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看著眼前的賀彪,心中滿是不舍。
這些勇衛營將士,都是他親手挑選的精兵良將,個個驍勇善戰,今日擺出要斬賀彪的架勢,不過是為了維護皇家臉麵,做做樣子罷了。
曆史上的曹化淳,本是忠於大明的太監,卻被文官集團抹黑得麵目全非,最終鬱鬱而終。
京師淪陷時,他早已告老還鄉,可文官漢奸們為了推卸責任,竟篡改史實,汙蔑是他打開城門迎接流寇入城。
事實上,真正打開城門的是提督京營的太監王德化,以及崇禎極為信任的兵部尚書張縉彥。
當初,前任兵部尚書曾力薦李邦華、史可法擔任兵部尚書,崇禎卻偏偏選中了張縉彥。
結果,這位他信任的尚書與內閣首輔魏藻德率先投敵,內閣大臣陳演、成國公朱純臣、國丈周奎等人,更是將賣國求榮演繹得淋漓盡致。
而被崇禎棄用的李邦華,最終追隨崇禎殉國;
史可法則堅守揚州,與清軍血戰到底,壯烈犧牲。
世人對大明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小冰河期的天災與瘟疫所致,有人認為是國庫空虛、缺錢引發危機,也有人歸咎於流寇肆虐、藩王割據,或是崇禎皇帝多疑固執的性格。
但作為穿越者,朱慈烺心中卻有著清晰的答案。
大明滅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無數漢奸的背叛。
一個人口僅二十餘萬的漁獵民族,若沒有漢奸相助,連入關的能力都沒有,更別說問鼎中原。
八大晉商等奸商為其輸送糧草物資,讓他們在小冰河期得以生存;
範文成、洪承疇出謀劃策,為其製定滅明方略;
孫之獬搖旗呐喊,推動剃發易服;
李永芳、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祖大壽、吳三桂等一眾漢奸為其攻城拔寨,屠戮同胞。
清軍入關前,便在遼東大肆屠城,寇邊時掠殺數十萬百姓;
入關後更是喪心病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廣州之屠......
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四川被屠得幾無人煙,他們卻將罪名嫁禍給早已死去的張獻忠,何其無恥!
思緒收回,曹化淳表麵依舊麵色沉凝,一言不發,實則暗暗期盼太子能網開一麵,不要與賀彪過多計較。
朱慈烺看著眼前的周遇吉與賀彪,突然哈哈大笑:“哈哈哈,你們太小看孤了!孤心懷天下,愛民如子,守衛勇衛營本就是你們的職責,孤為何要怪罪?賀彪今日堅守營規,做得很好,孤決定,升你為參將!”
“謝殿下千歲!”
賀彪本以為必死無疑,沒想到不僅免罪,還能升官,激動得連連磕頭,額頭瞬間磕出了血。
“將軍快平身!”朱慈烺連忙上前扶起他,沉聲道,“大明軍人,當有錚錚鐵骨,不能做隻會磕頭的軟骨頭!從今往後,除了皇帝,不必給任何人下跪!”
這番話,讓賀彪感激涕零,曹化淳與周遇吉也暗暗豎起大拇指,連勇衛營的守衛們都激動得再次跪倒,齊聲高呼:“皇太子千歲!”
“將士們快快平身!”
朱慈烺微笑著揮手,目光掃過眾人,滿是欣慰。
嶽洋站在一旁,暗自佩服太子的“馭人之道”。
這一番操作下來,不知收獲了多少將士的忠心。
就在這時,又一隊人馬從營中衝出,為首之人正是勇衛營監軍太監盧九德。
他在朱慈烺麵前滾鞍下馬,跪倒在地:“奴婢迎駕來遲,請殿下恕罪!”
朱慈烺笑著扶起他:“盧大伴免禮。孤本想悄悄看看勇衛營的訓練,沒想到你們防守得如此嚴密,真是讓孤大開眼界!”
“勇衛營都是粗人,禮數不周,還望殿下莫怪。殿下,請隨奴婢入營!”
盧九德躬身引路,與曹化淳一同陪著朱慈烺前往訓練場。
訓練場占地廣闊,數千名勇衛營將士正在揮汗如雨地操練,有的練習刀法,有的演練陣型,有的比拚騎術,喊聲震天。
朱慈烺被請上指揮台,站在高處俯瞰全場,看著將士們刻苦訓練的模樣,心中頗為滿意,但很快又皺起了眉頭。
場上將士竟全是冷兵器訓練,不見火器的蹤影。
“盧大伴,”朱慈烺疑惑地問道,“勇衛營作為精銳,理應以火器為主,為何如今還在苦練冷兵器?若是遇上東擄的八旗騎射,這般訓練如何應對?”
盧九德苦笑著搖頭:“殿下有所不知,如今大明的火器,哪裏還能用啊!炸膛傷人的概率,比擊殺敵人還高,將士們寧願用冷兵器拚命,也不願碰那些‘燒火棍’。”
“我靠…”朱慈烺氣得差點罵出聲。
他深知,明朝早年的火器並不落後,仿製的紅衣大炮不比西方差,魯密銃、鳥銃的性能也頗為精良。
可隨著官員腐敗,研製火器的經費被層層克扣,工匠們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誰還會用心造槍造炮?
吃空餉、以次充好成了常態,最終造出的火器,成了傷己傷人的“廢鐵”。
正沉思間,一陣馬蹄聲與喊殺聲傳來。
朱慈烺抬眼望去,隻見周遇吉率領一支騎兵衝入訓練場,與步兵展開對戰演練。
這般演練雖能提升近戰能力,可若是遇上裝備精良的火槍兵,恐怕不堪一擊。
朱慈烺敢肯定,若是讓周遇吉的騎兵對陣東宮衛隊的線膛槍,必然會被秒殺。
“停止訓練!”朱慈烺對盧九德下令,“傳黃得功、周遇吉、孫應元三位將軍來見孤。”
“遵命!”盧九德立即派人去傳喚三人。
就在此時,腦海中突然響起係統提示音:“叮,檢測到宿主身處勇衛營,是否簽到?”
“簽到!”朱慈烺毫不猶豫地回應。
“叮,恭喜宿主簽到成功!獲得三百杆線膛槍、五萬發子彈;1000積分;線膛槍與米尼彈打造工藝圖紙一份!”
聽到獎勵,朱慈烺心中一喜。
線膛槍與米尼彈的打造圖紙,可比單純的武器更重要!
大明的工匠能力並不弱,當年趙士禎曾研製出連發火銃,堪稱“機槍鼻祖”,隻因缺乏資金與支持,才遺憾放棄。
隻要有工藝圖紙,兵仗局的工匠們必然能造出合格的線膛槍與米尼彈,甚至可能提前百年讓這些先進武器在大明問世。
朱慈烺握緊拳頭,心中燃起希望。
有了這些武器與圖紙,再加上勇衛營的精銳將士,隻要好好整頓,定能打造出一支足以對抗流寇與清軍的強軍,為大明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