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曰:“敏於事而慎於言。”《易經》亦曰:“吉人之詞寡,躁人之詞多。”古訓道:“是非隻因多開口,煩惱皆由強出頭。”常言又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些都告訴我們,做人需謹言慎行。不能夠謹慎言語,也會導致禍端。
古有楊修,字德祖,東漢末文學家。他博學能言,智識過人。但為人恃才放曠,愛說話、喜歡饒舌,數犯曹操之忌。
有一天,曹操嫌工匠造的園門太寬了,就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一看,即明其意,竟不問曹操,擅自命人把門修窄。又有一天,曹操在一盒點心上寫了“一合酥”,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違反?”
後曹操與諸葛亮交戰,接連失利,退守斜穀。傳令官問當夜口令時,曹操正在喝雞湯,隨口說了“雞肋”二字,楊修便知曹操意欲撤軍。曹操因此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其斬首。”
三國時的楊修善於賣弄小聰明,凡事都願意開口點破,使得本來就疑心很重的曹操十分反感。最後,終於因道破“雞肋”的意義,招來殺身之禍。其實,曹操的意思,別人未必不懂。楊修隻道是自己聰明,說話不看場合,丟掉了身家性命。所以話到嘴邊要三思,什麼可以說,什麼話不能說,都要動嘴之前先動腦,一旦說錯了話,隻能是引火燒身,所以說話之前一定要動動腦子。
有些人心裏藏不住話,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愛四處傳播,這是一個很沒有“心計”的人。可見許多是非往往是我們多嘴多舌造成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舌頭惹出的風波太多了。不負責任的背後瞎說,毫無根據的懷疑猜測,不經調查的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言碎語,都會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給人世間增添許多是非和不幸。當然給別人帶來不幸的同時,往往最終自己也受到惡報。
其實言為心聲,語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不負責任胡說八道,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能管住自己的舌頭就是做人最大的成功之一。
有些人喜歡說三道四,這樣做既影響團結,同時又降低自己的威信。說人壞話是人際應酬的一大忌。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常有一些人聚在一起,喜歡談論的就是那些不在場人的是非。一提到這些議人長短、論人隱私的話題,大家就顯得興致勃勃,現場的氣氛也隨之熱烈起來。但是,這種無聊的話題卻一點也不值得聲張。不論你說的話題有沒有惡意,到最後都會變成讓人不舒服的壞話。
而且,這種搬弄是非、道人長短的話很容易傳到對方耳中。即使聽到這些話的人並非故意地去傳播,但還是會直接或間接地傳入當事人耳中,而且往往已被添油加醋,不堪入耳,這正是所謂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
運氣不好的時候,你說的話正好被當事人當場聽到,或是被與當事人關係密切的人聽到。而且,被聽到的內容並非一清二楚,而是斷斷續續的話,這中間沒聽到的部分可就任憑別人想像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根鵝毛被聽成一隻鵝也不稀奇。
古人有訓:“言多必失。”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口兵誡》說:“我誡於口,唯心之門,毋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尚書·說命》記載:言從口出,一旦不合乎禮儀,就會招致羞辱。同樣,《詩經》中也有“有欺不可為”的警句。可見,人們對言多語失是何等的慎誡。
在我國曆史上,其結局最荒唐的就算東晉武帝司馬曜,竟因酒後的一句戲言被愛妃的婢女悶死。
公元396年的一天,司馬曜跟平日一樣,與自己最為寵愛的妃子張貴人飲酒取樂。他狂飲不止,並硬要張貴人再陪他對飲。張貴人已經酒足,難以再飲,極力辭謝。他麵露慍色,開玩笑地說:“你今天如敢違抗君命,拒不陪飲,我可要定你的罪!”張貴人一時火起,恃寵起身頂撞說:“妾偏偏不飲,看陛下定我什麼罪!”司馬曜醉眼朦朧,起身冷笑一聲說:“你用不著嘴硬。你已經年近三十,應該廢黜了。我有的是年輕貌美的佳人,難道少了你一人就不成?”說到這裏,又大口嘔吐,噴得張貴人滿頭滿身都是。當晚,張貴人思來想去,一直想著司馬曜的這句話。她想到:司馬曜的前兩個寵妃都因失寵而被打入冷宮,自己失寵是不是也要在冷宮裏度過餘生?她越想越感到害怕,越想越心不甘。不知從哪裏來的膽量和決心,張貴人讓侍女拿來一條厚厚的被子,將司馬曜緊緊地蒙在了下麵。幾個侍女重重地壓在上麵,任憑司馬曜拚命掙紮也無濟於事,司馬曜竟活活被憋死了。
口是三五之門,禍害由此而生。一個口不擇言的人,他所處的環境往往會混亂不堪。對此,古人早就有過先見之明,對後人也有過警示。
現實生活中,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注意說話的藝術。隻圖一時之快,不注意言語的輕重對錯,任性而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時至今日,我們雖然不再崇尚“沉默是金”的信條,但在某些場合還是少言為佳。
記得有一位文人曾說過:“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厲害……上帝仁慈為懷,特地在舌頭外麵築起兩排牙齒,兩片嘴唇,好讓人們在開口講話之前多加考慮。”這位文人的意思是說我們在說話之前要多加考慮,要負責任,不能出口傷人,損害別人。
當然,人長了嘴巴就是要說話的,但說話一定得看場合、看時機。如果說話不看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不考慮結果,往往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青年人,社會閱曆少,經驗不足,愛說敢說,如果不注意控製,就更容易因話惹禍。這時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長期下去,最終害了你自己。
總之,言談是非,好言人短,常會為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呂近溪有曰:“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弟子規》亦有很深的教誨,比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諸如:“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這些話語都深切地警示我們,言語需謹慎。
世界上許多的禍患多出自於口,因此,不但言語方麵需自我克製,平時也要謙恭謹慎,於人有禮,於事恭敬,少嘴少舌,才能遠離糾紛,避免許多是非、禍患,我們才能生活得和諧、幸福、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