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以勾結突厥人的罪名殺了王威、高君雅,而自己卻為情勢所逼,不得不卑辭厚禮,遣使與突厥人通好。就在起兵前的一夜,李淵與李世民相對而坐幾乎通宵未眠。
李淵沉吟半晌說:“不過,這樣做便有裏應外合之嫌,會失掉中原人心,我父子豈不成了劉武周第二?”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大丈夫能屈能伸。我們出使突厥,可暗中進行,世人並不知曉。再說,我們這不過是權宜之計,僅以財物相贈,與劉武周的俯首稱臣,完全依附於突厥人截然不同,怎麼能說是裏應外合呢?”
“好吧,此事就這麼辦,你看該派誰前往突厥呢?”
“劉文靜有膽有識,又能隨機應變,足可以擔當此任。”
“我想也是此人最能勝任,就派他去吧。另外,還有一股勢力也是極大的威脅,萬萬不可忽視。”
“父親可是指李密所率領的瓦崗軍?”
李淵笑了:“看來你也想到了,父子所見略同。”
“與突厥人相比,瓦崗軍更加危險。李密乃當世梟雄,文韜武略獨步一時。其所率兵馬已逾三十萬之眾,是當今海內群雄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或智略過人或驍勇無敵的文臣武將,像魏征、徐世勣、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皆是不可多得的精英名士。李密一心要做中原霸主,決不甘心我等直取京都長安。待我揮師西下,他若從大軍背後追擊,無異於後院失火,我軍將處於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李密自恃兵強,妄自尊大。我想修書一封,推他為天下盟主,並邀他共取長安。如此謙辭以驕其誌,或可消除來自東麵的威脅。”
“父親所言極是,劉文靜也曾說過,李密其人恃才傲物,剛愎自用。若能謙遜,推他為盟主,必能使他麻痹懈怠於一時。更何況,他現在忙於進攻洛陽,已被王世充的隋軍困住,待他清醒過來,騰出手腳來對付我們時,說不定我軍已拿下長安,穩居關中了。”
說到此處,父子二人同時大笑。李淵又說:“去瓦崗送信的人選,我想派你的好友唐儉前往,你看如何?”
“唐儉鼓動如簧之舌,保管讓李密一頭霧水。”李世民笑答。
太原起兵後的第二天,劉文靜、唐儉分頭出發。天尚未亮,劉文靜便帶上兩名侍衛,瞞過眾人,騎快馬向北疆悄悄奔去。而唐儉則帶上數十名隨從,由李淵親送至太原城東門,大搖大擺地向東進發。瓦崗軍聲勢浩大,橫行於黃河以南,與隋軍主力展開了大小數十場戰爭。最近又率兵逼近洛陽,決心拿下東都,稱霸中原,然後四麵擴張,掃蕩群雄以謀取天下。距洛陽城尚有四五十裏,唐儉已遠遠看見,滿山遍野,寨柵環列,旌旗高揚,岡阜上、叢林中,正在演練的步騎人馬,殺聲陣陣,嘶鳴蕭蕭。
唐儉自報來曆之後,在一名侍衛軍校的引領下,來到中軍大帳。見過瓦崗軍首領李密,施禮已畢,便呈上了唐公李淵的書劄。李密仔細看過書信,麵呈喜色。自從聽說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他便多了一塊心病,本能地感覺到在他圖謀天下的過程中,又生出一個強大的對手。眼下雖然與王世充膠著在洛陽,無暇四顧,但李淵卻一直是蒙在他心頭的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如今見李淵在信中主動推他為天下盟主,並約他合兵西取長安,心下自然高興。但他狡黠多謀,自然不會輕信。他盯著唐儉的雙眼,冷冷地問道:“唐公李淵為何要推我做天下盟主?”
這原是在意料中的問題,唐儉隨口答道:“魏公雄才大略,當世無雙。又擁兵數十萬,麾下兵精將勇,人才濟濟,身居四海群雄之冠。今日天下為牧,非魏公而誰?”
