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工作,並非一輩子工作,人們要不斷追求更大的目標,這需要你保持一顆不斷調試的心,因為隻有在不斷調試中,才能知道什麼會使你成功。
一個人的事業是經過多方麵檢驗,最終橫下心所決定的發展方向。
李嘉誠經過千回百折成立了長江塑料廠,在這之前他做過五金廠的推銷員,塑料廠的推銷員。經過反複考察驗證,最後決定開發塑料花新產品,經過不斷努力,產生了現在的李嘉誠。這說明事業之成敗在於不斷調試。
李嘉誠自從做了五金廠推銷員以來,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銷售額穩步上升,顯示出了產銷兩旺的勢頭。老板喜不自禁,在員工麵前連連稱讚李嘉誠是第一功臣。
然而,倍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誠,剛剛打開局麵,就要跳槽而去。老板令急如焚,提出要給李嘉誠晉升加薪,但李嘉誠主意已決,不願回心轉意。
那麼,李嘉誠為什麼又要跳槽呢?李嘉誠此舉,一是受新興產業的誘惑;二是在一次推銷遭遇戰中初嘗敗績,使他更加體會到了鍍鋅鐵桶的窮途末路和塑料製品的蒸蒸日上;三是一家塑料公司的老板也極力“慫恿”他跳槽。
李嘉誠在推銷五金製品時,就已感覺到了塑料製品對五金製品的巨大威脅。最初,塑料製品屬奢侈品,價格昂貴,消費者皆是富人階層。但塑料製品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港產塑料製品的麵市,更使塑料製品價格一路下滑。
再加上塑料製品易加工成型,外形光潤,且重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製品。盡管塑料製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點,但這些缺點極易為人們追趕時髦的風氣所淹沒。
所以,李嘉誠清晰地意識到,要不了多久,塑料製品將會成為廉價的大眾消費品。
李嘉誠碰到的那位塑料公司的老板,是個極富現代意識的經營者。他靠塑料褲帶起家,短短一年,就開發出10多種產品。然而,香港的塑料廠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激烈。老板四處招聘推銷員,但真正能勝任者寥寥無幾。
無奈之下,老板常常親自出馬推銷。有一次,當他到酒店推銷塑料桶時,與推銷白鐵桶的李嘉誠不期而遇。競爭的結果,這家酒店最終選擇了塑料桶,為此他們不惜廢掉購進白鐵桶的口頭協議。在推銷中,李嘉誠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李嘉誠不輕易言敗,但這一次他感到的是徹底的失敗,而且敗得毫無還手之力。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這位塑料公司老板慧眼識英才,十分賞識這位17歲少年的推銷才能。
這位老板真誠地對李嘉誠說:“這確實是一場遭遇戰,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強硬的對手。雖然最終你輸給了我,但這並不是你的推銷技術火候欠佳,而是塑料桶贏了白鐵桶。”
這位老板為人爽快真誠,直率地提出想與李嘉誠交朋友,約他去喝晚茶,並竭力勸說他加盟自己的塑料公司。
言談中,李嘉誠也表現出了對新行業的濃厚興趣。但依然不忍心棄五金廠老板而去,他說:“老大(老板)還算蠻器重我,我在他的廠裏做事沒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
“晚走不如早走,你總不會一輩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廠吧?看這形勢,五金難得有大前途。”塑料廠老板快人快語,一語中的。
這正是李嘉誠所不願看到的,他離開舅父的公司出來找工作,隻是把它作為磨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作為終身的追求。
望著塑料廠老板熱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誠毅然決定加盟塑料公司,進入前景一派生機的塑料行業。
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誠後來在塑料業成功的基石。假如沒有這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改變,李嘉誠的商業曆史也許就會改寫。在這裏,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關鍵時刻必須有善於調試自己事業的能力和氣魄。
其實,李嘉誠成立長江塑料廠,也是經過反複考察驗證得出的結果,並且宣布,塑料花將作為長江塑料廠的拳頭產品。
