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解放南昌解放南昌
林可行

十、張治中三諫蔣介石,蔣介石說:

“逼我下野可以,逼我亡命就不行!”

蔣介石下野後不幾天,張治中告別南京,回到蘭州。張治中此時任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最高長官,他想:“全局無望,不如退保西北。

張治中,字文白,國民黨的二級陸軍上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抗日戰爭時期,他曾為國共和平解決問題三次飛赴延安,被人們稱之為“和平將軍”。

回到蘭州後,張治中覺得保全西北並非易事,寧夏、青海“二馬”未必聽從他調遣。他在2月27日作了《三年來和運的回顧與展望》提出主和的原因,暗示將來西北也非和不可,他的講演遭到了一些頑固分子的反對。

這個時候,李宗仁在南京為和談代表的人選大傷腦筋,李認為,張治中是最合適的代表,所以幾次三番打電話,去電報,催促張速去南京,商談和談大事。

張治中的好些朋友也對他說:“不管和談成與不成,你既然一貫主和,現在和談的時機已經出現,國共雙方都願意談和,你是不能逃避的。”

張治中想:“國共兩黨之間積怨太深,和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自己也不能置身於和談之外,若如此,對不起人民,對不起國家。自己對國家和平癡心夢想了二十多年,現在即使有一分和的希望,也要為和平付出十分的努力。”

張治中經過數天的權衡考慮,終於決定為和平作最後一次努力,遂於2月22日接受了李的邀請,飛到南京。何應欽、白崇禧等要人在機場歡迎張的到來。

傅厚崗,代總統李宗仁的官邸,李宗仁為張治中接風洗塵。

李宗仁說:“‘和平將軍’一來,我們的和平就有希望了。”

張治中說:“今天差點到不了這裏。南京的氣象條件很惡劣,能見度隻有200米,雲層又低,還下著雨,飛機在機場上空盤旋了半個多小時。”

白崇禧說:“文白兄,你的飛機在半空懸著,我的心也吊在半空,可我這顆半空中心還在為你的安全禱告呢!”

張治中說:“多謝健生兄憐愛。以後就讓我們一起為南京的平安禱告吧。”

“我們在這裏禱告沒有用,蔣先生在溪口指揮一切,他將各地的高級將領都控製住了。”

“代總統發表的7項措施,特別是釋放政治犯,根本做不到。”

“我們管不了,就交還給蔣吧!總統不過是代理,一走就可以了事的”。

桂係的一幫人憤憤不平,議論紛紛。

張治中見狀,萌動了勸蔣出國的念頭。他對身邊的司徒雷登大使說:“大使先生,我以為在這種情況下,讓蔣先生出國較好,這樣李代總統就可以放手去做了。”

司徒雷登說:“主意不壞,但恐怕蔣不願意。”

張治中說:“閣下能否出麵,勸一勸蔣先生。”

司徒雷登連忙搖頭說:“不,不,不,蔣先生這個人很難說話,我說服不了他。我看還是張將軍親自去比較合適。”

張治中環顧眾人,思慮半晌,自認為也沒有比自己更合適的人了,就隻好點點頭說:“我考慮考慮吧。”

李宗仁、白崇禧等桂係人物,見張治中答應此事,內心甚感快慰。他們覺得,張治中一來,確實給他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張治中是國民黨中少有的幾個敢向蔣介石直諫的人。為了早日結束內戰,爭取和平,張治中曾經同蔣介石進行過兩次非常直率的談話:一次是在西安,另一次在南京。

西安談話發生在1948年6月27日。

蔣介石首先對張治中說:“我們來談談時局問題。你先說你的意見。”

張治中說:“當前局勢必須有一個絕大的政策轉變,而這種轉變一定要解脫外來的(指美國)挾持,同時要能夠阻止黨內的分裂趨勢,以及國內人心的渙散。”

蔣介石問:“那麼,怎樣轉變呢?”

張治中說:“先要從對蘇聯政策和對共產黨的政策去研究解決辦法。對蘇外交應該是平時美蘇並重;戰時善意中立,至於對共產黨的問題,如果對蘇聯政策能夠做到的話,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過半。不過我們應該主動地放棄戡亂主張,停止戰爭。”

蔣介石說:“對改善蘇聯關係的辦法是可以談的,我們聯蘇也用不著借美國吃醋,不過在開始進行的時候,不要先讓美國知道。對共產黨問題,現在還不能說停止戡亂。我們即使停戰,共產黨也不會停的。”

張治中說:“目前局勢不能再拖下去,軍事如此,政治亦如此,經濟更如此。要繼續拖下去,隻有愈拖愈壞,我們應該要有果斷。如果能承認不能再拖,便應該毅然決然拿出有效的挽救辦法來。如果認為目前軍事受了頓挫,共產黨氣焰高了,便談不到停戰,這是並不盡然的。相反的,我們軍事雖然受了頓挫,不過因為我們是執政的黨,在政府的立場,受到了很多束縛,很多牽累。假使我們和共產黨易地而處;我們還保有幾百萬大兵,集中在南北幾個地區,經過休息和整頓之後,我們還是可以再起來再恢複的。我們縱然不能消滅共產黨,難道共產黨就可以軍事解決我們嗎?這一點,共產黨中有眼光的人,也是看得很清楚的吧?我想,凡有識的人士,絕不會因為我們主動停戰而發生其他誤解的。”

蔣介石最不願別人談和,他說:“那還行!假使我們一旦宣布停戰,內部馬上要分裂,士氣馬上要瓦解!共產黨混進來之後,發展它的組織和地下活動,我們還受得了嗎!”蔣介石沒有忘記,北伐的時候,由於孫中山的“聯共”主張,許多共產黨員進入了國民黨的內部。

張治中直抒己見:“我的看法完全不一樣。要是這樣拖下去,我們的黨是一定要完了的。現在已經看不出一點力量,因為大家忘掉了鬥爭的對象,隻顧爭權奪利,升官發財!黨到了這步田地,可以說是已經完了的——其實黨的內部分裂也沒有什麼,已經到了這步田地,分裂就讓它分裂好了!”