“不然。自古唯江山、美人,從無禪讓之理。唐公亦是雄視天下之人傑,此次揮兵西進,奪取長安不為難事,為何不自登大寶,南麵稱尊?”
“王者天命,非人力可致。魏公姓名合於圖讖,正是上應天命之人,唐公不是糊塗人,豈敢與天爭命?”
李密忽然哈哈大笑,突然又收斂了笑容,鐵青著臉說:“此係妄語,欺人之談。若說圖讖,前幾年倒是有個方士安伽陀,誣陷皇上,說是將有李姓人當做天子,害李渾全家被殺。且不說此話荒誕不經,就是真的這樣,難道李淵父子們不也姓李嗎?李淵欲用緩兵之計,休想瞞過我去。”
“魏公此話大錯。天下李姓之人多於繁星,難道各個能當天子?這幾年民間流傳的《桃李章》唱道:‘桃李子,皇後繞揚州,宛轉花園裏。莫浪語,誰道許。’這‘桃李子’,是說李姓之子在逃亡,與魏公這幾年為避禍而顛沛流離、四處逃匿的經曆暗合。皇上與皇後,皆是人君。‘宛轉花園裏’,是說天子囿於揚州,再無北還之日。而‘莫浪語,誰道許’,更結結實實是一個‘密’字。魏公姓與名皆合於圖讖,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楊廣不懂‘王者不死,多殺無益’的道理,妄自殺害了李渾全家。唐公李淵多次說過,李渾不過是替李密枉死的一個冤鬼。對魏公將來擁有天下,唐公深信不疑,因此,才願意推魏公做天下盟主。”
“既如此,李淵又何必冒險起兵呢?”
“魏公知道,近來劉武周勾結突厥,於馬邑起兵,攻占汾陽宮。唐公身為太原留守,在其轄地內發生了這樣的事,其失職之罪,必無赦理。更何況唐公因為姓李,早已受皇上猜忌。自度繼續為隋王朝賣命,遲早有一天必遭殺身之禍,因而才鋌而走險,斷然舉事。在下臨來之時,唐公一再囑咐,要在下稟明魏公,他已年逾知命,衰老之軀,唯圖自保,斷無覬覦大寶之誌。他年若能輔佐魏公成就帝業,仍能封他為唐國公,於願足矣。”
話說得實實在在,入情合理,不由李密不信。他看看唐儉,微微笑道:“唐公不愧當世俊傑,真識時務者也。足下可速去回複唐公,讓他揮師徑取長安。待我拿下洛陽之後,再分兵往援。”
剛說到這裏,卻聽有人冷笑一聲說:“唐儉好一張利口,竟能將我主公蒙蔽!”
唐儉看時,卻認得是李密的幕僚魏征,心中不禁咯噔一下,暗忖道:“說了半天,到底沒有瞞過此人,這件事八成要敗壞在他的手裏。”
便聽李密問道:“以先生之見呢?”
