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閻丘鄧的人,他年紀輕輕,卻很聰明。
有一天,他在路上攔住了國君齊宣王,對他說:“我家裏很窮,父親母親都年紀很大了,所以我希望您能讓我做個小官,以便使我能夠奉養家中的老人。”齊宣王說:“你的年紀還太小,剛18歲,還不可以做官。”
閻丘鄧說:“您的話不對。從前顓頊才12歲就治理天下了,秦項槖才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從這點看來,我隻是沒有他們才能高。並不是我的年紀小。”齊宣王說:“隻有成年的馬,才能駕著車子到遙遠的地方去。讀書人隻有頭發白了,知識多了,才可以擔任官吏。”
閻丘鄧繼續反駁說:“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使駿馬和黃鼠狼在廚房裏比賽誰跑得快,駿馬是不如黃鼠狼的。黃鵠和白鶴,一飛千裏,但叫它們和燕子、麻雀在房簷下比賽,肯定不是對手。由此可見,白發斑斑的人和年輕年少的人各有所長,不可偏廢。”
齊宣工聽了他這一番答辯,覺得他的確不簡單,就問他:“你說得有理,有這麼多好的見解,為什麼不早來見我呢?”閻丘鄧說:“雞鳴豬叫的嘈雜聲音,會把鐘鼓的聲音掩蓋;雲霧太多,能把日月的光輝遮蔽。因為君主的身邊有些奸臣小人,所以我至今才能見到您。詩經上有這樣的話:‘對於順耳的話,就喜歡采納;對逆耳的話,就厭惡不理。’如果像這樣,忠臣賢士們怎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呢?”
齊宣王說:“照你這麼說,那就是我的過失。”於是,齊宣王用自己的車,把閻丘鄧接到了宮中,並任用了他。
人們得知了這件事,就用孔子說的“後生可畏”來形容年輕的閻丘鄧的聰明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