下定決心後,李嘉誠爭時間,趕速度,一麵進行香港的市場調查,一麵加緊開發研製。一個多月後,第一批樣品研製成功。李嘉誠在香港搶占先機,快人一步研製出塑料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按理說,物以稀為貴,賣高價在情理之中。
但是李嘉誠經過認真分析,他認為塑料花工藝並不複雜,因此,長江廠的塑料花一麵市,其它塑料廠勢必會在極短時間內跟著模仿上市。本來,批量生產的塑料花,成本也並不高。價格一高,問津者必少。其它廠家再一擁而上,長江廠的市場地位就難得穩定。
倒不如在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極短的第一時間內,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的所有塑料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的旗號。
這樣,即使效顰者風湧,長江廠也早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料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費者心中。在長江塑料廠批量生產即將大規模上市的前兩天,意大利塑料花進入了香港市場,由連卡佛百貨集團公司經銷。
連卡佛是老牌英資洋行,走的是高檔路線。意產塑料花價格不菲,讓許多收入不高的人望塵莫及。李嘉誠深知長江廠的塑料花質量目前還比不上意產塑料花,同走高檔路線,不是對手。因此,李嘉誠更堅定了原來的思路。
由於李嘉誠正確而精到的決策,幾乎在數周之內,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擺滿了長江廠出品的塑料花。尋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寫字樓,甚至汽車駕駛室都能看到長江廠出品的塑料花的倩影。對此,老一輩的香港人至今記憶猶新。
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料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料業界。
長江塑料廠在李嘉誠的英明指揮下,借塑料花一炮而紅。但是,正如李嘉誠所預見的那樣,很快,香港就冒出數家塑料花專業廠。其後更像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以長江塑料廠的實力而言,無法保證其在同業中的龍頭地位。因此,李嘉誠接著考慮的就是要擴大長江廠的規模,添置設備,擴充實力。
此時,李嘉誠感覺到私家企業財單力薄,發展緩慢。他將目光聚焦到股份製企業。
李嘉誠仔細分析了自身的優劣,決定了兩步走策略:
第一步,組建合夥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歲末,長江塑料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料玩具,另一處生產塑料花。拳頭產品依然是塑料花。
錢能生錢,這是一個常識。借別人的錢做生意,擴大自己的實力,這是商家的精明之處。商界有這麼一種頗有道理的說法:衡量一個成功商人的能耐,不僅看他擁有多少錢,更要看他能調動和使用多少錢。
在香港塑料花市場搶灘成功之後,李嘉誠將目光瞄準了世界最大的歐美市場。
當時,要進入歐美市場,一般都要通過香港當地的洋行代理。這是曆史原因造成的。
李嘉誠開始也接受過一些本地洋行的訂單。但是,李嘉誠在交易過程中,深深感到被人牽著鼻子走,十分被動,自己不能主宰。他決意拋開中間商,直接與歐美的客商交易,李嘉誠了解到境外的批發商也有這個意願,隻是彼此都沒有搭上線。
於是,李嘉誠一方麵派出得力的營銷幹將前往歐美,積極聯絡批發商來港與自己合作;另一方麵,他時刻關注著香港的商業動向,一旦得知有境外批發商來到香港,就馬上尋找機會與他們直接洽談,給他們看樣品,與他們簽合同。
經過這樣雙管齊下的努力,李嘉誠終於把中間商給甩開了,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動權。不但直接從歐美批發商的手裏接到了大批訂單,還有許多訂單從境外直接飛來。
繞過了中間商,雙方都得到了價格上的實惠,節約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利潤。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李嘉誠從此之後便徹底擺脫了洋行的控製。在商戰中,爭取主動權很重要,這樣才能按自己的思路經營企業。如果失去主動權,就好比國家喪失主權一樣,隻能成為別國的附庸。這當然是任何一個懷有大誌者不希望出現的結果。
李嘉誠的這個事例充分告訴我們要想成功偉業,實現夢想就要不斷調試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