免費接收村民們物品的這個頭是決不能開的,他想起以前在網上看過的新聞,說的是有些地方的扶貧幹部下鄉扶貧,最後沒把當地的經濟搞起來,反而是把村子裏的飛禽走獸都給吃了個遍,這哪是扶貧啊,簡直就是到鄉下度假來了。
“楊阿婆,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鄧長河說著,握住了楊阿婆的手,跟她說起了一個關於紅軍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是鄧長河以前邊防部隊的連長告訴他的,而連長也是從他曾經的連長那裏聽來的,這個故事就像是一個信念,一種精神,從紅軍時候開始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那是在八十多年前的1935年,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不得不離開蘇區,向西轉移,也因此拉開了長征的序幕。
當時,一支紅軍小分隊來到了一個實壕的小鎮,打算在鎮上修整一段時間,便駐紮了下來。
當時,鎮上的百姓對部隊很是抵觸,因為小鎮自古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幾百年來,不斷地有各種軍隊經過。曾經軍閥的部隊來過,國民黨的部隊來過,土匪來過,山賊也來過,這次帶著武器窮凶極惡的人,每次來的時候,不是燒殺搶掠,便是破壞擾民,把小鎮搞得是雞飛狗跳,苦不堪言。因此,每當有部隊前來,小鎮的居民便會大門緊閉,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地窖用於藏身,值錢的東西和糧食也會一起藏到了地窖裏,所以就算部隊的人闖進了屋子,翻箱倒櫃也毫無所獲,而百姓們都要在地窖裏等到部隊的人離開後才敢出來。
這一次紅軍部隊來到小鎮後,百姓們依舊是藏到了地窖裏,可奇怪的是,並沒有看到有紅軍闖進民宅,於是,好奇的人便走出了地窖,發現家裏完全沒有人闖進的痕跡,於是大膽一些的人便趁著夜色走出門外打探消息,此時才發現,所有的紅軍都躺在牆角睡覺呢。
紅軍的舉動讓村民們非常驚訝,因為這支部隊和那些軍閥和國民黨部隊完全不同,他們竟然不強占民宅,而是自己搭帳篷,住在了民宅外,甚至連帳篷都不搭,直接睡在了路邊。
於是,百姓們便紛紛從地窖裏出來,好奇地觀察著這支奇怪的部隊,隻見他們穿著樸素的軍裝,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分明也是一副農家子弟的模樣。
漸漸地,百姓們便壯起了膽接納了這支特殊的隊伍,還允許他們在農民家借灶台做飯。
而更讓百姓們感到驚奇的是,這群紅軍在做飯的時候,也是自帶炊具,鹽米和蔬菜瓜果,並且親自挑水、劈柴,不給主人家添一點麻煩,做好了飯菜還會主動邀請主人家一起吃,那情形,就像是遠走他鄉多年的孩子回到家鄉一樣。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更是分得清人的好壞,就這樣,這群紅軍戰士們很快便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這時,鄉親們紛紛邀請紅軍戰士們到自己的屋裏居住,但都被紅軍戰士們謝絕了。
而紅軍戰士們向百姓們購買補給食品的時候,也絕不會少付一分錢。
這支紅軍隊伍隻在鎮上待了五天,便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以至於在紅軍走後,當地民間便開始流傳起一首歌謠來,
那首歌謠是這麼倡的:
實在壕哪年不過兵,
過兵百姓不安寧,
唯獨當年紅軍過,
一來一去很清淨,
不拿東西不拿線,
走時地下掃幹淨!
是的,當時離開的時候,紅軍戰士們甚至幫百姓們把街道打掃得幹幹淨淨地才離開。
聽了鄧長河講述的故事,楊阿婆和另外兩位阿婆都是熱淚盈眶,其實她們在很小的時候也見到過我們的解放軍戰士,知道我們部隊作風優良的傳統。
“阿婆,這就是我們的部隊一直能夠戰無不勝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對鄉親們是真誠以待,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傳統能夠一直繼承下來,我們才獲得了老百姓的擁護,所以阿婆啊,我們扶貧隊也是要堅決繼承這一優良傳統,不能給村裏的鄉親們添麻煩!”鄧長河向楊阿婆解釋道。
“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心疼你們啊,這頓飯連肉都沒得吃,怕你們餓著了!”楊阿婆聽了鄧長河講的故事,眼淚也滿是淚花。
“沒關係的阿婆,現在大家生活好了,也不用每頓飯都吃肉了,偶爾吃一吃素,對身體好!”王誌毅笑道。
“是啊是啊,以前我們農村窮得吃不起肉,羨慕你們城裏人每頓都有肉吃,現在我們吃起肉了,你們又改吃素了!”楊阿婆笑道,眾人也都笑起來。
通過和楊阿婆等人的一番交談,她們也終於理解了這群老戰士們的用心良苦,最後,東西還是留下了,但王誌毅也把錢交給楊阿婆她們帶走了。
鄧長河還和楊阿婆約定好了,以後扶貧隊需要向村民們采購食物,會提前列出一份清單,交給楊阿婆,楊阿婆便會組織村民們為扶貧隊準食物。
其實扶貧隊也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為村民們提高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