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道德經》上又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被老子視為修身“三寶”,接下來他解釋說:“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也就是說,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這三寶也正是成功人士品質的三要素。
我國著名的學者、國學大師、北大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就是一位衣著樸素、認真負責、與人為善的老人,很多人尊稱他為“布衣教授”。
是什麼決定了他一生的簡樸呢?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康莊鎮官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裏一年也吃不到幾次白麵,平常隻能吃紅高粱麵餅子;連買鹽的錢都沒有,隻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裏煮成鹹水,用來醃鹹菜。
四五歲時,季羨林就開始幫家裏幹活兒,早早體驗著生活的艱辛。在收割莊稼的時候,他跟著鄰居到別人割過的地裏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下來,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穀穗。有一次,季羨林撿到的麥穗比較多,母親把麥穗磨成麵粉,貼了一鍋麵餅子。貪吃的季羨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飯後又偷了一塊。母親看到了,追著要打他。季羨林連忙逃到房後,撲通一聲跳進水坑裏。母親捉不到他,他就站在水裏吃完了剩下的餅子。
盡管家境貧寒,但季羨林的父親深知文化知識對於後代的重要性,他把6歲的季羨林送到濟南的叔叔家去上學。15歲時,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他勤奮好學,連續兩學期獲得甲等第一名。後來,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之後又去德國留學,回國後執教於北大。雖然是流洋學者、北大教授,季羨林卻始終衣著簡樸。季羨林家裏的書桌和飯桌等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飲食也十分簡單:早餐一杯牛奶、一塊麵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則多以素菜為主。他每天都堅持看半小時的新聞聯播,用的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買的19寸電視機。雖然生活上極其簡樸,他卻將一筆又一筆節省下來的工資和稿費慷慨地捐獻給家鄉的學校,捐獻給家鄉建衛生院。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童年時饑餓的記憶使季羨林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而苦難的經曆又是他奮發的動力,是他一生的財富,使他受益終生。
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禮義多以儉為德。“千古良相”諸葛亮曾這樣告戒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表達了希望後代誌存高遠的厚望,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佳句。陸贄也曾說過:不節,則雖盈必竭;能節,則雖虛必盈。由此看來,節儉真是一條古老的修養之道。
古希臘人曾提倡四種美德,其中一條就是節儉。那麼,為什麼要節儉呢?中國古代就有一句名言:養心莫善於寡欲。它告訴我們,隻有過一種粗茶淡飯,勤儉節約的淡泊生活,才是養心娛樂、陶冶性情最好的方法。因此,勤儉節約對一個人修身養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