1948年11月5日,南京談話。

蔣介石同往常一樣,首先發問:“你看現在的局勢怎樣?有什麼意見?”

張治中答:“現在的局勢已經比我們6月在西安時差得太多,遼沈戰敗,50萬精銳喪失,這個仗絕對不能再打下去了。”

蔣問:“不打怎麼辦?”

張答:“還是由總統來倡導和平。目前,從軍事、外交、經濟,以及民心和士氣各方麵來看,我認為都應該馬上放棄‘戡亂’的主張,恢複和談。”隨後,張治中從各個方麵分析了恢複和談的所得所失。

蔣介石被張治中的分析所打動,但他還是固執地不肯進行和談,他說:“我現在不能講和,要和我就得下野;但是現在不是我下野的時候。”

蔣介石此時心係徐蚌會戰,他之所以不願接受失敗,是因為他對徐蚌會戰的結局抱有幻想。蔣介石心想:“徐蚌會戰有杜聿明指揮,加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占有優勢,遼沈會戰的結局決不會重演。”

可是,張治中哪裏知道蔣介石的心思,他見蔣不願同共產黨講和,就逼了一句:“現在如果不講和,將來我們一定要失敗!”

蔣一聽此話,非常惱火,大聲地說:“革命黨人是不怕失敗的!”

張治中並沒有被蔣的氣勢所嚇倒,他說:“革命黨人固然不怕失敗,但是我們縱然失敗,也要能對國家、對曆史有所交代。”

蔣聽不進張治中的話,指著張治中說:“你以後不要再提和平的話!”

張治中間:“那麼,你這次要我來有什麼吩咐?”

蔣反問一句:“你願否擔任行政院長?”

張毫不猶豫地說:“如果戡亂政策不變更,在目前情形下,我絕對沒法擔任!”

蔣說:“那麼,你先當副院長兼國防部長好了。”

張治中堅決地說:“我絕不能擔負這個任務!如果你願意和平,我願當一個參軍供奔走。”

張治中就是這樣一個敢於頂撞蔣介石並與之爭論的人。

3月3日,張治中同吳忠信乘飛機到寧波,他現在要為和談奔走了。蔣經國在機場接他,隨後,他們一行人乘小車直馳溪口。

此時,蔣介石不在山下,他住到山上雪竇寺妙高台,在這裏反思多年來“戡亂”失敗的原因。他在心裏老是反問自己:“為什麼共產黨越打越強大呢?”

張治中下車後先到蔣的舊居。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莊院,麵溪背山,前麵是磚砌的大圓門,進院內又是一個半圓門。張在這裏待坐了片刻便被帶到蔣的新居。新居在故居右側不遠,枕溪臥流,兩層小洋房,雖不大,但洋氣十足,張治中當夜就住在這裏。

第二天,張治中上山拜見蔣介石。見到蔣介石,大家寒暄了一陣。突然,蔣劈頭說了一句:“你們的來意是要勸我出國的,昨天的報紙已經登出來了!”

張治中大吃一驚,連說:“沒有的事;沒有的事,我們是來看望總裁的。”

蔣介石仍然很氣憤,“他們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後我就是個普通的國民,哪裏都可以自由居住,何況是我的家鄉!”

蔣的一席話等於一張封條,把張治中的嘴給貼了起來。張治中隻好“既來之,則安之”,在溪口長住下來,慢慢地見機行事。

張治中在溪口一住就是8天,每日不斷地和蔣談話。他們上午談,下午也談;吃飯時談、遊山逛水時談,晚上圍坐在火爐邊還是談。在這8天裏,用張治中自己的話說:“真是無所不談,一切問題差不多都談過了。”

但是,一當張治中談及出國之事,蔣就說:“我是一定不會出國的!我是一定不會亡命的!我可以不做總統;但做個老百姓總可以自由。”

張治中沒有忘記來溪口的目的,他不能直接提出蔣出國之事,就從老遠的地方開題,轉彎抹角地勸告蔣介石,委婉地將出國的利弊分析給蔣介石聽。

張說:“出國之利甚多。第一,不作反對者之攻擊對象;第二,對人民表示讚成和平,轉移人民觀感,以恢複人民之懷念與信仰;第三,避免和談失敗之責任,與在和談中提出有傷尊嚴的要求,並免遭將來進退兩難的窘境;第四,避免再負戰爭之責任;第五,對黨政軍幹部之麻木情緒、腐化生活及依賴心理,予以刺激,喚起覺悟,並恢複其對領袖之信仰;第六,在個人方麵,增強將來革命事業種種有利因素,如廣益見聞,結交國際朋友等。”

蔣說:“好處不少,害處如何?”

張治中說:“害處也有一些;如第一,在國外安全問題不無顧慮,但可設法防範維護;第二,軍事力量頓失維係中心,但隻須付托有人,似無可慮;第三,黨的領導,一時遠離,不免更形渙散,但如能組成幹部會議,亦可維持現狀,何況本黨早已解體,尚須徹底改造,始可複興。”

蔣介石在道理上說不過張治中,隻好將態度和緩下來說:“如果要希望我出國,要好好地來!他們太不了解我的個性,竟想利用中外報紙對我施加壓力,這是不可以的,我可以自由到國內任何地方,即使國外也可以,但是絕對不能出之於逼迫。”

張治中見無法說服蔣,隻好回南京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