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爭霸中,宋襄公隻不過是個曇花一現的人物,真正接替齊桓公稱霸的是晉文公。
晉文公名字叫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在他夫人死了以後,把他最寵愛的驪姬立為夫人。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且要陰謀殺害比奚齊年長的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隻得分別逃到國外去避難。
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於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
晉惠公在執政的第十四個年頭時得了重病,不能臨朝。留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圉聽到這個消息,生怕君位被人搶走,乘天黑逃回晉國。晉惠公也擔心公子重耳回國搶奪君位,弄得寢食不安。大夫郤芮獻策說:“重耳流落在外,終歸是個禍害,不如想法把他殺了。”晉惠公就派一個叫勃鞮的人去刺殺重耳。
重耳逃離晉國以後,一直在狄國避難,前後有十二年光景。晉國有才能的人,像狐毛、狐偃、趙衰(cuī)、介子推等人都跟隨他。一天,狐毛、狐偃兄弟倆接到父親狐突的信,信上寫道:“勃鞮三日內即去謀刺公子,速作準備。”他們趕快告訴重耳。大家商量準備逃到齊國去。要從狄國到齊國去,必須經過衛國。衛文公怕得罪晉惠公,不但不接待,還不放重耳進城。沒有辦法,重耳等人隻好繞著道走。一路上無依無靠,又沒有幹糧,隻好沿路乞討。
一天,他們走了幾十裏路不見人煙,太陽當頭了,還沒吃早飯,肚子餓得咕咕叫,看到遠處大樹下一夥農夫正在吃飯,高興極了。重耳叫孤偃向他們要點吃的。衣不蔽體的農夫們望著這群貴族打扮的人說:“我們哪裏有吃的!連野菜都吃不飽,哪有多餘的送人呢?”另一個農夫從田裏捧起一大塊泥土,送到重耳麵前說:“這個給你吧。”重耳大怒,拿過馬鞭,就要打那個農夫。狐偃看到農夫們一個個怒目相視,急忙勸阻說:“要弄點糧食不難,要弄塊土地恐怕就難了。老百姓送給我們泥土是好兆頭啊!這是上天借他們的手給我們的恩賜,得土意味著得國啊!”重耳隻好忍氣上車,向前趕路。他們風餐露宿,經曆了數不盡的辛苦,花費了一年左右時間,終於到了齊國。
齊桓公聽說重耳前來投奔,馬上派人去迎接,給他們安排住處,供給車馬,送米送肉,招待十分周到,還把本家的一個美女齊薑嫁給重耳作夫人。重耳非常感激,更加敬佩齊桓公。他們在齊國一住就是七年。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了,齊國的五個公子爭奪君位,國勢漸漸衰落下來。跟隨重耳的幾個人商量要離開齊國。
可是,重耳迷戀眼前的安逸生活,整天廝守著齊薑,再也不想離開齊國了。狐毛等人想見到他都很不容易。一天,大家湊在一塊說起這事,都十分焦慮。狐偃說:“諸位不要著急。要讓公子振作起來,我倒有個辦法。”趙衰說:“你有什麼妙計?”狐偃說:“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便拉著他們幾個人,來到城外桑樹林的深處,大家圍坐在地上。狐偃說:“現在不離開這裏不行了!大家回去把行李準備好,等公子一出來,咱們就說請他去郊外打獵,出了城,咱們趕車就跑,他還有什麼辦法?隻是不知上哪國去好。”趙衰說:“宋國總想作霸主,他們很需要人,咱們投奔宋襄公試試。萬一不行,再回秦國或者楚國去。”狐偃又說:“宋國大司馬公孫固是我的朋友,我看可以到宋國去。”這幾個人以為,他們的話沒有人聽見,商量完了就分頭去準備。哪料到齊薑的幾個使女正在樹上采桑葉,偷聽了他們的談話,回去後就一五一十告訴了齊薑。
