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過程中,似乎不必隨波逐流,有時候選擇一些冷門的行業,也是一種創意,同樣能獲得成功。
在泰國有個養鱷大王叫楊海泉,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華僑家庭。父親楊水青早年前往泰國謀生,為人傭工,母親做挑擔小販,育9子3女,楊海泉排行第四。由於家境困難,他隻斷斷續續上過一年小學,從10歲起就做童工,先後做過照相館的傭工、客棧的店小二、金鋪的夥計,還做過小生意。
15歲那年,楊海泉在別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小小的雜貨店,主要收購當地的土特產轉賣給商人。但是沒有多久,雜貨店就關門了,這是他生意場上的第一次失利。他總結出一條經營之道,即: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獨辟蹊徑,大膽開創冷門生意,這樣才能獨占鼇頭,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冷門在哪裏呢?
一天,楊海泉遇到了一個以獵殺鱷魚為生的舊相識,兩人在一起談起鱷魚,談出了興趣。那人介紹道:“鱷魚的全身都是寶,那些捕殺鱷魚的人發了大財,但是現在鱷魚已越來越難捕了,就連小鱷魚也在捕殺之列。”
楊海泉靈機一動,立即想到:如果這樣濫獵濫捕,即使是一座金山也會被挖空的,何況是動物呢?如果把鱷魚的幼仔飼養起來,就像養羊養豬那樣,等它們長大了再殺,不就可以“無窮無盡”了嗎?
然而畜養鱷魚自古未聞,家人和親友對此都不屑一顧,對他冷嘲熱諷。
可是楊海泉毫不動搖,說幹就幹。他一麵到鱷魚產區去廉價收購幼鱷;一麵很快就在自家的地裏修築了一個養鱷魚的池子。小鱷魚不值錢,楊海泉是一個十分勤勞的人,得到了那些獵鱷人的好感,很多人就白白地把小鱷魚送給了他。
小鱷魚不斷多起來,但是楊海泉很窮,連很少的鱷魚飼養費都拿不出來。親戚朋友看到楊海泉的這種“反常”舉動,都紛紛前來勸阻。
他的母親更是反對,以“養虎傷人,養鱷積惡”責怪他,說他是異想天開,想錢想瘋了……
但是,楊海泉就是有一股“九頭牛拉不回來”的倔勁兒,一點兒也沒有動搖。他認為,別人嫌棄的,不願意幹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走起來才會更加寬廣……
人工飼養鱷魚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沒有規律可循,沒有老師可拜。事實證明,敢為人先的人就必須有膽量經受各種磨練。
喂養鱷魚比喂養一個初生嬰兒還要困難。
剛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缺乏飼養經驗,有些小鱷魚因此而喪命。成年鱷魚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凶悍的,但是小鱷魚的生命卻很脆弱,對氣候反應很敏感,對小小的驚恐也會發生痙攣而生病,嚴重的還會殘廢或喪命。可是這一切並沒有嚇住楊海泉,他經過日日夜夜認真地觀察,難題終於得以解決,他成功地闖過第一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問題在等著楊海泉。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一是小鱷魚喜歡吃魚類或水中的小動物,有時還要吃肉,楊海泉很難拿出這麼多錢去買飼料;二是隨著鱷魚的不斷長大,原來的鱷魚池已經容納不下了,楊海泉缺乏必要的資金去擴建。
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楊海泉喘不過氣來。
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楊海泉隻好含淚操刀宰殺部分基本達到出售規格的鱷魚賣掉以換取資金。就這樣一麵飼養一麵宰殺,經過3年的時間才基本解決了經濟危機問題,慢慢地有了一定盈餘。
為了提高鱷魚的價值,楊海泉購買了屠宰設備,鑽研獨有的宰殺技術。當時,泰國的鱷魚產品都是由捕殺鱷魚的人在捕捉的時候宰殺的,設備很簡單,加工很粗糙,鱷魚皮的質量不高。楊海泉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
楊海泉的這種舉動是屬於十拿九穩的,所以,很快他就生產出了高質量的鱷魚皮產品。“海泉鱷魚皮”很快就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售價比一般的鱷魚皮產品高出了許多。
憑借著“海泉鱷魚皮”的名牌優勢,楊海泉很快就占領了先機,成立了一家“友商貿易行”,包攬了鱷魚皮的生產出口業務,生意做到了國外。楊海泉善於經營,講求信用,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好,生意當然就更加紅火,實力也更加雄厚了。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楊海泉的“北欖鱷湖”已經是舉世矚目的最大規模的人工養鱷湖了,率先進入了專業化養鱷的行業。
1971年3月,在美國的紐約召開了世界保護鱷魚大會,有1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參加會議,楊海泉作為泰國的惟一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他就像一個技術權威一樣,在大會上慷慨陳詞,向世界頂尖級專家講授他的養鱷經驗,還講述了泰國近50年來養鱷的情況,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
他很自豪地宣布:“在我的養鱷池裏飼養著15000頭大大小小的鱷魚!”
1973年,國際保護鱷魚大會在泰國曼穀舉行,會場就是楊海泉的“北欖鱷湖”,這是對楊海泉的事業的高度評價,是宣傳楊海泉先進經驗的絕好機會。
就是他這樣一個窮人的孩子,幾乎沒有上過什麼正規的學堂,現在居然走進了世界最權威的鱷魚專家的行列,創造了一個神奇的“鱷魚王國”,成為了泰國的巨富。
泰國人對楊海泉的成就大加讚頌,有一本雜誌上這樣寫道:“楊海泉的事業成就充分表現出了泰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
楊海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不“滿足”,他知道,要保持世界惟一最大的人工養鱷湖的美譽,還必須作出更大的努力,還必須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