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修身要學禮,不學禮無以立5. 修身要學禮,不學禮無以立
季羨林在《談禮貌》一文中這樣寫道:“如果一個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願意怎樣都行。可我們是處在社會中,這就要講究點人際關係。人必自愛而後人愛之。沒有禮貌是目中無人的一種表現,是自私自利的一種表現,如果這樣的人多了,必然產生與社會不協調的後果。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個人小事而掉以輕心。”
王國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殷周製度論》,他在其中論述了從商朝到周朝製度上麵的巨大變革,而這變革正是周朝建立了“禮樂製度”,包括祭祀、典禮、君臣之分等。他說周天子不是一個國家統帥,而是一個國家的道德標準,正是他自上而下建立的一整套完備的禮樂製度,才讓周朝得以綿延八百年。
而清朝出現的著名兒童啟蒙讀物《弟子規》,采用的便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禮儀規範,以此作為兒童啟蒙讀物,可見“禮”的重要性。
“君子有情,止乎於禮。不止於禮,止乎於心。”意思是說,君子有了情感,還要有行動上的禮貌;禮貌不夠的話,就要用心去表達這份禮貌。
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結伴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老先生閉目養神,躺著休息。其實,程頤並沒有睡著,他明知門外來了兩位客人,卻依然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隻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地等候他醒來。當時,外麵正下著大雪,二人站在門口也不進屋,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出聲讓二人進來。此時,兩個人身上落滿了雪。這就是“程門立雪”這一典故的由來。
“程門立雪”說的是尊師重道,這正是一種“禮”的體現。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禮儀專家,他認為禮儀是一個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他曾說過:“不知禮,無以立也。”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是在孔子十七歲時,即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地點是在魯國的巷黨。《水經注渭水注》有記載:“孔子年十七問禮於老子。”而《禮記曾子問》也曾四次記載孔子向老子求學問禮,其中一次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隻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會把貨物隱藏起來,就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一樣;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其容貌謙虛得像個愚鈍的人。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你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誌向,這些對於你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你的,也就這些了。”
孔子對老子有很高的評價,他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走。飛的我可以射,走的我可以網,遊的我可以釣。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誌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老子就是如此啊!”
禮是人的一種本質規定,古人言:“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人若無禮,就和禽獸沒有區別。“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因而,一個人的禮儀修養,可以從一個側麵表現出他的人格。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就是仁和禮的和諧統一。他主張,人人都要實踐禮,以便借禮的潛移默化,把外在的“禮”內化為內在的“仁”的道德觀念和品質,同時又使內在道德理性日漸外化為循禮行為,實現仁與禮的有機統一,最後成就理想人格。
假若仁和禮分離,那麼一個人即使具有一種內在“仁”的修養,但由於失去了“禮”的調節和規範,也會走向反麵,甚至出現不文明的行為。孔子說:“恭而無禮則思,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意即:一味恭敬而不懂禮法就會煩勞、憂愁,過於謹慎而不懂禮法就會顯得膽小怕事;隻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禮法就會魯莽惹禍,心直口快不懂得禮法就會尖刻傷人。(《論語·泰伯》)
儒家的所謂禮,向來不單指禮貌,一般而言,禮貌必在其中,這是可以斷言的。“從周旋中規,折旋中矩。”言語行動,聲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質彬彬,謂之君子,彬彬有禮,謂之君子,禮多人不怪。這是對人的說法,禮多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
禮儀廉恥是人們要遵守的道德標準,而其中對於一個人“禮”的要求又居於首位。 “禮”,說白了就是一種規規矩矩的態度。現代社會中,我們也依然將“文明禮貌、講究禮儀”作為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禮”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可以使得社會變得有序而和諧;對於一個人來說,“禮”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我們把事情辦得更順利。對他人能做到彬彬有禮,到什麼場合說什麼話,這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和道德水平。試想,如果你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甚至態度粗魯,有誰願意重用你,願意和你打交道呢?
可以這樣說,“禮”是個人修養中必須具備的品德。它的作用不可估量,禮儀作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道德規範的外化,它的作用是多方麵的:
首先,禮儀的一個特別明顯,能被人們看見、感覺得到的作用,便是它的對人的個體行為的規範,這個作用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使自己體麵地與人交往,同時也能夠讓交往對象感受到自己的體麵。此外,禮儀對於人的行為規範還表現在道德的層麵,比如義與利的關係等。
其次,禮儀也對社會個體的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它能使人們在共同遵守彼此認可的禮儀的過程中,由一種外在的遵循轉化為內在的自覺,這種轉化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再次,它可以使社會和家庭更具凝聚力,使社會和家庭的氛圍更加和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趨理性和“雙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此外,禮也是尊敬的一種延伸,通過方方麵麵的行為語言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我們可以把禮理解成日常生活的禮貌,但禮絕對不是僅僅隻有這一層意思。禮不隻是外在的規範,它還體現著一種悠久的文化精神,是一種做人的品質,任何人都能通過它達到對人尊敬、為人著想的境界,這也正是儒家強調禮的意義所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這個“禮”字萬萬不能丟。有些人認為這些“繁文縟節”早就過時了,其實不然,“待人以禮”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禮儀比智慧和學識更重要。詩經說:“謙謙君子,賜我百朋。”禮多人不怪,是為人做事之常情。總之,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就應該學“禮”,懂“禮”。因為“禮”是人際交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