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曰:“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鬼穀子說:“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範。既有‘象’和‘比’在,就可以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然後以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應用到人事上,那麼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這就是釣人的‘網’。”
在鬼穀子看來,捕獵時要挖好陷阱、多處撒網,把這個辦法應用到人事上,便是張開釣人之網,等待對方落網、說出實情。假如對方依然沒有說出實情,那就需要變換方法,換用另外一張網,直到對方吐露真言為止。眾所周知,薑太公就是用一張看似沒有鉤和魚餌,但實際上有很多看不見的鉤和魚餌的釣人之網釣到了周文王這條“大魚”,最後借此成就了一番事業。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溪邊遇到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須發斑白,看上去有七八十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不斷地嘮叨:“快上鉤呀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啊!”再一看,老人的魚鉤離水麵有三尺高,而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麵也沒有釣餌。
周文王很是納悶,就走過去跟老人攀談起來。原來這老人姓薑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後代。在與薑尚的談話中,周文王發現他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等和方麵都有研究,尤其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
薑尚的話句句都說到了文王的心裏,他本來就到處尋找大賢人,眼前這位不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嗎?周文王懇切地對薑尚說:“我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們那裏去,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
這就是“薑太公釣魚”的典故,薑太公看似沒有誘餌、沒有張網,實際上網卻在暗處,就等著周文王上鉤,這確實也是薑太公的智慧之處。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看似無網,實則天羅地網,就等著魚兒上鉤。
在“合縱”政策失敗之後,掌握“六國封相”的蘇秦逃到了齊國。誰料,齊國一位嫉妒蘇秦的貴族雇用了一名刺客,命他刺殺蘇秦。就在蘇秦上朝的時候,刺客乘其不備用尖刀刺進了他的小腹,隨後逃得無影無蹤。
蘇秦遇刺之後,用手按住小腹去上朝,將這件事告訴了齊泯王。齊泯王十分生氣,欲下令全國通緝,擒拿刺客。蘇秦卻勸阻說:“大王,您千萬不要昭告天下擒拿刺客。相反,您隻需等待微臣死後,把我的頭割下,號令示眾,說蘇秦是燕國派來的奸細,到齊國是施行反間計的,今日幸而被誅死,因此您要對殺死蘇秦的人賞以千金。這樣,刺客就會出現了,然後將其殺之,為我複仇!”說完,蘇秦忍痛把插進小腹裏的刀拔出來,血流滿地而死。
齊泯王按照蘇秦所說,把他的頭割下來示眾,並發布告示要獎賞殺死蘇秦的人。結果不到一天,刺客見了賞格,逢人自誇道:“殺死蘇秦者,是我某人也。”守兵聽見了,馬上將他擒獲。齊泯王下令對刺客進行嚴刑拷打,逼他供出了幕後人,最後將行凶者一網打盡,為蘇秦報了仇。
蘇秦以屍體為誘餌,布下了天羅地網,就等著刺客往裏鑽,沒想到那位愚蠢的刺客真的中計了,這才是真正的釣人之網。你見過蜘蛛張網而待嗎?你見過蜘蛛捕食嗎?閑來無事的蜘蛛總是先把網張好,等待獵物的出現,假如獵物出現在網外,蜘蛛則與其斡旋,將其逼入死角,最後不巧“落在網中”。一旦獵物被網住了,蜘蛛就開始了捕食行動,隻見它不慌不忙地慢慢靠近獵物,這態勢無異於取囊中之物。
心理支招
鬼穀子在這裏引用了一個用置網獵獸的例子,所說的就是怎樣用“釣語”和“象比”去捕獲對方實情的道理。其中“象比”就是事例中的置網,而“釣語”就是事例中驅趕野獸的方法。“象比”與“釣語”的有機結合,就是鬼穀子所說的“釣人之網”。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善於運用釣語和象比,如此才能將他人置於網中。