第二天天剛亮,趙衰、狐偃來叫重耳。重耳還在酣睡。齊薑把狐偃叫了進來,問他有什麼事。狐偃說:“公子過去在狄國,天天乘車馳騁,現在長久不出去活動,我們怕他悶壞了,想請他去打獵。”齊薑笑著說:“你別說笑話,打一次獵,哪裏會去那麼遠呢!你們不要瞞我了。你們商量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很敬佩你們一片忠心,這次,我一定幫助你們。今天晚上,我請公子喝酒,將他灌醉。你們乘天黑,把他拉出城去。”狐偃見齊薑是不同尋常的女子,不禁肅然起敬。
當天晚上,齊薑在宮中擺下酒席,請公子喝酒。重耳問道:“今天晚上為麼這樣大擺酒席啊?”齊薑說:“我聽說公子將要遠行,特地設宴送行。”重耳說:“人生有限,隻要舒適如意,何必再想別的事呢?”齊薑說;“公子應該有誌氣,聽從手下人的忠告,離開齊國。”重耳很生氣,放下酒杯不喝了。齊薑怕事情弄僵,笑著說:“算了,算了,要是走呢,那是公子的誌氣,這酒就算送行;要是不走呢,那是公子對我的一片深情,這酒就算表示我對您的感謝。來,讓我們開懷暢飲吧!”重耳轉怒為喜,一杯接一杯地喝起來,加上齊薑不斷勸酒,不一會兒就醉得不省人事了。齊薑急忙派人去叫狐偃。
狐偃等人七手八腳地把重耳抬上車,連夜出城。他們一氣跑了五六十裏,才放慢了腳步。這時候正值雄雞啼曉,東方發白。重耳翻了翻身,感到搖晃得厲害,睜開眼一看,才知道自己是睡在車上,又不知到了哪兒,頓時大怒,罵道:“你們想造反嗎?為什麼不和我商量就把我弄出了城?”說罷,從魏仇手裏奪過戈就向狐偃刺去。狐偃急忙跳下車,重耳又下車追趕。大家趕忙婉言相勸。趙衰勸道:“我們之所以忍受骨肉離散的痛苦追隨主公,是因為主公是有大誌的人,如今齊國內亂不止,我們不適合在此立足,這是我們大家意思,你不要隻怪狐偃。”
事到如今,重耳也無可奈何,隻好和大家一起上路。重耳一行人到了曹國,曹君得知他們從齊國逃出本不想接待他們,但因大夫僖負羈請求才不情願地打開城門,而且對他們非常無禮,還不安排飯食。僖負羈感到過意不去,再加上夫人勸說,就在晚間給重耳等人送去豐盛的飯菜及禮物。重耳等人非常感激,他們將飯菜吃掉,卻退回了禮物。
第二天,重耳等人離開曹國,僖負羈望著他們的背影,暗想:這些人困難時期卻不貪圖錢財,將來定能成大事。
重耳等人一路顛簸到了宋國,宋襄公此時正重病在床,隻好派公孫固出城迎接。狐偃本打算留在宋國,但公孫固向他如實介紹了宋國目前的情況,狐偃打消了這個念頭。幾天後,重耳決定繼續前行。宋襄公送來許多必備的馬匹、衣物等。
重耳及隨從們踏上了去楚國的路途。不久,就到楚國。對重耳很尊敬。楚成王用招待國君的禮節招待他。重耳跟住在齊國時大不一樣,他現在經常想要回晉國這件大事。
一天,楚成王問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晉國,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說:“如果我能回晉國,一定和楚國和睦相處,將來萬一兩國打起仗來,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來報答您的恩情。”古時候行軍,三十裏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後退九十裏。楚成王隻當重耳是說笑話,對他依然敬重。
當年晉惠公背信棄義攻打秦國,被秦穆公俘虜,因姐姐求請才被放回晉國。為了向秦穆公表示誠意,將公子圉送到秦國作人質。公元前637年,晉惠公病死。公子圉背著秦穆公偷偷回晉國作了國君,而且與秦國繼絕了關係,他就是晉懷公。
秦穆公得知此事,既氣憤又傷心。想想自己對他們父子倆真是以誠相待真心相助,而這二人一個忘恩負義一個過河拆橋。秦穆公越想越後悔,假如當時護送重耳回國,一定不會是現在的局麵。秦穆公打定主意,決定迎接重耳回晉國稱君。
一天,秦國使臣求見楚成王,向他說明秦穆公希望重耳能到秦國去。楚成王征求重耳的意見,重耳決定接受秦國的邀請。
