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七節 明哲保身——淡泊於名利

鬼穀子曰:“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悟,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鬼穀子說:“聖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見之明來源於道德、仁義、禮樂和計謀。首先摘取《詩經》和《書經》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討論是就任還是離職。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部,要想離開現職,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麵。處理內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於在各種疑難麵前臨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要善於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作‘鞏固內部團結’。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己見,事事抵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麵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旋轉往複一樣,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幹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方法。”

所謂“急流勇退謂之知機”,這句話正應了鬼穀子的謀策。對於許多人而言,能夠坐到一個萬眾矚目的位置,這是一種無上的榮耀,隻要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絕對不應該輕言放棄自己的位置。不過,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逃不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那就是從好到不好,從不好到好,這是事物發展的一個過程。我們要把握自己的規律,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春秋後期,越國的名臣範蠡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勾踐三年,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俯首稱臣。作為越國大夫的範蠡在吳國做了兩年的人質,三年後回到越國,他與文種擬訂興越滅吳九術,策劃和組織了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複國大計。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範蠡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並幫助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裏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

範蠡追隨越王勾踐二十多年,苦身戮力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他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圖強雪恥。然而範蠡深知勾踐的為人,隻可同患難,不可共安樂,於是在舉國歡慶之時,範蠡急流勇退,攜妻帶子,秘密離開了越國。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改了姓名,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過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範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歎:“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於是,三年後,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就這樣,一身布衣的範蠡第三次遷徙到了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他重新經商,沒過幾年,成了巨富,於是自稱“陶朱公”。

誰料到就在範蠡隱退之時,勾踐曾對他說:“先生若願意留在寡人身邊,寡人願意與你共分越國,若不遵寡人,將身死名裂,妻子為戮!”範蠡當然知道勾踐的為人,執意選擇離去,最終不告而別。臨走之前,他曾寫信給文種:“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越王為人,長頸鳥啄,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明矣。”後來真如範蠡所預料,在越王的猜忌下,文種自刎而死,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場,隻怪他不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心理支招

鬼穀子主張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任何人都不能一成不變。花有花開花落的時候,不能總是開;人也總會有好運氣和壞運氣的時候。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自己不會總是成功,總是榮譽在身,也會有走麥城的時候。關鍵在於自己掌握規律,把握時機,伺機行動,這樣才能保全自我。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