“關中乃天府之國,皇城之門所在的富庶險要之地,豈能眼看著被李淵輕易得去?魏公應暫時撤掉洛陽之圍,移師西征,等到奪取長安之後,再東向以爭天下。這不正是您當年為楊玄感所定的中策嗎?今日萬不可重蹈玄感之覆轍。”
李密卻不以為然:“時移世易,情勢異矣。如今天下之勢,與數年前已大不相同。隋兵主力,多在中原,洛陽更是朝廷中樞所在。奪得洛陽,便等於在楊廣的心臟上猛插一刀,可置大隋王朝於死地。至於唐公,就讓他暫時前往,攻取長安。此公乃仁義君子,想來不會自食其言,有負於我。退一步說,縱使他言而無信,待我攻克洛陽之後,再與他在戰場上一決高低,到時該誰主神器,自有天定。”說完,不再理會魏征,直接將唐儉親自送出大寨。
唐儉星夜兼程,趕回太原,向李淵說了謁見李密的過程。李淵喜不自勝,笑對眾人說:“李密雖然足智多謀,但為人過於妄自尊大,竟然聽不進魏征的金玉之言,此天助我也。好了,現在有李密在東麵為我們堵住成皋之道,牽製大隋王朝的兵馬,我們可以放開手腳西征了。等到平定關中之後,據險養威,先慢慢地觀看一陣中原大地上的鷸蚌之爭,然後再坐收漁人之利。”
自太原起兵以來,周圍各郡縣紛紛倒戈,前來歸附唐公。隻有西河郡丞高德儒公然對抗,拒不降順。西河與太原近在咫尺,是下一步出兵南下西進的必經之地。李淵決定先拔掉身邊的這顆釘子,作為大軍進擊關中之前的小試鋒芒。這是起兵之後的第一場戰役,雖然麵對的隻是一個小的郡邑,李淵也不敢大意,而把它看成是事關奪取天下的關鍵一仗。他命長子建成、次子世民為統兵將領,又派太原令溫大有同往參謀軍事,對他說:“眼下咱們兵馬尚少,一定要善於經略,讓你參謀軍事,還望多費心智,以建功名。若能順利攻克西河,則帝業可成。”
隨即又告誡兩個兒子道:“爾等年少,少不更事。先以攻打此郡看看你兄弟臨戰如何。須知三軍上下都在看著你們,一定要勉力為之。”
兄弟二人恭恭敬敬地聽完父親的話,急忙跪倒在地,向父親發誓道:“兒等自幼便聆聽父親訓誡,早已謹記在心。今日大戰,事關家國忠孝,兒等哪敢懈怠?一定遵循嚴令,攻克西河。若不能成功,請軍法處置。”
出師之前,建成、世民和溫大有三人聚在一起商議。世民問道:“以大哥之見,我等此次用兵,何事最為緊要?”
建成道:“自然是挑選精兵良將,多備攻城器具,鼓舞士氣,力爭一戰而克,早日凱旋。”
世民卻微微一笑,慢慢說:“以小弟之見,嚴明軍紀才是今日急務。我們率領的,多是新近招募而來,未經嚴格訓練的新兵,軍中各級官吏又不齊整。若不嚴肅軍紀,一旦交戰,便成一盤散沙,形同行屍走肉,還談什麼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此次出兵,不僅僅是為了一座西河城,更是為了傳布唐軍威德仁義之名,收攏天下人心,軍中將士且不可擾民害民,否則與盜賊無異。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嚴明的軍紀怎麼能行?”
對世民的話,溫大有極為讚許,建成也頗覺有理。於是,三人連夜草擬軍法,第二天一早便頒布軍中。
六月三日,大軍開始向西河進發。一路之上,將士們畏懼軍紀,果然秋毫無犯。沿路有許多賣瓜果熟食的,士兵們有想吃的,都掏錢去買。六月的天氣,燥熱難當,赤日炎炎,如烈火一般。將士們一路急行軍,早已濕透軍衣,饑渴難耐,一個個嗓子像冒煙似的。天近巳時,距離西河尚有數十裏,路邊出現了一片桃園。密密層層的綠葉之中,無數豔紅鮮美、又大又肥的桃子掛滿枝頭,像是在衝著兵士們點頭媚笑。