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和夫人都很高興,決定將女兒懷嬴嫁給他。這個主意令重耳、懷嬴均感到難為情。原來懷嬴曾是公子圉的妻子,也就是重耳的侄媳婦。懷嬴本不想答應這門婚事,一來輩份有差別,二來重耳的年齡已是61歲了。但是這個婚姻含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她隻有默認了。重耳也覺得不合適,便讓趙衰幫忙回絕。趙衰卻勸說道:“主公千萬不要拒絕,曆來兩國修好,都是靠聯姻維係,這門婚事已經和我們能否回晉國聯係起來了,所以主公應該答應。”於是,重耳成了秦穆公的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親率大軍護送重耳等人回國。到了黃河,秦穆公派兩員大將率一部分軍隊送重耳過河,自己率部分軍隊在河邊駐紮,以便接應。重耳與秦穆公灑淚而別。
重耳上船後,發現船上堆滿了過去用過的舊物品和穿過的舊衣物,有的已經破得不成樣子,感到很滑稽。就說:“我們這次回晉國,吃穿用度會應有盡有,還留這些破東西幹什麼?”說完便命人將破爛兒扔掉。這些東西都是壺叔弄到船上的,他從重耳逃離翟國時就跟隨他,替大家管理物品,如今回國,想想從前所受的磨難,看看這個,摸摸那個,什麼也舍不得扔。聽了重耳的話他不禁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一切均被狐偃看在眼裏,他的心裏也有些酸溜溜的。他覺得是該向重耳表明心跡的時候了。於是跪在重耳麵前說:“主公就要成功了,我繼續留下來也沒有什麼用了,隻能像那堆破爛兒一樣。我這兒有一塊秦穆公送的白玉,轉送給您作個紀念……”重耳聽了狐偃的話,頓時醒悟過來,慌忙扶起狐偃,流著淚說:“如果沒有你們陪我受盡千辛萬苦,哪有我重耳的今天。我知道錯了,隻是請你不要再有這種想法……”說罷便令人將丟掉的東西撿回,又向壺叔賠了不是。
重耳過了黃河,秦軍一鼓作氣接連攻下幾座城池。晉軍守將本不願為晉懷公拚命,所以逃的逃,降的降。晉懷公早已眾叛親離,他見大勢已去,就在勃鞮的保護下逃走了。呂飴甥、郤芮曾與晉惠公夷吾同謀刺殺重耳,見晉懷公已私自逃走,隻好向重耳叩頭請罪,重耳卻沒有責怪他們的意思。
重耳從逃到翟國時算起,在外飄蕩了整整19年,終於在62歲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殺了懷公。懷公的被殺,深深觸動了呂飴甥、郤芮。他們越想越害怕,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們定下一條毒計,讓前後兩次追殺文公的勃鞮去實行。
勃鞮並沒有聽從他們的安排。勃鞮是個非常忠君的人,當年晉獻公經不住驪姬的挑唆,派勃鞮追殺重耳,勃鞮斬斷了重耳的一截袍袖;後來又受晉惠公之命到翟國刺殺重耳,勃鞮領命而去,結果重耳逃走,這次呂、郤二人讓他殺重耳,他猶豫了,國君讓他殺任何人,他都會服從命令,而今要殺重耳是殺國君啊,是與前兩次意義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半夜時分他請求狐偃帶他見晉文公。晉文公不願見他,他苦求三次,終於見到晉文公。呂、郤芮二人為此丟了性命。
這件事使晉文公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同時晉文公還任用了一個人,這就是當年拐走重耳出逃時全部財物的頭須。他現在的任務,仍然是管理財物,而且經常同文公坐在一輛車上,說說笑笑,十分融洽。
跟隨重耳一起逃亡的有位賢人叫介子推,他是對國家有功之人。當晉文公獎勵有功之臣的時候,他卻躲在鄉村裏,不肯受封賞,後來幹脆和母親躲進深山老林。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他了。晉文公知道這件事後,心裏非常難受,就派人去山中請他,但是找不到他的下落。有人說介子推躲進了綿山,但是這兒仍不見他的蹤跡。於是晉文公就把綿山封給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他說:“這介山的名字記載了我的過失,也記載了人間的一個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