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北國的海總是波濤洶湧,難得平靜,因為有風。
北國的林總是鬆濤颯颯,難得平靜,因為有風。
北國的丘陵總是起起伏伏,難得平靜,因為像女人喘息的胸脯。
在起伏不平的山林中,有一座以女人乳房命名的山,叫作媽媽山。這個地方的土話管母親叫娘,管婦人的乳房叫媽媽,嬰孩吮奶叫“吃媽媽”。媽媽山隻是個不見於經傳的土峰,在地圖上找不到它。不知是山林大海的靈性所致,還是某種緣分的玄機,這裏發生了許許多多女人和孩子的故事。
媽媽山成為女人們和孩子們的山,還得從媽媽廟說起。這裏地處城市遠郊,是一座圓鼓鼓脹嘟嘟的山崗,峰頂正中有高聳的突起,遠遠望去酷似母親孕滿奶汁的乳房。早先,山頂的“乳頭”卻是沒有的,原是一座媽媽廟,香火很旺。遠近的婦女生下孩子奶水少,都來求媽媽廟的娘娘保佑,聽說很靈驗。母親們對於主管乳汁的神靈,都是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的,不僅農婦們前來朝拜,城裏的知識婦女也來祈禱。不知是娘娘的慈悲,還是乳汁的分泌受心理作用的影響,女人們在下山路上就覺得乳房膨脹,奶水簌簌,反正娘娘的法力算是真奇了!
可惜,媽媽廟在“文化大革命”中叫紅衛兵給砸了。人們怎麼也想不通,如果真有能夠保佑普天下的媽媽乳汁豐盈的廟宇,那不是至愛至善至美的神聖殿堂麼?它又犯了哪家的天條呢?那些殘忍地破壞母親乳房的中了魔的男娃女娃們,難道不是吃娘奶長大的?不過,人間浩劫改變不了上蒼的安排,聖地永遠是聖地。別看沒了廟,女人們照舊來這裏拜娘娘。山上林木繁茂,守林人不許燒香,怕引起山火,她們就把孩子的生辰名字生肖屬相寫在紙條上,把紙條壓在石頭底下拜幾拜,聽說也很靈驗。娘娘大慈大悲,不收香火錢也要保佑孩子們有奶吃,這名聲就越傳越遠了。
媽媽山上本來沒有多少石頭,都是女人們從山下搬上去的,長年累月的,用來壓紙條的石頭越壘越多,那“乳頭”也就越長越高。當年的媽媽廟蕩然無存了,但那渾圓的山岡卻越發高聳。峰頂因為有了無數嬰兒的名字生辰和母親們的祈禱,越發充滿了靈性,充滿了慈愛,超然成為一座更加神聖的天然廟宇了。
冬春交替時節,上山祈求乳汁的女人們發現媽媽山有了奇怪的變化。原先隻有一條小河從後山繞過來,又順著山穀形成嘩嘩的溪澗往山下流去。現在推土機開出一塊塊平整的土地,高高低低的平地順坡而上狀如梯田。他們從溪澗邊挖出大量的土去平整土地,小河流經窪地便形成了明鏡般的湖水。在緊靠湖畔的山坡上圍起了柵欄,今後再上山就要繞路而行了。
這一天,幾輛小轎車從城裏駛來停在湖畔,從車裏鑽出幾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男人們是一些普通的國內官員及隨員,兩個女人有些特別:一位是年過四旬不施脂粉身披袈裟的削發尼姑,聽口音是從海外雲遊而來的;另一位卻是個長發披肩一身牛仔裝的時髦女郎,說一口標準普通話。她倆一僧一俗一靜一動一個素雅一個豔麗一個凝神斂目一個眉飛色舞,奇特的組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知二人是什麼關係。
男人們簇擁著兩個女人在湖畔瀏覽一番,然後慢慢爬上山頂,一邊上山一邊指指點點介紹周圍環境。來到山頂看見石塊壘成的“乳頭”,兩個女人氣喘籲籲向“乳頭”奔去,看來她們早已知道了媽媽山的傳說。尼姑肅立在這座神聖母性的天然廟宇跟前,雙手合十念起經文。姑娘則繞著“乳頭”從各個角度拍了許多照片。她倆在山頂合影留念,隨後回到了山坡湖畔。
麵朝湖畔的柵欄門入口處平整出一片小廣場,他們在這裏逗留許久,姑娘又朝山上各個角度拍了許多照片。隨員們早已從汽車上抬下來一塊紮著紅綢的基石,基石上刻著“”四個大字。
身披袈裟的尼姑在一旁撚著佛珠垂目誦經,然後拿起鐵鍁朝著基石撒了第一鍁土。看來時髦小姐受過現代化健身訓練,手腳麻利地掄起鐵鍁揮了一鍁又一鍁土。男人們一齊揮動鐵鍁把基石埋上了,完成了奠基儀式。
兩個神秘女人走後,媽媽山又寂靜了些日子,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不過,這裏要修建一座普愛山莊的消息還是流傳開來。普愛山莊派什麼用場?療養院,賓館還是度假村?好奇的人們到處打聽。
守林人說,普愛山莊是一座孤兒院,媽媽山娘娘顯靈啦,要養活一大群沒爹沒娘沒奶吃的孩子。往後,媽媽山就熱鬧啦,看有多少女人和孩子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