走在後隊中的頭領雷永吉,本是太原附近山林中的小股匪盜,歸附唐公不久。往日裏在山寨中打富濟貧,攔路搶劫,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何曾受過如此苦楚?他終於經不住路邊鮮桃的誘惑,強咽下一股口水,對身邊的幾名弟兄使個眼色。十幾個人悄悄地離開隊伍,猴子一般靈巧地攀到樹上,專揀熟透了的大個桃子,大嚼大咽,飽餐一頓。
這事兒很快便傳到李世民的耳朵裏,剛剛頒布了軍令,便有人公然違犯,此事非同小可。世民令建成繼續帶隊前進,自己卻打馬奔向了那片桃園。他找到了桃園的主人,上前施禮道:“都怪我治軍不嚴,屬下偷吃了你的桃子,在下特來賠罪。”說著,從懷中掏出了五兩銀子遞過去,“這算是我們買桃子的錢,還請老丈恕罪。”
那老頭兒驚得目瞪口呆,這可是日頭從西邊出的新鮮事。自從隋末變亂以來,兵來匪往,你搶我掠,別說是吃幾個爛桃子,就是宰殺了你的牛羊豬三牲,有誰肯付你錢?老頭兒哪裏敢接這銀子,慌忙推拒道:“這位軍爺說笑了,幾個桃子能值幾個錢?自己樹上長的,就算是小老兒孝敬大軍的。”
世民笑著把銀子塞到了老頭兒的懷裏,說:“老人家能不怪罪,我們已經感激不盡。白吃白拿與土匪賊寇何異?我們唐公的軍隊,不興這個。”說著就衝老頭兒抱拳一揖,轉身跨上馬背,飛奔而去。
雷永吉怎麼也沒有想到,李世民對這樣一件小事會如此認真,如此看重。他嚇得心頭怦怦直跳:壞了,公然違忤將令,觸犯軍紀,這位爺要是叫起真兒來,非得砍自己的腦袋不可,怎麼辦?伺機逃跑,組織嘩變,還是等著殺頭?雷永吉嚇得六神無主,渾身上下早已經冷汗淋漓。
雷永吉正在胡思亂想的當兒,忽聽得前麵傳下軍令,隊伍原地休息,埋鍋造飯。他心裏咯噔一下,看來今日是在劫難逃,這個二將軍拿著棒槌認了針,為了執行他的軍紀,果然要殺雞給猴看了。趁將士們吃飯的時候,李世民登上一個高坎,對眾人喊道:“將士們、弟兄們,剛才行軍路上,有些人成群結夥,偷吃百姓的桃子。軍法頒行不出三日,便有人公開違犯。你們說,該怎麼辦?”
一些人立即喊道:“自古軍法如山,既然有人敢於蔑視軍法,就該殺無赦。”
“沒錯,這些人依律當斬。不過,念在此次西河之役,乃是我們舉大事以來的第一仗,開戰之前,先殺自己人,實非吉兆。好在我已經替這些人付了買桃子的錢,尚未造成擾民害民的惡果,這次便暫且饒過他們。他們是誰,本將軍並不知道,也不想再追究。但是,”說到此處,李世民忽然變得聲色俱厲,執劍在手,猛地一揮,將身邊一棵小楊樹齊齊地攔腰斬斷,“以後倘若有人再敢違我軍令,猶如此樹。”
雷永吉聽到此處,不覺又驚又喜,頓時熱血奔湧。他知道,李將軍這是在變著法子回護自己,等於給了自己第二條性命。自己也算是個七尺漢子,豈能當個縮脖子烏龜,為一條性命而毀了大軍法紀?他突然站出來,直奔到李世民麵前,撲通一聲跪下,顫聲說:“李將軍,我雷永吉就是那個偷吃桃子的人。請將軍以軍法處置,以懲治來者。”
李世民不曾料到有這一幕,他稍稍一愣,突然哈哈大笑:“好,敢做敢當,是真男子漢。不過,本將軍說了,今日之事不再追究。到了西河,你可與弟兄們英勇殺敵,將功折罪。”
雷永吉急忙磕頭謝恩,激動地說:“謝將軍不殺之恩,從此以後,俺這條命就是將軍給的,任憑將軍驅遣,上刀山下火海,萬死不辭。”
大軍來到西河城下,已是第二天傍晚,暮色蒼茫,鳥雀歸林。城中守軍沒料到唐軍會來得如此神速,仍是吊橋平鋪,城門洞開,白天出城砍柴、放牧、經商或走親串友的百姓們,正在向城中走去。恰是攻城的大好時機。李世民大喊一聲,帶領四五百騎旋風一般衝向城門。
