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三、剛登基就犯大錯,朱允炆種下禍根

朱允炆知書達禮,仁孝謙恭,不僅深受老皇帝朱元璋喜愛,在朝廷內外也有非常好的口碑。按理說,在處理喪葬問題上,他應該表現出新君的泱泱大度。

可又有多少人會想到,朱允炆的作法會如此令人不解。毫不誇張地說,從公布“先皇遺詔”的那一刻起,他就給自己的江山,給未來的施政,埋下了不和諧的因子。

遺詔是老皇帝留給世界的最後一道命令,是其對身後事務的一種安排,當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中國的專製王朝,很多時候心照不宣。所謂遺詔,往往隻是個幌子,不過是新皇帝借死人之口,來實現自己目標,滿足自己利益的一種手段。

這份洪武遺詔,有些地方就很讓人捉摸不透。其全文是這樣的:

朕應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聽王。諸王不得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遺詔一開始是對朱元璋的極力稱訟,說他三十一年來為民操勞,從不懈怠,(其實做過的壞事不少了,死後還把四十個妃子中的三十八個拉著陪葬)也知道天地萬物有生就有死,讓天下人不必過於悲痛。然後是對朱允炆的高度肯定,為其繼位製造合法性。喪事要儉辦,臣民隻需要哭臨三日,而不是守孝三年,而且不妨礙正常的嫁娶。

問題出在遺詔的後麵:“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此時的諸王,有三個是大行皇帝的孫子,其他都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不讓他們來向遺體告別,顯然太不符合情理了。公道地說,朱元璋從來最不信任的就是朝中大臣,最依賴的就是自己的這幫兒子。生前,他把父子之情看得無比重要,死後,怎麼可能不讓自己的孩子們來見最後一麵呢。

而且,朱允炆已經做了六年太孫,在朝中的地位已經比較穩固,諸王要是想趁先皇下葬時發動政變或搞其他小動作,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身為皇帝的朱允炆,應該有這一點最基本的信心。

而且,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如果先把藩王都召入京,然後果斷地發布命令,將對新皇構成最大威脅的幾個皇子抵押起來,那樣,這個世界應該多麼清靜啊。

這個名單裏,肯定應該包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兩個掌握兵馬最多的人。

但很顯然,無論朱允炆自己,還是身邊的智囊,沒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

“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聽王。”這樣就等於剝奪了藩王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權,更要命的是,連軍隊指揮權都直接拿走了,諸王現在能調動的,不再是以萬計的大明軍隊,而隻剩下以百計的王府護衛。這也與老皇帝的一貫作風並不相符,朱元璋信任兒子遠勝過地方官員,自己都要死了,不給孩子們多些優惠政策,卻收他們的權,這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邏輯上,都讓人無法理解嘛。

每一個皇子都不由得懷疑,這是一份被篡改後的遺詔,倒未必是朱允炆的本意,很可能是他手下那些急著拍馬屁獻殷勤的大臣們搞出來的。但無論是誰給出的主意,不經朱允炆加蓋大印,就無法生效也不可能發出。

那也就是說,這個陰招至少是朱允炆默許的。

顯然,作為皇子,叔叔們還不至於在老爸屍骨未寒之時,就公然對抗帝國的接班人。朱允炆的防禦措施,顯得既小家子氣,又讓人不舒服。抱怨的種子就這樣埋下了。要知道,大明的哪個王爺都不能隨便得罪,朱允炆卻一次把二十幾個叔叔全惹火了。他的威信,一開始就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傷害。

六天之後,朱允炆在奉天殿正式登基,宣布改次年年號為建文。就在當天,他主持了非常隆重的葬禮,把朱元璋葬入了鐘山腳下早就建好的孝陵。

按照專製社會的一般慣例,先皇靈柩怎麼著也得停一個半月以上,給全國的皇親高官有充分哀悼的時間。這麼著急著安葬,實在是有點冒失和草率,不符合合法繼承人應有的沉穩表現。

其次是急著登基。按照中華曆代帝王的習俗,即便有遺詔做保證,怎麼也得搞個三推四讓的表演,表現出我實在不想當皇帝,都是大臣們逼的架勢。畢竟先皇剛離世,什麼事能比祭奠更最重要呢?

最後也是最離譜的,朱允炆居然把老皇上下葬和新皇上登基兩項重大活動放在同一天,他熟讀曆史,可以往的任何皇帝,都不會幫這樣的安排,顯得對先皇很不尊重,其實晚個十天八天,又耽誤什麼事呢。

朱允炆據說是少年老成,做事識大體顧大局,但在登基問題上,卻讓給人留下了很多把柄。恐怕隻能說是對崗位工作還不熟悉,被手下一幫坑爹的助手給害苦了。當時,他已經娶親,皇後也姓馬,和當年的馬皇後一樣通情達理,並且有了兩個皇子。

作為帝王,二十二歲已經並不年輕,絕不能用年幼無知來當擋箭牌了。

如果不當皇帝,李煜可以是個偉大的婉約派詞人,趙佶可以是個天才的山水派畫家,朱由校可以是個出色的木匠,光緒可以是個了不起的鐘表師。但作為皇帝,他們不但明顯不合格,還因為能力缺陷,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榮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然,這些人坐上龍椅,並不是出於自己主動的選擇,而是一種被動的繼承。

從事普通職業,可以正常退休,但是當了皇帝,除非被趕下台,你就得幹一輩子,就被綁在了命運的陀螺上。龍椅前的台階,不是給你下的。從這點來講,當皇帝也挺可憐。

在淮河邊上阻截朱棣,說明了朝廷對位高權重的四皇子極不信任。朱棣到底有什麼顯赫背景與特殊經曆,能令朱允炆及其大臣如此忌憚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