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秋,在某房地產公司組織的業主聯歡晚會上,幾個頗有搖滾範兒的小女孩唱的一首原創歌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詞如下:
甜蜜的家,要有個好爸爸。
沒有你在家,我一定會害怕,
你像個巨人,保護我長大,
爸爸你比上帝還偉大。
天已經黑,是否你又忙碌得忘了回家。
別讓媽媽,一個人陪著我長大。
噢親愛的爸爸,你辛苦地養家,
有很多的委屈,你要忘記它。
噢親愛的爸爸,忍耐等我長大,
你為我築的夢想,我一定實現它。
把驕傲送給你和媽媽。
說實話,這首歌並沒有太多的藝術性,然而第一次聽到它,我卻被感動得幾乎落淚。無他,我這個年輕的爸爸,真的是“有很多的委屈”。
網友們都說:這是一個“拚爹的年代”,“親爹不給力,就拚幹爹”。其實不管是拚體力的窮爸爸,還是拚財力的富爸爸,都不容易,都不是一個偉大能概括的、不管有沒有幹爹,不管幹爹有多少錢,麵對親爹,我們都必須保持一顆景仰之心。
歌中唱道:“爸爸你比上帝還偉大!”爸爸是否比上帝偉大,這得兩說;但爸爸比上帝更管用,這是無須多言的。爸爸不僅給你掏錢,為你賣力,幫你跑腿,關鍵時刻,甚至不惜為你放下他們自己年輕時都不曾放下過的尊嚴。
但那是爸爸們的事。如果你恰好是個沒錢的爸爸,你的偉大是會打些折扣的。或者幹脆點說,你這個爸爸是拿不出手的。
過去有句流行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說得多好,多勵誌!可惜沒多久,它就被“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替代了。換言之,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一個沒有錢,或者說沒有能力、沒有本事的爸爸,是算不得“好爸爸”的。即便他這也光榮,那也模範,鈔票來得一個汗珠子掉八瓣,也不行。反之,隻要他有錢,不管他是偷來的、騙來的、貪來的,他就是個“好爸爸”。
如今,這種現象、這種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上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是爹的人不僅大有人在,而且越來越多。如果爹不偉大,孩子隻能在這世上委屈著。這是他們自然而然的邏輯。
難道沒有個好爸爸,自己這輩子就沒有出息了?唯有鄙視這個浮躁的社會,靜下自己那顆騷動的心,變自傷為自寬、自解,化自卑為自強、自立,才能走好腳下的路,創造自己未來的幸福。
從一定程度上說,貧窮必須靠致富來醫治,很多現實的煩惱與痛苦,也必須靠成功去化解。那麼什麼叫成功呢?你很難定義它,但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成功好比爬山,有些人是自己一步步爬上去的。有些人則是被他爸爸抱上去的;有些人更玄乎,他爸爸直接在山頂建了一棟別墅,然後在送子觀音的幫助下,把他降生在了那裏。這樣的人,自然不必費力去爬山,但這樣的人也感受不到成功。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山腳下是什麼樣子。
爸爸決定不了未來。因為爸爸總有老去的一天。當爸爸風光不再,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落魄獅王一樣,必須讓位。獅王爸爸讓了位,不強壯的小獅子還能風光到幾時?不僅不風光,有時還特別悲慘。《動物世界》告訴我們:在非洲大草原上,新任獅王不僅會奪取前任的地位、妻妾,還會毫不留情地殺死前任的幼獅,以便更好地繁衍自己的基因。
這隻是一個比喻。我們從不希望類似的事情發生。但是歸根結底,小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有個既有錢又有本事的爸爸時不時地幫一把沒什麼不好。但你一定要明白並認可一個真理——人一定要靠自己,因為隻有自己靠得住。
戴爾·卡耐基在他那本聞名世界的經典著作《人性的弱點》中,講述過一個名叫雷納·川伽的美國富二代的故事:
我(雷納·川伽)的父親不但事業成功,而且為人慷慨。從我上高中起,他便允許我隨時用銀行的賬號開支票。上大學後,我更是精於此道了。我完全不知道錢的價值,更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去賺取,我隻知道如何用父親的賬號去簽寫支票。
這樣的生活一直繼續到父親過世。父親給我留下了一塊相當大、而且十分值錢的土地,位置就在密蘇裏河下遊靠近萊新頓一帶。我開始以農夫自居,但沒多久,大蕭條橫掃全美,我的農莊開始呈現嚴重赤字。我抵押了一片土地去償還債務,但不景氣繼續維持下去,使我不得不把那片抵押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賣出。後來,由於我的情況越來越糟,便又以同樣的方法陸續把田地抵押並最終賣出去。
最後,算總賬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我知道我已一無所有。假如我要繼續活下去,得出去找一份工作——那是我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我苦不堪言,夜不能寐。直到目前,我唯一的技能是開支票,但這方法行不通了。我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一天早上,當我再一次從睡夢中醒來時,終於知道自己必須麵對事實。我對自己說,滑雪橇的童年已經過去,現在你已長大成人,行事當然也要像個大人。起來吧,要起來工作!
除了麵對自己的困境之外,我也開始尋找自己究竟信仰什麼。以前,我一直人雲亦雲地認為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隻要努力,便能達到追求的目標。如今,雖然正值蕭條時刻,工作機會不多,但我個人仍有一些長處。至少,我的健康狀況良好,有一份大學文憑和一些商業知識,還有從失敗和錯誤中得到的經驗與體會。現在,我需要的是采取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感歎自己的不幸遭遇。
我完全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對我來說,找份工作並不容易。但是我不能讓自己頹喪下去,我必須強迫自己用信心來取代恐懼和疑惑。我要相信這個國家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隻要有決心,人人都可爭得一席之地。就是這份信念,使我堅持了下去,絕不輕言放棄。
不久,我在堪薩斯市的一家財務公司謀得一個職位,並在那裏愉快地工作了整整4年。後來我辭去職務,再度回到土地上。這一次,事情進行得順利多了。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並逐漸擴大事業的範圍。我買進賣出,獲得不少利潤。感謝多年來失敗給我的教訓,這一次,我走上了成功路。我失去的產業,都被我再度賺了回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但更重要的,是我把這些寶貴經驗都傳給了兩個兒子。這比單獨隻給他們財富要有意義多了。
如果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像雷納·川伽那樣,生在富貴之家,有個富裕且慷慨的老爸,即使算不上絕對的幸福,至少也稱得上“利大於弊”。至於其敗家之舉,純屬咎由自取。而生在平民之家乃至貧寒之家,當真就像某些早教機構所宣稱的那樣——會輸在起點上?爸爸決定不了未來,他也不應該決定你的未來。沒有人可以決定自己的出身,但無論起點如何,過程和結局總是由自己決定的。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都應該靜下心來,忽視掉身上“富二代”或“窮二代”的籠統標簽,既有的幸福,好好珍惜;沒有幸福,就自己創造;不以財富為劃分,不以現狀看未來,爭取讓我們的孩子將來都成為“富二代”,而不是幸災樂禍地慶幸富人“富不過三代”,心理陰暗地笑看窮人“一輩窮、輩輩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