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性格多疑的人相處時,要時時注意,一句話不對,就有可能讓他多心,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對擁有這種性格的人敬而遠之。對此,戴爾·卡耐基進行了有效的總結,“常對人懷有敵對情緒與猜疑性格的人,懷有偏激情緒的人,往往容易使人與他人的關係陷入僵局。”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猜疑對人際關係有極大的影響。
在中國曆史上,有猜疑性格的人不在少數。曹操,朱元璋二人是其中之最。這二人都是當時的一代梟雄,在他們的性格中都有著對他人不信任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讓他們的下屬無法對其真正歸心。
三國時代的曹操,是個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才能卓著,但其性格特點中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猜疑,他的這種性格不但讓身邊的人戰戰兢兢,同時,也傷害到了自己。
華佗是有名的神醫,但他卻不願留在許都,便借口妻子生病回到了故裏譙縣。可是曹操疑心重,他懷疑華佗是在騙他,於是派人去調查,並把華佗抓了回來。這時,有人勸曹操放了華佗,曹操的疑心又犯了,他懷疑華佗在給他治病時故意留了一手,所以他的頭疼病老也治不好,還不如幹脆把華佗殺了,免得麻煩。就這樣,一代神醫被曹操疑心病作怪,死在了他的刀下。後來,曹操的小兒子曹衝生病,曹操悲傷地說:“後悔殺死華佗,看來曹衝是沒救了。”實際上,曹操為他的疑心病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曹操的多疑體現在多個方麵,華佗不過是其中之一,下麵的這則故事都表現出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弱點,這些弱點通常讓身邊的人也為自己的命運感到擔憂。
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讓他人感到不安。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上皇位後疑心很重,任意曲解和胡亂剖析字詞。朱元璋早年交了一位和尚朋友,關係十分密切。朱當皇帝後更加友好,隔三差五地邀請其入宮吃喝玩樂,共享富貴。和尚知恩圖報,便寫一首詩頌揚皇上無量功德。首句是“金盤合蘇來殊域”,朱元璋看後勃然大怒,立即將其斬首。眾人見之驚恐萬狀,不知何故殺了這和尚。後來雖知因這首詩犯了死罪,但眾多大臣反複看詩細心琢磨也找不到哪個字詞冒犯了皇上。又過了很久,人們才得知因詩中用了“殊”字,“殊”是由歹和朱二字組成,朱元璋認為拆開念,不論從右向左,還是從左向右,都是罵他不是好東西,如此罵他,豈可容留?
猜疑的性格並非帝王將相所獨有,我們普通人,也免不了出現這樣那樣的猜疑,這些猜疑的根源往往是心理作用,人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對客觀事物作評價,結果必然是武斷盲目的。
古時候有位砍柴為生的人斧子丟了,他想來想去都感覺是隔壁鄰居偷的,一連好幾天看對方說話的表情,眼神,動作,走路的姿勢都確信就是他偷的!卻苦於沒有證據!後來他再一次去山裏砍柴就在他常休息的地方又找到了自己丟失的斧子,回來後他怎麼看鄰居怎麼不像是個小偷!說話的表情,眼神,動作,走路的姿勢怎麼都不像!
看吧,事實就是事實,諸多的猜疑隻會讓迷霧遮住我們的眼睛。用一顆坦蕩的君子之心,就會辨明真正的君子與小心,這個世界上,猜疑不可靠,隻有事實才有真正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