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出兵朝鮮,對我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到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麵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製。總之,我認為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我提議: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毛澤東:這場戰爭將如何發展,需要嚴密注視,應作好戰局惡化的準備。
初夏的北京,柳綠花紅,亂迷人眼。湛藍的天空點綴幾朵白雲,徐徐清風送來一絲舒爽。毛澤東走出自己的書房,在豐澤園的甬道上一邊散步,一邊吟誦著他一年前寫的一首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毛澤東沒走幾步,值班衛士追了上來,在他身後輕聲說:“主席,總理的電話。”毛澤東倏忽轉身,大步奔回自己的辦公室。
周恩來總理的電話內容是:朝鮮戰爭。
對朝鮮半島發生的那場局部戰爭最先作出反應的是美國。
六月二十七日,在戰爭爆發的第三天,美國政府就運轉了它的戰爭機器,派出海軍和空軍入侵朝鮮領海、領空,進攻朝鮮人民軍,對北方城市狂轟濫炸。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向台灣海峽出動,侵占中國領土台灣,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既定部署。接著又命令美國陸軍在朝鮮參戰,從此,美軍的坦克碾碎了朝鮮大地。
美國把我國台灣和朝鮮半島這兩個毫不相幹的地區扯在一起,同時采取嚴重的軍事步驟,公然幹涉中朝兩國的內部事務,顯然有其戰略上的考慮。冷戰開始以來,野心勃勃的美國一直把這兩個地區視為在遠東遏製“共產主義擴張”的橋頭堡,尤其是把中國的寶島台灣當作自己“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美國總統杜魯門還賊喊捉賊地叫囂:“對韓國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用武裝入侵和戰爭手段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共產黨占領台灣,就會對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在這一地區履行合法而必要職責的美國部隊構成直接威脅。”
美國政府不顧台灣的地位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後的現狀所肯定的事實,無理製造“台灣地位未定論”,企圖阻止中國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
毛澤東在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莊嚴宣告:“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毛澤東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幹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七月上旬,北京中南海。
毛澤東的新居菊香書屋東廂房煙霧繚繞,寬大的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用毛澤東自己的話說,當年他用這些文房四寶打敗了國民黨四大家族。此時的毛澤東正銜煙而立,默默注視著窗外的茫茫夜色,偉岸的身軀一動不動,如山停嶽峙。麵對風雲詭譎的世界局勢,原準備脫掉軍裝的毛澤東又在思考著一個新的軍事課題。
天將五更,月移星稀,中南海的多處燈光都已熄滅了,惟獨豐澤園的燈光還亮著,常常是亮到東方紅、太陽升的時候。長期的戰爭生活,使毛澤東養成了夜晚工作、白天休息的習慣。這固然是毛澤東個人的生活習慣,但也無意中幫了身邊工作人員一個忙——他夜間審批的文件,可以交給別人白天去處理,猶如倒班的流水作業,時間差帶來了高效率。正像毛澤東自己所說,他一個人改變了生活習慣,能夠換來別人工作的方便。
美國幹預朝鮮內戰的行為本身已經侵犯了主權國家的權利,而更讓所有中國人憤怒不已的是,美國幹預朝鮮內戰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針對中國。就在我國政府發表聲明的同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開國領袖們正在密切關注時局的變化,連日來不斷與中央軍委的領導同誌研究我國台灣海峽和朝鮮半島的局勢。
周恩來和聶榮臻正襟危坐,注視著沉思中的毛澤東。毛澤東手裏的香煙冒出藍色煙霧,繚繞不絕。他彈一彈煙灰,踱到地圖前,看著地圖右上方戰火猶酣的朝鮮半島和半島中部長約二百五十公裏的三八線,若有所思地說:“孫武子有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場戰爭將如何發展,需要嚴密注視,應作好戰局惡化的準備。”
“麥克阿瑟是個戰爭狂,一聞到硝煙味中樞神經就興奮,有人說他是中了戰爭的梅毒。這個亡命徒積極主張發動侵朝戰爭,已命令駐日陸軍第八集團軍沃爾頓·沃克中將入朝指揮作戰。這個沃克據說是得克薩斯州人,性烈好鬥,外號叫鬥牛犬。”總參代總長聶榮臻介紹道。
“不能小看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下去會很快威脅到我國的安全和遠東的和平,還可能引起世界大戰。”毛澤東以他那軍事家的機敏,預感到朝鮮戰爭有升級擴大的可能,他告訴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應該立即召開軍委會,研究加強我東北邊防問題,以作未雨綢繆之計,包括研究安排部隊調動問題,建立指揮機構以及後勤保障問題。”
“美國杜魯門總統下令出兵台灣海峽,又稱台灣地位未定,這無異於向我下了宣戰書,迫我必須應戰。”周恩來麵帶憂色說,“四野作為軍委的戰略預備隊入關南下後,東北地區隻留下一個四十二軍搞經濟建設,兵力十分空虛,可以說那裏是有邊無防啊!”
東北布兵較少,並非軍委主席毛澤東的疏忽。當時他主要考慮到北邊有堅強的後盾蘇聯老大哥,南邊有兄弟鄰邦朝鮮,兩國與我們的關係很好,都是一家人,在那裏不需要放太多的部隊,因此就把四野的主力調到南方去了,為下一步解放台灣作準備。
沉默半晌,毛澤東又點燃一支煙,詢問道:“恩來之意,是否是說暫緩解放台灣,移兵北上,為朝鮮局勢突變作準備?”
周恩來點點頭:“一旦朝鮮戰局逆轉,我無後備軍,便會措手不及。為了保衛國防,保衛家門,總參正在考慮派得力的部隊加強東北邊防。”
“你們總參打算用哪個部隊呀?”毛澤東問聶榮臻。
“作戰部研究了幾次,考慮用原四野的十三兵團,即駐防河南的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和駐防東北的四十二軍。”
“為什麼考慮用十三兵團的部隊呢?”
“因為這幾支部隊東北人多,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打過仗,對東北地理情況熟悉,對與東北相似的寒冷氣候也完全能夠適應……”
“嗯,這個想法好,調四野過去是對的。”毛澤東吮著嘴唇,然後問,“炮兵呢?”
“準備用佳木斯的炮一師,河南的炮二師,安東的炮八師。”
毛澤東微微頷首說:“戰爭一旦爆發,很難預料發展到什麼程度,什麼規模。要立即調整戰略重心,抽調部隊保衛邊防,準備防止東北邊境出現的危機情況。一個是調兵,一個是選將,你們要好好研究一個方案。”
“這支部隊可以叫東北邊防軍。”周恩來說,“我與朱老總、林總、羅榮桓同誌研究,建議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勁光為副司令員,肖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調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任第十三兵團司令員。”
“那好啊!你們還要考慮一下第二線的兵力問題,作好打大仗的準備,作好進行一場空前軍事鬥爭的準備。要有備無患,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無備啊!”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站在時局的高處,走在事件的前端。毛澤東高瞻遠矚,巧奪先機於對方,迅速果斷地組建東北邊防軍並屯兵於鴨綠江畔,為我國後來的出兵援朝爭取了三個多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