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不可欺,民心不可違。欺民、違民之政府,雖然可以主政一時,但是不可能長久。中華五千年朝代的更迭,莫不以民心為取向。正如孟子所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卻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中國,實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外國列強,占我河山,奪我財富;民國政府,腐敗透頂,草菅人命,不顧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那時,中華大地有兩股軍事力量:一股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這支超過百萬之眾的軍隊,掌握在蔣介石手中。這支軍隊,由大小軍閥集團構成,他們合縱連橫,在民國版圖上攪起陣陣狼煙。他們派係林立,有北洋係、皖係、直係、奉係、西北係、晉綏係、桂係、粵係、湘係、黔係、滇係、川康係、甘寧青係和蔣介石直控的中央係。一股是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這支軍隊不過十萬人馬。他們有被蔣介石從鄂豫蘇區“圍剿”驅趕到川、陝的張國燾、徐向前的紅四方麵軍;有從大別山轉移鄂豫邊界的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有從鄂西和湘贛轉移到湘鄂川黔的賀龍、蕭克的紅二、紅六軍團;有陝北的劉誌丹率領的紅二十六軍;有從井岡山轉移到江西、福建一帶的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方麵軍。駐守在瑞金、於都一帶的紅一方麵軍,隨著根據地的人、兵、槍越來越多,地盤和聲勢越來越大,蔣介石很快意識到毛澤東領導的紅軍與根據地的崛起將成為他獨裁中國的大患,於是紅軍遭到了蔣介石的五次大“圍剿”。
一九三〇年十二月,蔣介石親自到南昌,糾集十萬兵力,對贛西南根據地和紅軍進行第一次大“圍剿”。他揚言隻用三個月的時間,消滅中央紅軍。他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由北向南,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一線,分八個縱隊,進犯建立在贛南和閩西一帶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這時中央根據地的紅軍隻有四萬人,但毛澤東、朱德實行戰略性退卻和誘敵深入的戰術,將敵軍主力張輝瓚、譚道源兩個師的人馬誘到龍岡、源頭一帶,集中優勢兵力猛烈打擊,五天之內打了兩仗,消滅敵軍一個半師,並活捉國民黨軍第十八師師長兼前線總指揮張輝瓚,一九三一年一月初,蔣介石發動的第一次軍事“圍剿”徹底失敗。
一九三一年三月,蔣介石又調集了二十萬人馬,對贛閩根據地對紅軍進行第二次“圍剿”。他任命何應欽為陸海空總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負責此次“圍剿”。何應欽按照蔣介石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分進合擊、重重包圍的戰術,企圖一舉消滅贛閩各根據地的紅軍。何應欽分路推進到江西中部,從贛江吉安向東延伸到福建建寧,在長達四百公裏的戰線上修築了堅固的碉堡,號稱八百裏防線。此時紅軍隻有三萬多人。毛澤東、朱德分析了敵我情況:敵人雖數倍於我,但其內部矛盾重重,意見不統一,而各路人馬有強有弱。於是,毛澤東、朱德拿兵力最弱的王金鈺的第五路軍開刀,然後再各個擊破。十五天裏打了五個勝仗,殲敵三萬多人。一九三一年五月下旬,蔣介石的此次“圍剿”又失敗了。
一九三一年七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采取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戰術,率領三十萬大軍上陣,對紅軍進行第三次“圍剿”。毛澤東、朱德采取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辦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牽著敵人的鼻子在興國以北的崇山峻嶺中打轉,把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紅軍在一周之內三戰三捷,殲敵三萬餘人,繳獲長短槍一萬多支,打得蔣介石苦不堪言,又以失敗告終。
一九三二年七月,蔣介石以何應欽為贛粵閩邊區“剿共”總司令,發動對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麵軍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中革軍委按照敵人可能進攻的方向,將中央蘇區劃分為東北、東南和贛江三個作戰區域,分設了三個總指揮部,統一指揮該地域內的地方紅軍和群眾武裝,為發揮主力紅軍、地方紅軍和群眾武裝的整體力量打擊敵人創造了條件。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共消滅蔣介石嫡係部隊三個師、俘獲一萬餘人,繳槍一萬餘支,活捉師長二名,斃傷十六名師、旅、團長。此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
一九三三年九月,蔣介石開始實施對中央根據地和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他撤銷了贛粵閩邊區剿共總司令部,在南昌設立了全權處理贛、粵、閩、湘、鄂五省軍政要務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親自坐鎮南昌,指揮此次“圍剿”。在政治上,蔣介石繼續推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在根據地周圍地區實行保甲製度和連坐法;在經濟上,控製交通,實行貿易禁運,對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在軍事上,采取持久和堡壘主義戰略,企圖不斷消耗紅軍的有生力量,把紅軍壓縮在狹小的區域內,好將中央紅軍一網打盡。還聘請了一大批德國軍事專家做顧問,製定作戰計劃;從美國、英國購買大批軍火,增加部隊裝備。六月,蔣介石召開五省剿共軍事會議。七月至九月在廬山舉辦了三期軍官訓練團,受訓者達七千五百多人。經過半年的準備,一九三三年九月,蔣介石調集一百萬軍隊,二百多架飛機,自任總司令,瘋狂向革命根據地撲來。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兵力“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央紅軍,他夢想一舉消滅中共中央首腦機關,解決他多年來的一塊心病。
詞曰:
萬裏夕陽垂地,誰人真是經綸手?中興事業,英雄劍引,黎元翹首。南京政府,豪華消盡,國人詛咒。尋天下大同,革故鼎新、孰堪任,堯舜籌。
獨有毛公檣櫓,挽狂瀾、揚帆浪口。遵義撥亂,赤水四渡,擊楫中流。層層“圍剿”,問韜無計,天亡乃楚。春去也,笑談蔣委員長,遺恨千秋。
調寄《水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