城門處立時炸了窩。回城的百姓們像沒頭蒼蠅一般,你擁我擠地向城內擁去。年輕力壯的擁上了吊橋,老人、婦女和孩子們卻被擠到了一邊,有的被踩倒在地,有的掉進了護城河裏,哭喊之聲驚天動地。城上的守軍管不了這麼多,正在不顧一切地絞動纜繩,要收起吊橋。一個年輕的婦人懷裏抱著孩子,緊張地站在護城河邊,睜大了淚眼看著飛馳而來的騎兵,正在遲疑著是否投河自盡。看著這慘不忍睹的一幕,李世民心裏猛地一縮:自己的馬隊一旦衝過去,這數百名百姓不分老幼,都會立時死於亂刀、馬蹄之下。
李世民立馬收住韁繩,以長劍指著城上的守軍,高聲喝道:“城上聽著,為了城外這些無辜百姓免遭屠戮,本將軍今日暫不攻城。明日一早,大軍圍城,告訴高德儒,叫他好生守護。”
第二天早晨,天剛微亮,大軍雲集城外。隨著一聲響亮的號炮聲,千軍萬馬像潮水一般湧到城下。雷永吉帶著他那幫弟兄們,居然打了赤膊,不要命地衝到了最前頭。建成、世民兄弟身先士卒,冒著飛蝗流螢般的矢石,來回督戰。將士們越過護城河,把雲梯搭上城牆,奮勇攀緣。城上守軍亦在拚死抵抗,滾木、礌石如瓢潑大雨一般紛紛墜落。
攻堅戰如火如荼,緊張而又慘烈。攻守雙方都殺紅了眼,陷入了相持不下的膠著狀態。正在此時,城東門轟隆隆打開,吊橋不知被誰放了下來。李世民以為城中要有人馬殺出,正欲組織迎敵。不料城門處有人高舉著白旗,大聲呼喊著:“唐軍弟兄們快進城,我們反戈了。”
李世民、李建成大喜,率領騎兵將士,一馬當先衝進了城去,然後扼守住城門、吊橋,指揮大隊人馬陸續進城。守城的兵士見唐軍已大批擁進城來,大勢已去,便紛紛繳械投降。李世民正指揮將士們前往郡衙搜捕郡丞高德儒,卻有郡衙中的朱知謹前來求見。他一見到李世民,雙膝跪下說:“李將軍救了我全家,大恩如同再造,朱某此生沒齒不忘。”
李世民深感驚訝:“我與先生素昧平生,何恩之有?”
原來,昨日那個抱著嬰兒欲投河自盡的年輕婦女,正是朱知謹的妻子,懷中的嬰兒,則是他不到兩歲的兒子,也是他們朱家三代單傳的一棵獨苗。昨日妻子抱著兒子去城外二十裏堡娘家,回來適逢唐軍攻城。因怕遭亂兵侮辱,正打算投河自盡,以全名節。不料唐軍因顧念百姓性命,停止攻城。回到家後,朱知謹的老父親抱著小孫子放聲大哭,要是這個小孫子死了,老人家也斷不肯再活於世上。
晚間,老父親對朱知謹說:“唐公大軍,乃為父平生未見過的仁義之師。隋朝氣數已盡,你不能再愚昧無知。要設法在城中做內應,引義師入城。”
於是,朱知謹當天晚上便聯絡軍民數百人,在唐軍發起攻城後,突然斬殺東門守兵,大開城門……聽朱知謹說明緣由,李世民深受震撼。民心不可違,得人心者得天下,真是至理名言。昨日一念之間下令收兵,不過是可憐那些手無寸鐵的庶民百姓,何曾想到會憑空賺來一座城池,從而避免了多少將士的傷亡!
李世民隨即下令,除了斬殺郡丞高德儒之外,不殺一人。郡中原有各級官佐,一律恢複原職。對城中百姓,不得有任何侵擾,要多加撫慰,讓他們各複其業。遠近百姓聞知,盡皆歡喜。城頭易幟,城池易主,而郡中百姓竟如平時一樣安然度日,沒有絲毫的驚懼和恐慌。
李建成、李世民分撥一支人馬駐守西河,然後率軍回師太原。整個西河之役,連去帶回總共才用了九天的時間。看著凱旋的兒子們,李淵喜不自勝,拍著同往參謀軍事的溫大有的肩膀說:“西河之戰的順利,始料未及。如此用兵,雖橫行天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