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鏡子前,回想著昨晚那個神秘人的話。音樂的靈魂,到底該如何詮釋?
為了準備皇家音樂學院的考試,我選擇了肖邦的《幻想即興曲》作為參考曲目。這首曲子曾被已故的鋼琴大師顧明遠演繹到極致,被譽為"最接近天堂的聲音"。
顧明遠,這個在音樂界如雷貫耳的名字。他是繼帕格尼尼之後被稱為"魔鬼的琴手"的天才,可惜英年早逝,死因至今成謎。有人說他在追求完美演奏時走火入魔,也有人說他被音樂中的魔鬼奪走了靈魂。
我打開音響,放著顧明遠的演奏錄音。他的琴聲仿佛有魔力,每個音符都充滿靈性,讓人不自覺沉醉其中。
夜漸漸深了,我反複練習著那些我覺得最難把握的段落。突然,琴房的溫度驟降,我的手指微微發抖。
“你在模仿,而不是演奏。”
熟悉的聲音再次響起,這次我沒有被嚇到,反而期待地轉過身。果然,鏡子裏又出現了那個身影。
"大師,請指點。"我鼓起勇氣說道。
他走近鋼琴,雖然看不到實體,但琴鍵卻真實地被按下。一段優美的旋律流淌而出,是同樣的曲子,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韻味。
"音樂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流露。"他邊彈邊說,“你得讓每個音符都有自己的生命。”
我專注地聽著,突然發現一個細節:“這個段落…和原版的譜子不一樣。”
琴聲戛然而止。鏡子裏的身影轉向我,臉上露出一絲似笑非笑的表情:“原版?你說的是出版社的譜子嗎?”
“是的,我買的是最權威的版本。”
他發出一聲輕笑:“那你知道顧明遠最後一次演出用的是哪個版本嗎?”
我愣住了。據說顧明遠生前一直在修改這首曲子的演奏方式,但他最後的手稿從未公開過。
"要不要聽聽真正的版本?"他的聲音帶著誘惑。
不等我回答,琴聲再次響起。這一次,音樂中多了一種說不出的魔力,每個音符仿佛都在訴說著某個故事。我感覺自己的靈魂被這音樂牽引著,飄向某個未知的境界。
當最後一個音符消散時,我仿佛從夢中驚醒。鏡子裏的身影已經模糊,但我依稀看到他的嘴角掛著一抹神秘的微笑。
"這才是真正的《幻想即興曲》。"他說,“想學嗎?”
我毫不猶豫地點頭:“想!”
"很好。"他的聲音漸漸飄遠,“但要記住,追求完美的代價,有時候會超出你的想象…”
房間重歸寂靜,隻有窗外的月光靜靜地灑在琴鍵上。我看著鏡子,若有所思。那個神秘人,他的身份,他說的話,還有那段從未公開過的樂譜…
一切都指向一個不可思議的可能。
我打開電腦,搜索顧明遠的照片。當看到那張年輕的臉龐時,我的手不自覺地顫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