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修身先要修德,做人之根4. 修身先要修德,做人之根
中國素有重視德行的傳統。《易經》中的《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之德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儒家經典《周禮》中有“敏德以為行本”之說。《詩經》裏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比喻對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厚德是人的品格修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之則成功有望,無之則大業難成。
三國時蜀國在諸葛亮死後,由蔣琬主持朝政。蔣琬力守諸葛亮舊製,使蜀國安全如故。
蔣琬屬下有個官吏楊戲,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蔣琬來了,眾僚屬紛紛站起肅立,隻有楊戲和平時一樣,伏在案上看材料。蔣琬見他工作認真,便上前說話,但楊戲對蔣琬的話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對楊戲這種目無長上的作風看不慣,蔣琬卻不以為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楊戲沒有回答我的問題,總比說違心的話好。楊戲不回答我的問題,是有他的為難之處,若表示讚同我的話,他心裏卻不同意,若公開表示不讚同,又顧及我的尊嚴,因此,隻好沉默不語。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責怪他。”
督農官楊敏,喜歡背後議論人。有一天,與同僚議論起蔣琬來,其他人一味說蔣琬好,有的甚至把蔣琬與諸葛亮等量齊觀,楊敏不服氣,他說:“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與前相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塗,實在不及已故的諸葛丞相。”
有人把這話告訴蔣琬,並建議治楊敏之罪。蔣琬說:“我確實不如諸葛丞相,楊敏沒有錯。”後來,楊敏因別的事被捕入獄。人們紛紛議論:“楊敏得罪丞相,現在又犯了罪,看來是活不成了。”然而蔣琬在處理楊敏一案時毫無偏頗,秉公而斷,使他免於死罪。
蔣琬由於自己的器量寬宏,因而受到蜀國人民的稱讚,他所推行的政策也得到人們的擁護,既成就了國家,也成就了自我。蔣琬的確是一個有德之人,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事,又能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其實,這也能看出他不僅是有德之人,也是有道之人,你看他在小的地方忍一忍,讓一讓,就能贏得朝野極大的讚譽,為他的政令在更大的範圍內暢通無阻打下基礎,豈不是智慧之舉嗎?
《禮記·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古人認為,人都是有向善能力的,能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關鍵就在於能否進行道德修養;而“修身”乃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基礎。因此,古人把“德量涵養,躬行踐履”本身視為一種重要的美德。如果說,在古人看來人們的一切德行都是同他自身的道德修養分不開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中華民族的一切傳統美德,也是同古人注重“德重涵養,躬行踐履”的美德緊密相連的。
有德之人在奉行德義之時是出於良心和義務的需要,是他們的思想和人格修煉到一定境界的自然產物,而不是工於心計,刻意為之。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若從經濟和商業的立場來看,講道德也是一種很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能使你得到更大的回報。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古今中外,以大德贏得人心而成眾星拱月之勢、成其偉業的領導者,無不為人稱頌。有些領導者過於相信權力地位,認為憑借職權就可以使屬下歸服,其實這隻能是服權,而不是服人,產生的力量也極其脆弱。
一個德高望重的領導者,即使他失去權力,仍會有眾多的追隨者,而一個品質不端的領導者,即使在他大權在握炙手可熱之際,正直的人們也會嗤之以鼻,至多是敬而遠之。領導者具有優良的品德、人格和作風,最容易使下級產生敬重感,吸引他們,使之心服。
中國有句老話:“服人者,以德服為上,才服為中,力服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雖然不一定完全合適,但它的精神卻是正確的。以才智和能力樹立起的威信,常常是不鞏固的,一旦下級的才能超過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時,這種威信就會動搖,甚至消失,而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樹立起來的威信,則會經久不衰,永存於下級心中。
由此可見,儒家人生哲學的重心在於道德品行的養成。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為基礎。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正如西萊·福格所說,決定一個人價值和前途的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